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式的创业奇迹-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国际

“草船借箭”式的创业奇迹

谭 皓 慕佩洲 曾梓煌
2020-05-22 08:02:03  来源:解放军报

  电影《潜艇午夜出击》中,苏军一艘“721号”潜艇利用岛礁掩护绕过纳粹德国海上封锁线,成功击毁数艘德军军舰。翻开厚重的军工史册,我们发现,这艘潜艇的“娘家”是有着316年造船史的苏联海军部造船厂。

  1704年,为了“打开通往欧洲的窗口”,由沙俄军队直接管理的海军部造船厂应运而生。这是一家历经磨难的“百年老店”——沙俄时期,造船厂刚步入正轨,却遭遇一场大火,将工厂毁于一旦;二战时期,造船厂所在的圣彼得堡市遭遇德军围困长达900多天,物资匮乏、人才流失,生产难以为继;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船厂一度没有收到海军的任何一份订单,“沦落”为快艇制造商……面对前行路上的种种困境,造船厂以一次又一次绝境逢生的行动诠释着自己的信条:不会抛锚,蓄力远航。

  迄今为止,该厂创造了数不清的辉煌:俄海军第一艘战列舰和巡洋舰、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破冰船、世界上第一台科研深潜器……无数个“第一”如同一串闪耀的珍珠,奠定了它在世界造船界的“江湖地位”。

  强势君主打开“通往欧洲的窗口”

  时针拨回17世纪后期,经过多年扩张,沙俄夺取了广阔的陆上疆域,却始终难以突破海上包围圈。当时,瑞典牢牢控制着波罗的海,扼制了沙俄通往欧洲的要道;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封锁黑海,土耳其君主放言“宁肯让别人进入后宫,也不愿别国战舰在黑海航行”。

  沙皇彼得一世执政后,将目光投向海洋,誓要打破他国封锁,赢得制海权。

  “凡是拥有陆军的统治者,只能算有一只手,还拥有海军的统治者,才算是双手俱全。”秉持这样的治国理念,彼得一世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跟随由250人组成的庞大使团出访欧洲,学习先进的造船技术。由此,彼得一世开启了一段“草船借箭”式的创业经历——

  为了掌握舰艇建造技术,彼得一世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家造船厂当起了学徒。当时,在皇室成员和大臣们的眼中,沙皇屈尊当学徒的做法简直“不可理喻”。而彼得一世心里清楚,沙俄的造船业已经输在“起跑线”上,只有“学习他国技术为我所用”,才能实现弯道超车。

  4个月的学徒生活,彼得一世彻底放下沙皇的架子,和工人们同住简陋的宿舍、同吃粗茶淡饭。他从最简单的木工开始做起,如饥似渴地学习先进的造船技术。因为做事低调、干活细致,工人们很快喜欢上了这位年轻人。当他遇到难题需要解答时,大家都愿意倾囊相授。

  那段时间,彼得一世主动参与了造船的每个环节,手上磨出一层厚厚的茧子,脑海中关于船体结构、造船工艺的一个个谜团也被次第解开。当他参与建造的三桅巡洋舰“彼得保罗”号下水时,船厂还特意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向他颁发了“优秀工匠”毕业证书。

  大臣们原以为沙皇的“胡闹”将告一段落,彼得一世却又决定前往英国学习先进的航海技术。在英国学习的时光,彼得一世同样收获满满,他系统地学习了航海理论,并赴多个知名院校参观求学,不放过任何一个“取经”的机会。

  欧洲之行结束后,彼得一世心中关于变革的想法愈加清晰。回国后,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随即展开。鼓励工商业发展、削弱贵族权力、重划行政区域、引进新式武器……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为落后的沙俄造船业带来新的转机、注入新的活力。

  彼得一世尤其重视海军的改革:海军资金短缺,他下令要求贵族捐钱造舰,皇室成员也不例外;国内造船业基础薄弱,他从欧洲重金聘请专家,动员数以万计的农民和士兵参与码头船厂的修建;为了加强海军人才培养,彼得一世不仅在国内开设海军学校,还派出大批贵族子弟出国留学。

  这一天注定载入沙俄造船业的历史。1704年11月5日,圣彼得堡碧空如洗,涅瓦河畔人头攒动,粼粼碧水见证着一个盛大的奠基仪式。在彼得一世的强力推动下,海军部造船厂的前身——“海军部作坊”在此诞生。1706年,第一艘木船从造船厂的船坞驶向涅瓦河,开启了它为俄海军长达300多年的造舰历程。

  彼得一世的苦心经营很快见效,海军相继成立亚速海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1724年,沙俄已经拥有包括32艘主力舰、16艘三桅巡洋舰在内的800多艘舰艇。彼得一世如愿打造出一支强大的海军。

  在远征亚速的战争中,亚速海舰队配合陆军夺下久攻不克的亚速夫城堡;北方战争打响后,波罗的海舰队一举击溃瑞典海军。经过两次战役,沙俄如愿打开了“通往欧洲的窗口”。

  “国运即我运”的企业担当

  1941年,纳粹德国集结550万兵力突袭苏联。当德军以超过32个步兵师、4个坦克师的兵力围攻圣彼得堡时,海军部造船厂近8000名员工响应号召奔赴战场。他们作为后备力量参与到城市防御战中,夜以继日地在城市周边构筑防线、建立运输通道。在德军的猛烈攻势下,5000多名工人牺牲在那片受战火洗礼的热土。

  “不是列宁格勒惧怕死亡,而是死亡惧怕列宁格勒。”这句战时动员口号,折射着苏联军民团结一致保卫国家的决心。在被德军围困的900多天里,圣彼得堡城内生活物资严重匮乏,工人每天的食物只有8两面包。造船厂发展更是举步维艰,参与造船厂生产的工人多半是妇女与儿童,勉强维持着生产线的运转。

  凭着一腔为国造舰的热情,二战中,海军部造船厂为苏联海军建造了数十艘W级、C级、K级、M级柴油动力潜艇和多艘猎潜艇,这些潜艇参加了波罗的海、北海、黑海和太平洋海域的战斗,先后击沉敌方129艘水面舰艇和运输船,有效打击了纳粹德国的海上后勤补给线。

  当战争硝烟散去,造船厂为国造舰的故事仍在延续。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建造“白鱼”号反潜核潜艇和长尾鲨级攻击核潜艇,苏军的反潜装备暴露出严重的短板。为了对抗美军的潜艇优势,苏联军方迅速将671型核潜艇项目上马,并由海军部造船厂负责建造。

  为了提高新潜艇的建造效率,造船厂对船坞进行了升级改造。671型核潜艇首次采用新型壳体,造船厂为此专门成立新部门对壳体焊接和组装难题展开攻关。在671型核潜艇的首制艇上,艇体结构采用高强度钛合金耐压壳体的焊接和轧制技术,配备了较大的浮力储备,就算舱室破损也不会轻易沉没。为了增强反潜能力,潜艇装备了苏联第二代综合声呐系统。当潜艇建造完成后,国家验收委员会做出了高度评价:这是苏联海军速度最快、机动性最强、下潜深度最大、可在任何海区使用的潜艇,是保卫海疆的有力杀器。

  国家的需要,始终是海军部造船厂蓄力攻关的方向。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西方国家潜艇技术的飞速发展,苏联决定建造吨位更大、性能更好的现代化常规潜艇。

  当时,近/中程潜艇研制工作已经中断近10年,建造难度可想而知。造船厂决定打破常规,采用“水滴型”结构设计,实现潜艇的快速航行。

  研制过程中,军方再度提出苛刻要求:新潜艇不仅要能长时间潜行,还必须尽可能降低航行噪声。

  在基洛级潜艇的设计上,海军部造船厂将降噪做到了极致。新潜艇的舰艏水平舵设计靠后,有效降低了摆舵和流水孔产生的噪声。除了在潜艇结构上“做文章”,造船厂还采用了将轮机安装在减振浮筏上、在机舱里安装隔音设施、使用电力推进的低噪声单桨等独辟蹊径的设计,让潜艇的噪声大幅下降。

  基洛级潜艇诞生后,先后被10多个国家采购。它的成功研制,一度掀起各军事强国对潜艇隐蔽性能的攻关热潮。

  “军工企业绝不只是追逐利润的‘生产机器’。”回顾海军部造船厂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造船厂早已将自身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正是“国运即我运”的企业担当,让他们得以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填补了苏联造船史上的一个个空白。

  回归“老本行”迎来命运转机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内军工产业遭遇“寒冬”。从1991年至1995年,船厂没有收到一张新订单,工厂无船可造,人才大量流失,大多数科研项目被迫中止。

  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造船厂选择转产自保,将目光转向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上,利用船厂成套的大型设备从事小型民用快艇生产。

  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造船厂很快设计出一系列小型民用快艇。因为物美价廉,这些快艇备受买家青睐,被广泛运用在俄罗斯国内航渡、旅游观光等领域。造船厂后期设计的510型、540型民用快艇还因质量过硬,收到了独联体和东欧等国的订单。

  一家历史悠久的造船厂“沦落”为快艇制造商,这是俄罗斯政府不想看到的局面。1997年,红宝石设计局设计出拉达级常规动力潜艇后,俄罗斯政府随即将建造潜艇的任务交给了海军部造船厂。尽管军方的经费预算并不充裕,但对于当时的造船厂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2002年,俄罗斯政府再次为海军部造船厂“输血”,给出建造5艘基洛级潜艇的任务。接到任务后,造船厂第一时间作出决定:请回流失的技术人才。造船厂总经理亚历山大·罗夫对照名单挨个登门拜访,并承诺给出不少于任何企业的丰厚待遇,将曾经的技术骨干一一请回。

  自此,造船厂的复产进程开始提挡增速。2013年的俄罗斯海军节,采用了120多项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拉达级潜艇首艇“圣彼得堡”号亮相。“圣彼得堡”号潜艇拥有全新的模块化设计理念,可根据作战需求随时更换武器系统;潜艇的自动化指挥和武器控制系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仅需35名艇员就能驾驭操纵;这款潜艇还继承并升级了基洛级潜艇的降噪技术,最大程度缩小被敌方舰艇发现的概率……这型潜艇问世后,西方媒体发出感慨:“拉达级潜艇的诞生意味着俄罗斯潜艇制造工业的全面复苏。”

  正如一句网络流行语所言:“命乃弱者借口,运是强者谦辞。”在那段蛰伏的岁月里,海军部造船厂从未向命运妥协。他们深信,“寒冬”终将过去,要想第一时间抓住不期而至的机遇,就必须将自己的专业做到极致。正因如此,他们始终没有抛弃“老本行”,力争当国家有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

  如今,凭借拉达级常规动力潜艇、基洛级常规动力潜艇、23550型多功能破冰巡逻舰等“拳头”产品,海军部造船厂再次踏准时代的鼓点,不断创造出新的骄人业绩。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遏止招聘地域歧视不能只靠劳动者较真

    要想真正有效遏止招聘地域等歧视的发生,就不能止于劳动者的独自较真,而是需要多方合力工作发力来应对。

  • 【问题探讨】不可抗力规则在涉疫案件中适用性探讨

    就疫情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能否适用不可抗力规则的问题,还有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的空间,可采取分类调整的总体思路。因疫情暂缓复工行业可适用劳动合同中止,因疫情导致经营困难企业可适用情势变更,同时,可参考域外经验完善劳动政策。

  • 【前沿观察】充分发挥稳岗补贴的“稳就业”效能

    按照北京市人社局的安排,从5月6日起,多项稳就业和支持中小微企业政策开始落地实施。根据此前颁布的稳岗培训补贴和临时性岗位补贴两项政策,北京市将分4批公布重点行业中小微企业名单,名单内企业可叠加申请上述两项补贴政策。

  • 【工作研究】复工复产中企业工会工作应对思考

    随着企业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尽快摸清疫情对企业工会工作产生的影响,并及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是做好企业工会工作的当务之急。要强化政治引领,认真履责,切实维护好广大职工合法权益,提高应变能力,践行服务宗旨,努力提升关爱服务职工效果。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