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中国奇迹”背后的“生态密码”-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社会

破译:“中国奇迹”背后的“生态密码”

张壮 赵红艳
2019-07-25 09:41:03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奇迹”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生态密码”?这是改革开放进入革新共荣新阶段赋予我们的时代之问。在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的多维角度审视下,坚持党对生态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生态理论、法治和实践的创新发展,这些“生态密码”越来越清晰地向我们展现出来。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惊涛拍岸、披荆斩棘、砥砺奋进,我国已建立起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外汇储备国和货物贸易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就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令整个世界为之惊叹的“中国奇迹”。“中国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其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生态密码”?这是改革开放进入革新共荣新阶段赋予我们的时代之问。在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的多维角度审视下,坚持党对生态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生态理论、法治和实践的创新发展,这些“生态密码”越来越清晰地向我们展现出来。

        坚持党对生态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

        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国才能在较为薄弱的生态条件下,支撑了40多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规划制定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从1992年开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建设实践有了重要推进。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开始进入科学发展阶段。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是在我们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生态建设水平总体逐年提高,国土绿化面积增加将近一倍,森林质量显著提高,全国地表水水质稳步改善,土地荒漠化、沙化整体上得到初步遏制,一系列生态指标得到明显改善,为“中国奇迹”的出现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坚持生态理论的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保护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从“绿化祖国”向“美丽中国”的嬗变与超越。1978年到1989年,这一时期十分重视环境问题,认为自然环境良好、自然资源充足是国家实现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针对当时国土绿化的严峻形势,提出了“绿化祖国”的战略思想。1989年到2005年,这一时期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把促进人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2005年到2012年,这一时期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建设以生态文明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12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并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和新理念,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对保护我国的青山绿水和万物生灵必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不断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发展,架构起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为“中国奇迹”的出现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理论支撑。

        坚持生态法治的完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发展完善创新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的法律和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保障。1978年到1989年,这一时期坚持依靠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将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此后,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构建起了比较系统的法制体系。同时,制定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生态环境保护的“八项制度”。这些法律和制度的出台,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飞跃至法律和制度层面。1989年到2005年,这一时期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规划制定和法规完善。期间,我国陆续出台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多部法律法规,对建设祖国秀美河山、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2005年到2012年,这一时期首次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我国陆续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同时,建立健全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多项制度。这些法律和制度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2012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明确“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战略任务。陆续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新环境保护法》等8部法律。同时,建立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40多项涉及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制度和改革方案。这些关键性法律制度的密集出台,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进入“快车道”和“新征程”,为谱写“中国奇迹”提供了根本的法治保障。

        坚持生态实践的科学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推进速度明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地位显著提升,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1978年到1989年,这一时期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中十分注重科技为青山绿水的服务作用,强调发展经济过程中一定要把“三废”处理好,开启了建设“三北工程”的序幕,确立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开始了轰轰烈烈延续至今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1989年到2005年,这一时期开展一系列大规模生态恢复和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把生态保护宣传教育作为各级部门一项重要职责和经常性任务,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立法工作,这一时期出现了生态立法高潮。2005年到2012年,这一时期把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开启了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确立了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目标方向。这一时期我国森林、灌丛、草地生态系统质量总体趋势依然向好。2012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先后出台了40多项具有标志性、支柱性的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措施,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污水处理能力,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水耗和能耗均下降20%以上,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满意程度不断提高。正是我们党敢于推进生态实践创新,锐意进行各方面改革,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的历史性和全局性转变,为我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坚守初心 勇担使命 全力以赴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全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新时代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接续发力,是传承和弘扬哈电集团“承载民族工业希望,彰显中国动力风采”历史使命的内在要求,是激发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奋力推进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全面动员。

  •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 把新时代工会工作做出新亮点新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高度重视,对新时代工会工作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实践要求进行了深刻阐述,科学回答了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空间,也对工会干部和工会组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善于解放思想,积极适应新时代要求,着力改革创新工会工作,使工会工作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 保持和增强工会组织先进性是工会组织作用发挥的时代要求

    中国工会十七大擘画了今后五年工会发展蓝图,提出了六大工作任务,为各级工会组织指明了前进方向。实现中国工会十七大确定的宏伟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会工作,始终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如何认识、把握和践行工会组织的先进性,最大限度发挥重要着力点作用,不仅是摆在工会组织面前的时代课题,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现实要求。

  • 牢记初心使命 践行为民宗旨

    工会干部作为职工群众的代言人、维护人、“娘家人”,更应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务实的工作作风、爱民的博大情怀,把不忘初心的标尺立起来,把牢记使命的责任扛起来,自觉成为“为民、务实、清廉”的表率。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周恩来在《建设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中提出了“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巩固党,使西南党成为真正的彻底的地下党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