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国人,就应该接受中国人的命运-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访谈

是中国人,就应该接受中国人的命运

沈轶伦
2019-05-31 09:38:38  来源:解放日报

——专访翻译家文洁若

文洁若1927年出生,翻译家。翻译了大量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的作品。曾与丈夫——著名记者、作家萧乾合译《尤利西斯》。刘明辉 摄

      她已经92岁了,每日坚持翻译。

      从1950年考入三联书店,次年调入新成立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后,文洁若的生命里顶要紧的有两件事:一件是翻译,一件是爱萧乾。

      萧乾在时,翻译成为文洁若支撑小家走出困境的现实倚靠。如今萧乾不在了,翻译成为文洁若的呼吸本身。

      看上去,屋里是乱得不能再乱。

      文洁若亲自开的门。她背后是堆满物品的窗台,上面放着电话、记事本、大小纸盒、塑料袋、卷起的报纸、一件外套、假发、几本书,林林总总,毫无章法,叠得岌岌可危,似乎随时要崩塌。地上则散落纸屑、包装袋、几截缎带、一只空的易拉罐。紧挨着这一切的就是一张床。床上被子、毛毯和衣服裹成灰色团状,教人只好移开眼睛。

      在这一切混乱的中心,是一张书桌。已经看不出桌面本来的颜色。书、辞典、纸张、杯盘、镜框,没有了墨的笔和还有墨的笔,以及杂志横陈,如刚刚经历一场风暴。但奇妙的是,风暴眼的中间,是平静的。在斜面书桌的正中,蓝色小台灯下,铺开一沓纸,是文洁若正在翻译的日本作家松本清张的书稿。

      她已经92岁了,寡居、独处、驼背、坚持自理家务。她看上去对此实不擅长,也没打算擅长。

      这世间有无数整洁的房间。这世间只有一个文洁若。

      对萧乾来说如此,对翻译界如此,对中国文坛如此。

      从1950年考入三联书店,次年调入新成立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后,文洁若的生命里顶要紧的有两件事:一件是翻译,一件是爱萧乾。萧乾在时,翻译成为文洁若支撑小家走出困境的现实倚靠。如今萧乾不在了,翻译成为文洁若的呼吸本身。

      现在,每天早上9点到晚上10点,除了处理起居杂务外,文洁若差不多都在翻译。她没有电视,不用电脑。家里唯一两样电器是电灯和冰箱——内室的两台冰箱里,一台用来储存食物和罐头,一台已经不插电,用来存放书。

      北京复兴门外大街上的这间公寓里,如此就有了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所有来访的客人肉眼可见,让人没处落脚。另一个世界,则在屋主文洁若的视线里——这分明是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安乐窝,这里充盈着她喜欢的一切东西:书本,书稿,辞典,纸笔,还有萧乾的气息。

      如有魔法护佑,岁月、疾病、外界速变的社会和种种纷扰,没有一样能侵入文洁若的小屋。

      她在屋里,全然自由。

      “写文章的人,不能离开母语的根”

      解放周末:文先生,下午好。您午饭吃了吗?

      文洁若:随便对付了一点。我有肉松、香蕉。还有我弟弟从日本带来的鱼罐头。

      解放周末:听说您的最高纪录,是曾经有半年没开伙,也没怎么去食堂,就靠在办公室吃黄瓜。

      文洁若:哈哈,对啊,那时候萧乾刚从干校回到北京。原先的房子没了,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住处,就在一个原先的破门洞里,堵上门洞住人。那地方小得只够他和孩子睡一个上下铺,哪儿够我睡啊。那我白天还要翻译不是?所以我晚上就干脆到出版社办公室,把8把椅子拼起来当床睡。我当时要翻译,也没时间吃饭,就用黄瓜、西瓜、西红柿和桃子对付。我就想,天天吃这些能不能活呢?嗨,还真成功!那时候一个礼拜我能翻译3万字。现在3万字,我得翻译半年咯!

      解放周末:有没有想过,请一个家政服务员,或许能帮您承担掉一点杂务?

      文洁若:不需要。有阿姨来,我还得陪着说话。她一边做事,一边得和我说话,是不是?我又不能和她说:你来做事,不许说话。她一说话,我还能不理她吗?不成啊!这样一耽搁,两个小时就没有了。那我何苦来呢?

      我自己现在一点儿毛病没有,还能自己个儿做家务,就当活动活动。我还每天下楼去取报纸呢。本来派报纸的服务里有个项目,是多加点儿钱,就能派人每天上楼来给我把报纸送到家里头。我说我不要,我自己下楼去取。我能走。我也不要阿姨。做家务也是运动。我吃的、用的,都很简单。

      解放周末:您精神真好,看不出岁数。

      文洁若:嘿嘿,你能看得出我这是假发吗?嗯,我也一点没病。哎,这大概和我们家有关。我大弟弟现在90岁了,小弟弟88岁,我们仨人都挺好的。

      解放周末:最近您的孩子们有没有回来看望您呢?

      文洁若:我的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在美国。去年8月他们都回来看过我。

      解放周末:您有没有想过,去美国和他们一起生活?

      文洁若:我去过美国,也看过他们。他们也说过让我一起去那儿生活。但我去美国,首先工作不方便了。再说编辑们也不方便上门来组稿,对不对啊?再说我去美国怎么做事呢?

      解放周末:您懂英语,完全没有语言沟通问题。

      文洁若:我的大姐年轻时写过很多文章,20岁不到,她的文章就登在《大公报》上了。但她二十几岁后一到美国就搁笔了。为什么呢?因为到了美国人就懒啦,什么都不想写啦。

      解放周末:还是喜欢北京吧?

      文洁若:我是中国人,还是喜欢中国。写文章的人,不能离开母语的根。

      “我还没到100岁,且活呢”

      解放周末:文先生,今年清明节您有没有去看望一下萧乾先生?

      文洁若:哎呀,挺远啊,我去不了。他的墓现在在上海。

      解放周末:那您想念萧乾时去哪儿?

      文洁若:出书啊!我就一本一本给他出书,我自己也写文章。有的也登在你们《解放日报》上。我还没到100岁,且活呢!

      解放周末:您现在每天工作的时间怎么安排?

      文洁若:我大概每天8点起,9点工作,一直到晚上10点。10点钟准睡!

      解放周末:不怎么出门?不会会朋友?

      文洁若:不出去。这就是92岁的好处啦。他们(朋友们)会来(看我),我不出去。我现在洗衣机也不用,有一天,我把洗衣机放在门口,后来也没有啦,电视机我也不用。每天保证翻译的时间。

      解放周末:手头在忙着翻译什么呢?

      文洁若:我最近在翻译松本清张的一个长篇,还有太宰治的一篇作品,还打算重新翻译三浦绫子的一些作品。有些长篇,由我在日本的弟弟打了初稿,做好第一道工序,寄来,我再加工。给你看看吧。(迅速从混乱的书桌的一角准确地翻出一份翻译手稿)。

      解放周末:你们二位还都用手写。

      文洁若:都用手写。

      解放周末:当年,您刚念完小学一年级,就跟随做外交官的父亲去东京读了6年书,直到1936年回国,之后在北京见证并亲历整个全面抗日战争。此后至今,您一生都在致力于翻译和推荐日本文学作品。您如何看待来自日本的作家?

      文洁若:反正我都挑好人的作品翻译。比如谷崎润一郎是日本作家,但他一直在反思战争。战争期间,他为回避对法西斯的支持而写长篇小说《细雪》。还有日本作家三浦绫子,一生反战。她曾表示,如果中国人翻译她的作品,她不收中国人的版税。

      我们从日本回到北京后不久,就是1937年了,我们去上学的路上,经过日本士兵的岗亭,都要对他们鞠躬。我当时就和同学说,我偏不鞠躬。后来为了避免经过他们站岗的地方,我就绕道走路去读书。当然还因为那个时候家道中落了,爸爸被免职,得靠变卖家里的东西供我们几个孩子读书,我也没钱坐车去学校。这样一来,我身体倒是锻炼得不错。大概就是靠了小时候一直走路的关系。

      在日本的时候,我爸爸就常带我看书,去书店买书,还指着书和我说:“将来你若努力读书,也会有机会把名字印在书上。”从日本回到中国后,我爸爸要我将日文版的十卷本的《世界小学读本》翻译成中文。我用4年时间翻译了出来。那时候我也没想过,将来我会靠翻译吃饭。但我很清楚,我就喜欢书。

      解放周末:从小学生至今,这么多年您一直奋战在翻译一线。

      文洁若:哈哈,我又没有别的兴趣。吃喝玩乐,我都不喜欢,出去旅游,只觉得累得很。

      “感谢世界生了个雪子”

      解放周末:从某种意义上说,萧乾也是受到您的启发才开始翻译。

      文洁若:他原先是记者。前半生都在创作。“文革”时不能创作,只能翻译。萧乾曾经把自己1949年前写的作品都用绳子捆好,塞在角落里。聪明人有时候也很脆弱。

      解放周末:萧乾比您大17岁,是家里的男主人。但似乎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您一直在担任保护者的角色。

      文洁若:哈哈,我说过,“你放心,有我呢。我要当一只老母鸡,把你和孩子们都保护在我的翅膀下。”

      他一垮下来,我得加倍工作支撑住这个家。1958年,我被调到出版社的亚非组,两个月里编好发排了40万字。之后又编辑了菲律宾作家何塞·黎萨尔的长篇小说《不许犯我》和续集《起义者》,一共约80万字。天天工作到晚上10点后才回家,在家书里,也一直和萧乾讨论我的编辑想法。我们每三天写一封信。在没有原文也没辞典的情况下,萧乾每次都认真看我写在信里的原文和译文,再仔细写上他的判断。当时他正孤零零地住在唐山附近农场的一个棚里,被监督劳动,负责照看菜地。

      解放周末:那时候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怎么会有这样的勇气,自告奋勇说您来撑住这个家?

      文洁若:萧乾是很天真的人,我要保护他。当时有什么坏消息,人家传话过来,说什么谁和谁的关系,谁说了谁的坏话,什么乌七八糟的事儿,我都不告诉萧乾,不让他知道。我来做他的支柱。

      另外,萧乾的单位对他还是很好的。我觉得中国不会一直这么混乱。这么一个阶段很快会过去的。我和萧乾说,“We must outlive them all,我们要活得比他们都长。”他们,是指“四人帮”。

      萧乾从小是遗腹子,城市贫民出身,做记者时在英国经历二战,吃了很多苦都不在乎,性格特别乐观。但那一阵子,萧乾老说“我脚下是个无底深渊”“天要塌了”。我说:“天都是空气呀,呵呵,怎么塌?再说,天塌了,地顶着呢。”

      解放周末:东京大学的汉学家丸山升教授曾经称赞,您和萧乾的结合是不平凡的。

      文洁若:萧乾曾经和我说过一句印度谚语:“我一直为自己没有鞋子哭泣,直到有一天我看见一个没有脚的人。”

      解放周末:1951年,您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后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近距离看到萧乾时,您的朋友和您说“瞧那个怪人”。当时您说,觉得他就是个胖胖的滑稽的中年人,腆着肚子,做操弯腰时怎么也够不着地面,并不觉得他是美男子。怎么后来就爱上了他?

      文洁若:我觉得同龄人太幼稚,我都不感兴趣。他们啊,太嫩。我大学里都没和男学生说过话。大学里我几乎天天在图书馆坐到闭馆。男同学说我“too pious”,意思是太虔诚了,像个修女。我看到别人在校园里谈恋爱,也很瞧不上,心想,“我可没有那份儿闲工夫”。

      但萧乾的《梦之谷》我在高中时就看过了。在出版社,大家认识了后,我带着自己的译本和原书向他请教。他讲得很耐心、很俏皮,他反对翻译腔,反对照字面硬搬,建议要掌握原作的艺术内涵。这些都给我很多启发。没有一个同龄人能做我的知音和向导。

      解放周末:你俩各有个小名,特别有意思。您的小名是雪子,萧乾的小名是乐子。我看您写过,说你俩定情的时候,萧乾先生在东安市场给您买了一个玛瑙胸针——上面有个象牙雕成的爱神。他在锦盒盖子的反面的衬绸上用绿墨水写道“感谢世界生了个雪子”,下面署名是乐子。

      确定关系后,萧乾先生带您看话剧时,台上表演成渝铁路竣工的场景,演员说“我们40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捏了一下您的手,小声对您说:“我40年的愿望也终于实现了——我找到家啦。”

      文洁若:哈哈,是啊,我们1954年五一节前结婚。婚后开心了3年,然后苦熬了22年。不过萧乾平反后,我们的晚景还是很开心的,我还陪着萧乾多次出访,走访了许多国家,认识了许多朋友,过得特别充实。

      每件事都有两面。从47岁到69岁,萧乾最好的岁月没有机会创作,但多了许多时间和孩子们相处。

      “至于我呢,还是就在北京的好”

      解放周末:您说过,你们即便在湖北干校里,也一直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文洁若:我给孩子们做幻灯片,然后让他们自己画革命故事,我们放着看,给大家讲。小孩很感兴趣。后来这些幻灯片都给我弟弟了,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

      解放周末:萧乾也一直亲自教孩子学习英文。

      文洁若:那是尼克松访华前。1971年,萧乾听到工宣队传达了基辛格访华的消息后很兴奋。他做过记者,写过国际政治评论,感到现在的时局要发生变化。

      过去儿子学校教英文,都是用汉字标注,比如父亲是“法则尔”,床是“贝德”,发音很不标准,萧乾有心想教儿子正确发音。那时候我们住在一个土坯房里,村庄的东面有一个小角落,藏在山崖下,周围是树林,对面是山,头上是藤蔓。萧乾常常带着水壶、干粮和儿子去那里,一待待半天,耐心教儿子唱英语儿歌,启发他学习的兴趣。他们管这个叫“父子角”。

      解放周末:1983年你们去美国的时候,萧桐(萧乾和文洁若的儿子)已经顺利在美国留学了。

      文洁若:那是萧乾重访爱荷华。第一次就是1979年8月,萧乾去了著名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主持的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那是30年来大陆作家初次访美,也是萧乾真正相信自己重获信任,如释重负。1983年,我们受邀再次去爱荷华时,去看了正在那里留学的萧桐。当时,萧乾一再和儿子说,学成后要回来报效祖国。说到激动处,萧乾心脏病都犯了。

      那晚,我就给萧桐写信说,当年你爸爸回国,许多人给他泼冷水,他是毅然决然自己拿主意回来的。在最潦倒落魄时,他也从未反悔过。

      解放周末:其实当年您也问过萧乾类似的命运抉择问题。萧乾曾经受挫,吞下安眠药又故意触电,一心求死。等他被侥幸救回来后,您可心疼了,说:“当年你留在剑桥,也是个著作等身的剑桥教授了。”

      文洁若:对啊,他当时加重语气,带着凄厉神色,很严肃地对我说:“我是中国人,就应该接受中国人的命运。”

      好吧,现在,我也是这么想的。现在出国方便,人们住哪里的都有,住哪儿都挺好。但不管到哪里,都还是中国人,离不开这个根。

      我还记得有一位叫张纯如的作家,年纪轻轻,很漂亮的,出生在美国,长在美国,也和美国人结了婚。后来采访并撰写了《南京大屠杀》。最后受不了写作的压力,也受不了历史的沉重,自杀了。她虽然生活在美国,但她心里始终放不下发生在中国的事。这样的人,你应该去写写嘛。

      至于我呢,还是就在北京的好。我身体很健康,文章写不完,翻译不完,我天天都在做事。等到以后,我也要埋在北京。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深化非公企业工会改革须增强“四力”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颁布近4年来,非公企业工会改革正逐步深化。深化非公企业工会改革须坚定政治引领站位,增强领导力;以职工需求为导向,增强服务力;健全职工参与机制,增强凝聚力;运用网上传播宣传,增强影响力。

  • 依法保障企业职工休息休假权的建议

    各级政府要把依法保障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与促进职工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各级工会要协助党委政府加强劳动行政管理,逐步完善普惠公平的劳动保障政策和社会改革政策,共同推动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建共享和谐劳动关系,营造企业守法经营和职工依法维权的社会法治环境。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工会干部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工会干部队伍是做好新时代工会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要推动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工会干部队伍。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奋力推动工会工作改革创新发展

    推动新时代工会工作创新发展,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关于群团改革的新部署新要求,聚焦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握工会组织新使命、新目标、新要求,坚定政治方向,凝聚奋进力量,最广泛最紧密地把职工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奋力谱写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新篇章。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周恩来在《建设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中提出了“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巩固党,使西南党成为真正的彻底的地下党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