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中兴与整顿吏治(一)-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文教

汉宣帝中兴与整顿吏治(一)

王志强
2020-09-11 14:10:21  来源:学习时报

   汉宣帝统治时期是汉代经济最繁荣、国力最强盛的时候,此时的内部政治稳定、社会有序,外部则重开西域、匈奴臣服,史称“孝宣中兴”,班固在《汉书》中说宣帝“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汉宣帝中兴与他整顿吏治有着很大的关系,政治是社会的核心,本源正则支流长,基石固则万事兴。

  汉宣帝刘病已是汉武帝的曾孙,刚出生时因巫蛊之祸被关进了大牢。放出来后便搬到了掖庭,青少年时期他常常游走于市井街头,“数上下诸陵,周遍三辅”。在民间长大的刘病已不是一个“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贵显天子,而是一个深知百姓疾苦和生活不易的普通人,“起自闾阎,知人疾苦”。在与底层百姓接触的过程中,宣帝发现百姓最苦的就是官吏的苛政,“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要想改变百姓的贫苦状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最为重要的就在于解决吏治问题,“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百姓们最渴望的就是公平公正,如果官员施政能够秉持仁爱之心,时时刻刻把百姓放在自己心中,一丝一毫不敢忘却自己身上的担子,那么百姓便可以安居乐业了。为此,宣帝经常督促地方官员多关心百姓,“遣使者持节诏郡国二千石谨牧养民而风德化”“数申诏公卿大夫务行宽大,顺民所疾苦”,官员是为百姓服务的,应该成为百姓的依靠和助力,而不是当一个对百姓疾苦无动于衷、高高在上的木偶人,“吏之不称,四方黎民将何仰哉!二千石各察官属,勿用此人”。

  治理国家的首要在于吏治,“吏不廉平则治道衰”,汉宣帝一直注意着“留心听政,擢用贤良”。在汉代选举人才的察举制中,汉宣帝特意提出选举的人才要“亲民”“令内郡国举贤良方正可亲民者”。亲民是宣帝一朝察举制的特色,这对当时的官场风气有着很大的影响,有汉一朝的循吏以汉宣帝时最多,出现了王成、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等一大批“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循吏,循吏在汉代是干练担当、以民为本的代名词,循吏的大量出现无疑是受到以亲民为核心的察举制的影响。此外,宣帝时的人才也是汉代最多的,史书褒扬道:“汉世良吏,于是为盛。”有可以和汉初名相萧何、曹参媲美的魏相、丙吉,还有治狱有方的廷尉于定国和多谋善断的将军赵充国,文学之士则有享誉后世的刘向、王褒,儒术之士又有萧望之、夏侯胜等人,大批量的能臣干吏表示了当时百姓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地方的民风民俗得到改良,国家的认同力凝聚力得到增强。

  汉宣帝还十分重视基层官吏的生活状态。基层官吏直接跟百姓打交道,是百姓认识和了解国家的直接来源。然而基层官吏的事务繁重却俸禄低微,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清廉则难以养家,贪污则难以安心,这种境地影响着基层官吏服务百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宣帝特意提高基层官吏的俸禄,好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今小吏皆勤事,而俸禄薄,欲其毋侵渔百姓,难矣。其益吏百石以下奉十五”。汉宣帝认为禄薄不能养廉,如果官吏尽心职事的所得不足以自存,则他们很有可能铤而走险,最后给国家造成更大的损失。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