公共安全与事业单位改革-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社会

公共安全与事业单位改革

朱飞
2020-06-17 18:56:58  来源:学习时报
        今年是事业单位改革之年,为此,构建事业单位现代管理体制机制,促进事业单位提升公益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更好地保障民生,服务社会,就显得尤其迫切。
        突出承担公共安全及服务职责事业机构建设。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特有的履行社会公益职能的社会服务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我国卫生健康、医疗保障、社会福利、检验检测、技术推广与实验等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抗疫实践证明,承担防控任务的主力军——公立卫生医疗机构、基础科研等事业单位的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特别是要加强承担基础类、公益类医疗、科研等事业单位的建设。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职业病预防与控制机构以及血液中心(血站)等。这类机构在平时不创收、不盈利,待遇低,留不住人才。再如承担基础性科研任务的机构,因开支大、取得科研成果困难,在多次改革中,往往都被视为“包袱”,以推向市场促发展为名,或转企或改制。一旦公共卫生危机出现时,这些机构的作用无可替代。为此,要充分认识到基础性科研机构为科研之根本,有其规律性和特殊性,不能简单地都推向市场,又要充分认识到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备,在人员安置、资产处置与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问题重重,造成改革推不动、人员流失尽、成果积累全败光,得不偿失。如此等等。
        基于此,在这一轮的事业单位改革中,要紧紧围绕“服务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特质,有重点的加强事业单位建设。一是突出加强公共安全领域事业单位建设。尤其是要强化公共卫生防疫和重大传染病、应急救援抢险保障、公共安全宣传等事业单位建设,保证机构和编制力量供给,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二是遵循“区域覆盖”和就近服务的原则。打破事业单位部门所有、条块分割以及管理政出多门的格局。通过功能界定和结构调整,对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职责确认、编制核定进行统筹规划,科学调配,优化事业单位资源配置,使公共服务保障力量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三是大力推进分类改革和结构调整。通过合理撤并转的方式,如: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动后勤服务市场化,裁撤工勤人员;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利用市场资源等方式,使事业单位真正做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从而达到节约开支,缩减冗员的目的,能够腾出有限的编制用于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事业单位建设,扩大服务功能和社会受益面。四是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建设。解决文化执法队伍主体地位问题,明确职能,调整合并,填补报刊、网络、微博、自媒体等监管的缺失和空白。
        突出事业单位设置的专业性科学性特点。各类公共安全事件一旦发生,承担卫生健康、医疗保障、检验检测、后勤保障等职责的事业单位都是一线的主力军,承担的都是突发且专业的工作任务。很多事业单位人员从来没有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往往造成初始阶段的慌乱与失误,形成损失。以这次抗疫为例,在预防知识的宣传普及、应急预案的适应性、应急物资的储备与发放、生活资料的调配等方面,尤其是媒体、网络宣传,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问题,影响了工作,甚至造成了不良的社会效果。这对各级各类报纸杂志、宣教中心、应急救援队伍、各种物资储备机构以及一些群团部门的改革提出了指向性的要求。因此,要下决心重新调整事业单位结构布局,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实行扁平化管理,形成设置科学、履职高效的组织体系。第一要准确核定事业单位职责和宗旨范围,凸显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这一核心任务,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可及性;第二要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严格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对事业单位进行精准定位和分类,按照履职履责和财力供养相适应的要求,科学合理地界定财政供给范围,推动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第三要公开接受民众监督,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与提供水平的实施、评价、问责等机制,有效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确保事业单位按照赋予职责和程序实施运行,切实落实、保障事业单位公益性特征,使其回到服务社会本质。
        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要避免三个倾向。一要避免单纯财政供养效率论。不能为了硬性减少机构和人员编制数而盲目合并转撤事业单位。如:有的地方将疾病预防、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和职业病防治机构整合为一个事业单位;有的地方在传染病医院加挂其他医疗机构的牌子,造成主业偏离,专业防治人员边缘化,专业科室萎缩。为此,要尊重科学规律,对依赖经费投入和时间积累的基础科研等事业单位的建设上不能短视。二要避免对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排斥。目前,政府在教育、卫生、养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提供的保障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解决保障民生重点领域内的刚性需求和严控机构编制之间的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为此,在社会公共服务保障方面要实践“大事业单位”观念,鼓励支持社会力量进入民生保障领域,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格局,多方并举兴办公共服务事业,这也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要求。同时,要通过采取多种举措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民生领域、大力推动利用国有资产举办事业单位、鼓励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实现社会公共事业保障途径来源多样化,提高社会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和能力。三要避免机构编制的反弹。实践证明,机构编制有顽固的反复性。比如,在事业单位改革中,要时刻警惕机构编制的重新膨胀,不能以加强公共服务力量为借口,借风使劲,增设事业机构、增加事业编制。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