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要转变“固定工”观念-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学习要论

高校毕业生就业要转变“固定工”观念

岳昌君
2020-08-04 09:42:05  来源:光明日报

  如何迎接非标准就业的挑战

  我们进行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显示,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最高的单位类型,但高校毕业生需要关注到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就业新方式和新特点,上述这些单位的就业规模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占比不断下降,非标准就业的空间却不断扩大。根据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国有单位在就业规模上从1980年的8019万人下降到2018年的5740万人,在就业占比上从1980年的18.9%下降到2018年的7.4%。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7月2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过去很多人一讲就业就是“固定工”,现在要转变这种观念。要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鼓励个体经营。同时要加强就业公共服务,保护灵活就业者的合法权益。我国政府不仅将非标准就业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而且不断完善劳动政策,提高非标准就业的质量和劳动保障。对此,无论是高校,还是大学生,都要做好迎接非标准就业的挑战。

  对于高校而言,教育应该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应当更加重视人才培养。第一,根据就业形式的多样性,适时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注重个性化教育,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激情。第二,根据职业状态的多变性,进一步增加专业选择、专业转换、跨学科学习的机会。而后两项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对高等教育办学状况的14项评价中给分最低。第三,根据工作对象的服务性,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第四,根据市场产品的创新性,改革成绩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对于学生而言,非标准就业不仅是一种选择,而且是必须面对的现实。不仅要正确地认识、勇敢地面对,而且要努力提高未来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各种能力。第一,面对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技术,要提高个人的学习力。无论未来怎样变化,职场胜任力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学生的学习力,作为学生要善于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灵活学习、持续学习。第二,面对多次转换的职业和岗位,要增强个人的迁移力。拥有一项技能、从事一个岗位、奋斗一辈子的工作一去不复返了。高校学生除了要获得专用型人力资本,还需要拥有通用型人力资本。第三,面对更加复杂的技术和环境,要加强个人的综合力。非标准就业的方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对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第四,面对竞争激烈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要培养个人的“复原力”。在未来的职场上,人们将面临不断出现的逆境、挫折、甚至失败,要学会提高控制情绪、触底反弹、起死回生的复原能力。此外,在求职过程中,要转变就业观念,勇于接受非标准就业的挑战,善于发现非标准就业的机遇,甚至自主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作者:岳昌君,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专家观点

  怎样看待疫情防控时期的大学生就业

   赖德胜(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在当前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下降反映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整体时间的后移,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高校毕业生的供给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亟待协调。因此,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需要从供需两端共同发力。

   张丽宾(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主任):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体现在就业落实的迟滞,但是不会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供给方面如教育过度问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足,需求方面如毕业生对薪酬的高预期和劳动力市场相关岗位供给不足的矛盾等。此外,还要进一步破除就业政策上的阻碍,并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针对性帮扶。

  杜育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就目前的就业形势而言,当前我国劳动力的整体受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劳动力的受教育结构在支撑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略显乏力。建议对就业问题加大以下方面的研究:第一,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可以从学生就业的城市结构角度来解释学生就业中教育不匹配问题;第二,毕业生的专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职业结构的匹配问题亟待更加深入细致的分类探讨;第三,对于近年来劳动力薪酬的变化,探讨究竟是劳动效率提升还是成本推升导致薪酬提高对于未来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周新杰(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主编):疫情对毕业生出国出境的影响较大,如果这部分学生选择就业,那么将增加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同时,疫情催生了很多变化,有关部门出台了有针对性的政策,采取了许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举措,如与社会机构合作招聘,在线教育和在线招聘不断增长,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将带来新的工作岗位,这也是疫情之下的机遇。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 双循环新格局

    要从过去强调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既要以对外开放倒逼对内开放,更要以对内开放促进和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

  • 让员工调剂在制度化和规范化下发展

    要解决疫情中出现的新问题,从长远看,仍需完善劳动立法,尤其是将阶段性对策转化为立法和长效机制。

  • 抗疫与复苏须惠及所有人

    近年来,美国采取了与多边主义背道而驰的单边主义姿态,因为美国认为国际组织对其保障自身利益以及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势力是一个障碍。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