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建设要做到“三个结合”-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社会

特色小镇建设要做到“三个结合”

侯菊英
2020-05-22 08:55:15  来源:河南日报

  近年来,我省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一大批功能各异的特色小镇纷纷涌现,为河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但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概念不清、急于求成、趋同化、房地产化倾向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特色小镇就是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特色小镇是展示地方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因地制宜持续推进体现中原特点、引领带动区域发展的特色小镇建设,亟须做到以下“三个结合”。

  与中原地理环境有机结合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关键要把握其核心内涵,依托地理环境在“特”上做文章。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所处的周边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河流、山川、土壤、地形、动植物的分布、地下矿藏等,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久性必要条件,会影响到生产发展的布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历史传统文化的特点、现实生活的文化样式等。调研中发现有的特色小镇地处山区或丘陵,属于严重缺水的地方,但承建方罔顾地理环境的状况,在这些地方挖人工湖或不计成本地建造引水工程,建喷泉,美其名曰打造“北国江南小镇”。特色小镇建设应充分利用河南各地市所处地理环境的特色优势,遵循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客观规律,方能彰显特色小镇形态的多样性,体现区域差异性,避免千镇一面、趋同化现象,促进特色小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秉持文化理念建设特色小镇。地理环境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与历史传统、文化积淀、风土人情共融共生。特色小镇建设要深入挖掘中原地区当地的自然风景和遗留建筑、文化古韵及风土人情,将地理环境与科技、历史、文化、生态元素结合起来。如,河南境内的黄河生态带独一无二,正处在中下游分水岭地带,又有小浪底大坝、三门峡大坝等著名水利工程,充分利用黄河流域生态空间一体化和环境协同化治理,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在沿黄河两岸打造充分展示黄河地理环境、生态特点的文旅小镇。再如,大运河历经1400多年,流经河南40个县(市、区)核心区,现分布有世界文化遗产及遗产点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5处,大运河沿途留下了河道、码头、河堤等可触摸的感性物质形态,还留下了许多风俗与文化。将特色小镇建设与大黄河、大运河、大生态结合起来,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与城乡融合发展有机结合

  特色小镇是兼具城乡优点的“综合体”,是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体现,任何脱离城乡融合发展的小镇建设都是不可取的。

  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要科学准确。特色小镇的形成是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的,有其生长发展的规律,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延伸。特色小镇是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特色主题为基础,以特色文化为核心,以生产、生活、文化、生态融合为发展方向的新型特定区域。特色小镇的功能是多样化的,它提供小镇独有的居住方式、工作方式、消费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等,不能将特色小镇等同于“小吃一条街”、房地产开发、新的游乐场、微型风景旅游区,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应该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走多类型、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道路。

  依托中原城市群建设特色小镇。河南省人口众多,需要的是大城市、中原城市群、小城镇及特色小镇多元并举的发展模式,但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适合建设特色小镇,不能走硬性摊派、遍地开花式的特色小镇建设道路。目前已建成的个别小镇,由于一味地降低成本、大干快上、完成指标,将小镇建在偏僻地区,既远离城镇,又不挨景区,原居民大都外出打工,初看起来很有特色,但由于是空壳(无产业、无居民、无文化),很快就成为“僵尸小镇”,劳民伤财。特色小镇应交通便利,距离城市较近,居住、教育、医疗、创业等配套设施齐全,能够分担城市的承载能力,有利于实现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成为有产业、有居民的宜居之地。

  与区域主导产业有机结合

  产城融合,立足产业“特而强”是特色小镇的重要特征。国内外成熟特色小镇的运作经验显示,必须坚持以产业为主导开展小镇建设,秉持产业建镇、特色兴镇理念。我省各区域重点产业分布与发展不同,应根据各自的产业基础来构建适合本地长久繁荣发展的特色小镇。

  充分展示河南产业的独特魅力。2019年,国家对没有主业、工业占比低、房地产倾向严重的427个“问题小镇”进行淘汰整改,要求各地的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回归理性,坚持产业建镇、特色兴镇,由产业带动,逐步形成以小城镇为载体的产业集聚空间。河南经济区域分为豫西北、豫东、豫南、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原城市群区域等,这些区域中,中原城市群区域工业基础好,经济实力较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汇聚高新产业;豫东农业资源丰富,自身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豫西北制造业基础较好,但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时期。在这样的情况下,产业立镇要活化区域文化资源,更要活化区域一次产业、二次产业、三次产业中的积极要素,在传承基础上添加新元素。一个特色小镇必须要有独具特色、链条完整的优势产业,如农业田园类、文化旅游类、先进制造类、体育康养类、金融服务类等,唯有如此,特色小镇才能具备自我造血能力,才能行稳行远。

  拥抱新兴产业业态。特色小镇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原有产业的承继、展示上,也需要拥抱如5G等新兴产业业态。5G技术的应用不仅会极大提升数字经济的指数、数字文化的传播力,而且会推进生产方式的变化,催生数字创意产业等新业态的出现与壮大。小镇建设要紧扣产业升级趋势,聚焦前沿技术,与新产业新业态有机结合,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教授)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遏止招聘地域歧视不能只靠劳动者较真

    要想真正有效遏止招聘地域等歧视的发生,就不能止于劳动者的独自较真,而是需要多方合力工作发力来应对。

  • 【问题探讨】不可抗力规则在涉疫案件中适用性探讨

    就疫情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能否适用不可抗力规则的问题,还有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的空间,可采取分类调整的总体思路。因疫情暂缓复工行业可适用劳动合同中止,因疫情导致经营困难企业可适用情势变更,同时,可参考域外经验完善劳动政策。

  • 【前沿观察】充分发挥稳岗补贴的“稳就业”效能

    按照北京市人社局的安排,从5月6日起,多项稳就业和支持中小微企业政策开始落地实施。根据此前颁布的稳岗培训补贴和临时性岗位补贴两项政策,北京市将分4批公布重点行业中小微企业名单,名单内企业可叠加申请上述两项补贴政策。

  • 【工作研究】复工复产中企业工会工作应对思考

    随着企业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尽快摸清疫情对企业工会工作产生的影响,并及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是做好企业工会工作的当务之急。要强化政治引领,认真履责,切实维护好广大职工合法权益,提高应变能力,践行服务宗旨,努力提升关爱服务职工效果。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