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处理公共危机的苏东坡-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文教

善于处理公共危机的苏东坡

刘金祥
2020-07-07 09:31:40  来源:深圳特区报

  苏东坡徐州抗洪事迹充分说明其遇事不慌、遇难不惧、遇险不惊、遇危不乱,在紧急关头能够冷静镇定地处理公共危机;有力表明苏东坡秉持以民为本、心系苍生、情牵民胞、与民共甘苦同生死的人本主义情怀。

  一代旷世英才苏东坡曾经长期担任地方官,为政期间善于处理公共危机且成就斐然,既为贫苦百姓消除了祸患,又为大宋王朝建立了功业,赢得了良好口碑和传世名声。苏东坡在密州担任知州时,曾亲自指挥并率领当地大小官员参加捕捉蝗虫的政务活动,有效控制了给众多农户带来严重危害的蝗灾;在徐州担任太守时,面临黄河泛滥引发的滔滔洪水,他调用朝廷禁军并组织当地民众奋起抗洪,加固城墙排除险情战胜洪灾,宋神宗在全国通令嘉奖。在颍州担任知州时,针对夏季水灾不断、秋季旱灾连绵、冬季雪灾接踵的不利局面,苏东坡体察民情、赈济救灾、兴修水利、捕捉盗贼,同时接连上书朝廷,乞请减免灾民赋税,发放救灾钱粮,保一方百姓祥和与平安。在颍州期间,苏东坡详考地形,搜集数据,征询民意,反复论证,亲手起草了《申省论开八丈沟利状二首》《奏论八丈沟不可开状》并上奏宋哲宗,最终阻止了开八丈沟这项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巨大工程上马。

  苏东坡进入仕途之后,多次遇到公共危机事件,但他忠于职守、多谋善断,化险为夷,其僚属说苏东坡为民众解除了诸多危害和灾难;而苏东坡自己却说,是由于他命运多舛给属地民众带来了祸乱和灾变,理应尽心竭力地排解危殆以宽幅慰藉百姓。在苏东坡跌宕起伏的宦海生涯中,徐州抗洪无疑是他处理公共危机的典范之作。由元朝宰相脱脱主编的《宋史·苏轼传》记载了苏东坡徐州抗洪的事迹。文中写道:“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9)十二月,黄河发水的诏书告知徐州;熙宁十年(1080)四月,洪水到达徐州境内;八月二十一日,境内上游的曹村决堤,洪水一泻千里,历百年而不遇。这次洪水灾害是一件百年不遇的公共危机事件。首先,很难完全预知。多日的倾盆暴雨淹没了大片田地和许多村庄,黄河决堤在两可之间,谁也无法做出准确预测。其次,破坏性非常严重。徐州城外水位达到二丈八尺九寸,比城内平地高出一丈零九寸,徐州成了一座水下城。据史料记载:徐州城历史上遭遇黄河洪灾达200多次,其中多次城毁屋塌,城内居民遭受灭顶之灾。唯有苏东坡率军民降服洪水于城下,即便明朝以后徐州还被淹没过三次。再次,事件突发紧迫。暴雨如注引发黄河决堤,仿佛在转瞬之间洪水就围困了徐州城池,等待人们反应过来已经面临着生命危险。最后,洪灾几乎不可控。

  但是,面对如此重大的公共危机,徐州城不仅没有被洪水吞噬而且安然无恙,这与苏东坡的智慧、才能、人格有着直接关系。一是凭借苏东坡恪尽职守的担当精神。面对特大洪水这一重大公共危机,苏东坡没有胆怯、没有退却、没有迟疑,他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州之长,更没有懈怠知州的职责,而是勇毅果敢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这种职业操守和担当精神是战胜公共危机的先决条件。二是依靠苏东坡迅即果断的行事品格。洪水将至未至之时,苏东坡未雨绸缪,立即组织力量派遣下属,分段负责,包干到人,责任到人,严防死守;劝阻城里一些准备出逃的富人和百姓,并下死令任何人不准出城,擅出城者杀无赦;动员国家禁军3000多人参与抗洪筑堤;制定加固城外堤坝修筑和城墙墙体的规划方案,并组织人力物力迅速予以实施。面对呼啸翻腾的汹涌洪水,苏东坡亲临最危险的城墙地段,从容镇定地指挥军民加厚墙基,加高墙体,在短时间内使防御工程加固。苏东坡经过自家门口而不入,废寝忘食、殚精竭虑,洪水围城45天,苏东坡就在堤坝上劳累了45天,直到黄河回归故道,向东在海州附近入海,围城洪水才逐渐退去。三是依仗苏东坡真诚坦率的沟通能力。苏东坡发动徐州城内的居民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地抗洪救灾。动员出逃的富人进城回家并告诉他们:“只要我苏东坡在,绝不会让洪水进入徐州城。”苏东坡动用朝廷禁军参与抗洪。于是徐州军民联合起来共同抵御洪水。洪灾结束之后,苏东坡又争取朝廷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固徐州堤坝和城墙,以防患于今后更大洪水。

  苏东坡徐州抗洪事迹充分说明其遇事不慌、遇难不惧、遇险不惊、遇危不乱,在紧急关头能够冷静镇定地处理公共危机;有力表明苏东坡秉持以民为本、心系苍生、情牵民胞、与民共甘苦同生死的人本主义情怀。

  (作者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