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科学之能 谋创新之势 营未来之城-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科技

聚科学之能 谋创新之势 营未来之城

2020-06-10 10:48:58  来源:成都日报

  塑造新格局

  重构空间体系、营造未来之城

  通过建设科学城推动功能升维与城市进化,其基本原理可以归结为“三个变”:一是科学聚变,通过集聚前沿研究机构、大科学装置及高端科技人才,促进基础研究、多学科交叉研究,实现“聚变”效应,促发源头性的创新成果;二是产业裂变,科学发现具有连锁反应、溢出效应,源头创新经由研发转化将促进产业发生裂变效应,比如,仙童公司的创办带动了硅谷的半导体产业,华为公司每年投入巨资进入基础研究领域带动一个产业生态;三是城市蝶变,通过具有根植性和持续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带动整个城市的动力结构转变,通过集成式的应用场景,探索未来城市的前进方向。

  成都提出“一核四区”的科学城总体规划布局,带动全市形成“核心驱动、协同承载、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充分体现了融汇“三个变”的发展思路。“一核”即成都科学城,定位是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四区”即新经济活力区、天府国际生物城、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定位是与科学城协同构建创新功能突出、创新服务完善、主导产业领先的“二次创新”承载地。“一核四区”通过数字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与全市14个产业生态圈、66个产业功能区相嫁接。

  上述“1、4、14、66”这样一组数字构成了成都未来发展动力格局的“空间密码”以及发展动能的“金字塔体系”,涵盖了从源头创新到二次创新、到产业生态圈发展壮大、再到产业功能区规模化落地的完整链条。同时,《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中还提出了创新营城方面的具体策略。例如,提出建设“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开放城市级、产业级、企业级科技应用场景,搭建面向全球的新经济新技术展示体验大平台,支持创新产品市场验证、技术迭代、应用推广、首购首用。

  再如,构建公园城市国际化生活社区,提高人才的生活舒适度和工作便利度。科学城必然是人才特区,在这一方向上,成都有条件结合自身文化特色及公园城市建设等探索新路径。可借鉴上海陆家嘴金融城理事会的做法,组建纳入科学家及业界群体的科学城理事会作为业界参与的公共平台,在空间营造、景观设计等方面体现科学文化氛围,规划建设科学(家)主题公园,延续天府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质,容纳融合已成为成都标签之一的科幻文化以及极客文化等。综合来看,“核心驱动、协同承载、全域联动”的布局思路,将提升、重构城市的空间体系与动力体系,实现“从0到1”以及“从1到N”的全链条传导,形成从科学新发现到新经济发育、新技术场景应用的完整图景,促进城市整体进化。

  城市思想家芒福德提出,“人类站在一个繁忙的十字路口,在那里指挥着穿梭于过去和未来的交通洪流,如果正确地看待他的现在,那就是两股力量的结合,一股是来自过去的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力量,另一股是从理想的未来回到现在的可预见的或潜在的力量。”透过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的规划设想,可以看到这座城市溯及千年的创新基因的传承,也能够看到预见未来的变革勇气。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祝愿创新的雨林、科学的花朵在成都这座古老而前卫的城市欣欣向荣、愈加繁茂。

  (作者:焦永利,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中浦院牛津大学联合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浩,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中国过程系统工程学会会员)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