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首创“万米单元格+城市部件管理法”治理模式。之后,网格化社会治理在全国推广并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相继涌现出北京市西城区“全响应”网格化治理模式、上海市闵行区“1+3+X+N”多元化协同治理模式、湖北省武汉市“江汉模式”、贵州省贵阳市“大数据+”网格化治理等创新模式。
网格化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城市网格化治理的基本做法,是根据一定标准将城市空间划分为若干网格,整合治理资源和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持续优化社会治理流程,形成城市治理过程的动态性和即时性监控与管理,不断满足城市居民的服务需求,不断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及现代化水平。
一是推动城市精细化治理,有效提升城市治理效能。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为解决城市管理空间划分标准不一、管理责任盲区和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开始探索网格化治理。此后几乎所有开展网格化治理的城市都立足于城市治理的现实问题,推动精准化治理。上海市网格化治理将城市环境整治与无证无照治理、群租整治结合,实施综合治理;将综合整治与社区居民自治结合,创新协同治理;将网格化常态管理与专项整治结合,探索长效治理;将顽症整治与民生保障结合,坚持为民治理。城市治理精细化还有效提升了城市治理效能。北京市东城区开展网格化治理以来,为民服务质量显著提升;一些治安问题得到及时核实、快捷处理,大多数群众纠纷得以排解,东城区成为北京案件发生最少的区域。
二是强化多主体联合治理,有效提升政府职能优化。在城市治理中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的融合,实现多主体联动治理。上海长宁区和卢湾区将派出所、司法所、卫生监督、环境保护等执法部门的管理力量和责任下沉到网格;浙江舟山市将党员干部、农村工作指导员、大学生村官、志愿者整合进网格;湖北武汉市组建由社区工作者、执法力量、党员骨干、志愿者队伍组成的网格服务管理团队,构建一个政府力量主导、以网格化为平台和媒介的联合治理框架结构。政府相关部门职能也得到进一步优化。北京市东城区制定了合理规范的工作流程,有效改善了传统社区管理涣散无序状态;浙江舟山市将管理“事件”转变为管理“人”,实现了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的转变。
三是综合运用信息化技术,有效提升治理水平层级。信息化是网格化治理的技术支撑,信息化技术在治理过程中得到综合运用并不断开发出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北京市、上海市、武汉市、舟山市和宜昌市将信息技术集成运用,依托信息化技术,有效实现了治理主体间的资源共享,提高了系统运作效率。从各城市的实践经验来看,一些城市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闭环业务协同法,将工作流程数字化,实现治理难题的快速解决;一些城市运用大量新技术,通过网络渠道消除服务对象与团队之间交流与沟通的信息障碍,更加高效地控制与管理治理主体。
借鉴各地经验提升网格化社会治理水平
现在,南京也在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全国各地的这些网格化社会治理实践,可为南京提升网格化社会治理水平提供这样一些启示。
一是强化服务意识,大力推进基层治理力量下沉。治理就是服务。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网格化治理要强化服务意识,为群众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可及性的服务产品。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治理实践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通过网格化为基层群众提供全程化服务。强化服务意识首先要推动治理力量向社区下沉。
二是强化政府引导,大力推进基层治理机制建设。近年来,许多城市政府都在主导和推动城市网格化治理。政府及主管部门制定的网格化治理法规、政策、管理规范,通过顶层设计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对网格化治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加强网格化治理机制建设,有助于推进居民遵法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有助于理顺政府部门、公共部门和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关系,推动社会治理规范运行。
三是强化资源整合,大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构建。治理本质上是协作、合作。网格化治理需要积极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主体的伙伴关系,整合不同主体的治理资源。实现多主体治理资源的有效整合,需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不同职能部门、不同政府层级的信息壁垒,实现现有治理信息平台的融合性整合。网格化治理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才的作用,强化治理人才资源的整合,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的社会服务。
四是强化技术支撑,大力推进基层治理流程优化。信息化是网格化治理的亮点之一。国内网格化治理典型案例都在充分利用网格化治理系统平台,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不过,在组织和管理技术上,网格化治理也需要优化工作流程,在网格化治理体系的内部和外部,通过关键环节设置考核指标、问题处理流程自动生成记录数据、定期或不定期征求服务对象意见、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强化网格化治理的考核、绩效和监督,提升网格化治理流程的质量。
(作者单位:创新型城市研究院、南京市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