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基建筑牢高质量发展之基-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财经

以新基建筑牢高质量发展之基

单志广
2020-05-11 10:25:08  来源:光明日报

  当前,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构建服务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融合化创新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已成为筑牢高质量发展之基、支撑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抉择。新基建主要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创新基础设施。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在技术属性、投资方式和运行机制上有明显区别。其最典型的特征是“发力于科技端”,核心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大量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实现基础设施的功能优化与升级。

  “宅经济”爆发式增长,新基建引领新需求

  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不仅投资潜力巨大,而且能够有效拉动需求、促进消费,符合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运行载体和驱动引擎。

  催生新需求。疫情期间,网上购物、网络游戏、网络直播、在线教育、知识付费、在线医疗、云办公云服务等领域消费需求逆势增长。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远程办公等成为更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选择。我国“宅经济”爆发式成长,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大量涌现。疫情中培养出来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将会延续下去,形成对新基建的强烈需求。

  引领新需求。新基建能有效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为新服务和新需求提供动力,促进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基建将人类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空间与市场空间从实体物理空间延拓到虚拟网络空间,打破了生产经营、生活体验的时空局限,构建线上与线下、制造与服务、数据与价值、场景与内容相结合的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开创人类社会更广袤的生存发展疆域与市场经济空间。

  有效提高应对各类风险挑战能力

  助力提升经济发展韧性。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新基建能够充分发挥和释放数据的红利价值,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转化为数据流、价值流,实现要素设施共享、企业互联融通、开放协同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快速生成,将以往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数据链、供应链从串联创新转向并联创新,构建全新的产业组织方式,加速不同领域间有机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拉动作用。从短期看,新基建可以对冲疫情影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为稳经济、稳增长助力,满足数字经济需求;从长远看,历史上每一次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都会助力产业发展,新基建也将激发更多新需求、创造更多新业态,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基建将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进一步筑牢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增强经济转型动力,强化经济结构的筋骨,丰富经济业态模式,有效提高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防御能力、恢复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

  助力提升社会发展韧性。随着全球自然条件变化和经济社会运行频率加快,社会风险的突发性、不确定性、规模性、系统性、连锁性、耦合性特征越发凸显。建立和完善以危险预防为目的的风险治理体系,以控制事态为目的的应急管理体系和以沟通互信为目的的危机管理体系,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当务之急。新基建能够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高效利用,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和大数据应用发展,构建城市大脑和领导驾驶舱,给现代社会应急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建立“用数据监测、用数据分析、用数据预警、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的创新机制,能够提高社会和城市的发展韧性,实现危机情况下的运筹帷幄、进退裕如,使得基于数据的智慧应急管理成为可能。

  以新基建构筑高质量发展体系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新基建的重点是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发挥传统基建固有的作用,更可以获得比传统基建更大的乘数效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基建取得明显成效,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正在加快释放。信息基础设施取得跨越式发展,高速光纤已覆盖全国所有城市、乡镇以及99%以上的行政村,4G网络用户超过12亿。融合基础设施助推转型升级的作用日益凸显,智慧城市建设路径更加清晰,信息技术积极赋能城市精细化管理。创新基础设施有力支撑了科学技术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引领作用。以信息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提供的更多是网络效应、平台效应和赋能效应,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大量涌现提供了坚实基础。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结构动力。新基建之“新”,在于它构筑起新的结构性力量,以数据生产要素为牵引,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充分发挥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对产业链进行改造,实现精准感知、在线处理和智能决策,有助于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推动建立新的投融资环境,培育新的服务与消费,实现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由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研究表明,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长0.5%至0.62%。新基建推动各类信息、流量上升到数据资产的高度,进而借助线上与线下、软件与硬件、制造与服务、产品与服务、流量与数据、场景与内容相结合,把条块分割的技术张力、企业边界、商业疆域、产业界限贯通起来,形成产业跨界融合、企业互联融通、商业结构再造、技术集成应用的发展态势,进而衍生出全新的产业、业态、商业模式,实现产业经济从线性增长到指数增长的升级。

  支撑“新经济”、释放“新动能”

  当前,新基建如何实现全国合理布局、跨域统筹衔接,如何合理测算需求、切实保证实效、长效持续运营?

  做好新基建“软硬同步”、协调、互促发展的顶层设计。下大气力推进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以及工业软件、高端应用软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卡脖子”问题。大力解决我国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核心和关键模型、算法能力不足的问题。着力突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治理体制、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市场机制、商业规则等无形“软基建”瓶颈。

  做好新基建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制度设计。新基建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先行”。政府应更多作为发展方向引导者和发展环境守护者,开展科学规划、统筹布局,下大气力优化政策环境、制度环境,促进和维护公平竞争,提高监管水平,提供有效信息服务。市场作为新基建的资源主导者和价值使能者,应根据市场需求自行配置行业资源要素,为企业营造良好环境并推动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做好新基建项目的需求分析与科学测算。开展新基建项目建设应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从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迫切问题入手,科学开展项目需求分析与测算,实现从“战略目标”到“业务应用目标”到“系统建设目标”的科学推演设计,立足经济、适用、先进、高效,走低成本、高效益的新基建发展道路,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用得起、用得好的设施与服务。

  做好新基建的数据赋能和长效运营。要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基础设施的赋能与提升作用,加速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融合性基础设施,以数据的畅通流动、开放共享和泛在融合,倒逼社会管理体制、治理结构、公共服务、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优化、透明高效,催生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要推动新基建管理机制创新、资本运作创新、运营模式创新,形成新基建支撑“新经济”、释放“新动能”的崭新局面。

   (作者:单志广,系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国家大数据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前沿观察】避免滥用弹性工作制 侵害劳动者权益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带来信息获取和传输的革命,随时随地办公成为可能,传统固定工时或固定场所的工作制度发生裂变,弹性工作制开始兴起。弹性工作制通常适合于业绩目标明确或工作任务清晰而且不需要依赖固定场所、多人协作或机器设备的行业或岗位。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许多企业主动选择弹性工作制,不再采用统一、固定的上下班制度,允许员工在家、在线办公,自主安排工作时间,员工也逐渐适应了这种灵活自主的工作方式。

  • 【工作研究】以“站室”为抓手 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以“站室”建设持续提升技能人才队伍素质,能够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牢固的人才基础。依托“站室”建设持续发力,突出培育创新思维,发挥创造潜能,锻造创新技能,融合创新因子,落实配套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

  • 【问题探讨】复工复产中的劳动关系变化及工会应对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工会组织应当高度重视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中的劳动关系新变化,突出维权服务工作重点,把握协商调解关键环节,努力形成劳资合作的良好态势。

  • 学习总书记回信精神 凝聚劳动精神劳动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对千千万万劳动群众的深厚情谊和亲切关怀,在全社会再次吹响了劳动奋斗创造的时代号角,又一次发出了弘扬劳动精神的庄严号召,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加自豪,凝聚起全社会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劳动精神劳动力量。

访谈

文献

  • 新民学会对建党的贡献

    1918年4月,在毛泽东、蔡和森等倡导下,新民学会在长沙湘江之畔蔡和森寓所成立。毛泽东、蔡和森领导的新民学会历经国内外探索实践,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组织人才基础和斗争实践基础,作出了贡献。

  • 大别山精神的深刻内涵

    大别山党和军民从当地革命的具体实践出发,探索新的规律和方法,坚持长期斗争,独立自主解决问题,展现了大别山区军民自强不息、排难创新的进取精神和革命智慧,是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最坚实保证。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