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赋能市域治理现代化-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社会

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赋能市域治理现代化

聂聪迪 郑从卓
2020-05-07 09:16:16  来源:宁波日报

  观点提示:

  要充分发挥智慧化手段在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赋能作用,高质量助推宁波市域治理现代化,努力为“中国之治”的地方实践作出有益探索,奋发有为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

  现实基础

  近十年来,我市遵循“整体谋划、融合推动、试点先行、平台支撑、机制保障”原则,不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理论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创新、产业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先后获得“中国智慧城市领军城市”“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卓越奖”等荣誉40余项,智慧城市已经成了宁波市的新名片。

  1、智慧城市谋划早,体制全

  早在2010年,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把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项主要任务,列入全市“六个加快”重大战略。“十三五”期间,制定出台了《宁波市智慧城市发展“十三五”规划》《宁波创建新型智慧城市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等总体规划。建设体制机制较为完善,成立了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市智慧办、市大数据局、市智研院等推进建设机构,通过完善推进组织架构、市县两级工作联动机制,全市工作协调有序推进。建立了智慧城市资金和项目管理机制、监督考核机制、交流合作机制、试点示范机制等,通过机制创新,形成推进合力。

  2、智慧应用协同强,成效好

  我市坚持“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围绕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持续推进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经济运行等领域信息化、智能化,形成了“联动式”城市治理新格局。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9年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指数报告》,我市在32个省会及计划单列市中排名第4位。我市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交通、微法院等一批惠民服务智慧应用持续深入建设,有效破解了“就医难、就学难、出行难、打官司难”等民生重难点问题。同时,积极推进智慧党建、智慧城管、智慧公安、智慧水利、智能垃圾分类等一批治理方面的智慧应用系统建设,不断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其中,智慧水利、智慧网络订餐监管系统、农村智能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等在其他多个城市推广。

  3、产业数字化基础好,势头足

  我市制造业智能化大改造不断推进,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网络化协同等制造新模式得到有效推广,据《2019中国智能制造指数报告》,我市智能制造指数居全国第5位;据2018年世界智能制造中心榜单,宁波位列城市第27位,智能制造企业数量全球第9位。中小企业云、浙朵云文化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等为代表的企业云平台发展取得积极成果。2019年度,全年网络零售额1934.5亿元,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170亿美元,2018年率先成为全国跨境进口累计销售突破百亿美元大关的城市。

  思考与建议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有效打通数据壁垒、感知社会态势,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我市要以建设城市大脑为抓手,把城市大脑作为全市智慧城市总框架、总平台,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步接入市级智慧政务、智慧治理、智慧民生和智慧乡村等各类应用体系,形成“全市态势一张图”,构建集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决策、智能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中枢”平台。

  1、加强跨部门智能协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一是推进政务协同。深入实施政府数字化转型,聚焦系统融合、综合集成,以场景化的多业务协同应用为抓手,打造高效协同的“整体智治”现代政府,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掌上办事”。

  二是推进民生服务协同。聚焦教育、医疗、交通等民生领域痛点难点问题,推进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综合应用体系建设,提高民生服务能力。

  三是推进公检法协同。全面汇聚社情、警情、案情、舆情等数据,研发智能决策评估模型,构建执法司法服务高效联动协同平台,综合分析、研判刑事犯罪现状和趋势,推动公检法机关衔接更顺畅、监督更规范、工作更高效。

  2、加强“港产”智能化运行,提升经济治理能力

  一是促进全要素融合发展。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优化我市经济基础数据库,引导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我市资源配置优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二是加快建设智慧港口。利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宁波舟山港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实现港口运营设备操作自动化、港口调度智能化、信息数据可视化。

  三是加快构建“工业大脑”。加快完善“工业大脑”,加强对我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市场趋势和政策动态分析、产业画像、经济景气预警、经济科学发展决策,确保我市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3、构建基层智慧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加强城乡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建设,完善基层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的采集、共享交换和比对,满足上级多个部门的数据需求,实现信息数据“一次录入、各处共享”,减轻基层负担,驱动基层治理现代化。以基层治理“四平台”为依托,建设“基层治理小脑”,推动政务服务、社会管理、行政执法等深度融合,推进110联动、12345热线、网络问政等功能与“四平台”互联互通,开展跨部门的协同指挥、调度和部署,提高市县镇村四级迅速联动的应急反应能力。

  4、构建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一是推动实施乡村信息惠民。积极推进新一代基础设施向乡村普及,推动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托育、体育、家政等优质服务资源下沉,提升乡村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二是推行村级事务网上运行。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提升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政务服务、民情收集、议事协商、公共服务等村级事务网上运行。

  三是加强乡村生态数字治理。强化环境实时化监测,提升我市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能力。

  5、构建智能化防控体系,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一是提升应急监测预警能力。根据各领域应急管理需求,建设全新的监测预警系统,对各类数据资源进行自动汇聚、识别、关联、融合、分析和应用,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

  二是提升应急救援实战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灾情疫情救援实战平台,根据灾情疫情类型、规模、发生时间、地理位置及时自动生成人员装备抽组方案、机动行进方案及灾情处置方案,及时拨配物资,提升应急救援实战能力。

  三是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构建智能化的疾控平台,构建疾病动态感染模型、回归模型等大数据模型,提升疾病感染传播的感知、预警、研判能力,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精密智控机制和闭环管控举措,持续提升防控应急能力。

  【作者单位:宁波市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市工业和智能经济研究院)】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深刻把握“劳动最美丽”的时代意蕴

    立足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提倡“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最美丽”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时代精神的引领,这一理念正在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思想共识和行动逻辑。

  • 做好疫情防控期“共享员工”合法权益保障

    自疫情发生以来,不少从业人员做起了“客串”,厨师进行生鲜分拣,房地产销售送起了快递,酒店领班成为日化厂工人……他们有一个新颖的名字——“共享员工”。这种新型的用工方式,既帮助人力成本压力大的企业渡过难关,又为人手不足的企业一解燃眉之急。通过人力资源的再分配,实现了企业、员工的双赢,发挥了保障民生、促进生产、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等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 工伤保险挂钩职业病“黑名单”值得推广

    工伤保险费率挂钩职业病“黑名单”,一方面体现了权责对等原则。被列入职业病“黑名单”的企业,都是职业病预防控制措施不到位,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发生工伤赔偿风险较大的企业,理应为此承担更多的缴费义务。同时,具有一定的倒逼作用。通过浮动费率这一杠杆,促使广大用人单位积极落实主体责任,提升职业健康工作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维护劳动者身体健康。

  • 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崭新意蕴与当代价值

    劳动模范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楷模,他们身上承载和彰显的劳模精神一直发挥着引领作用,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精神内涵,充分展现了我国新时代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高度自信,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深刻把握劳模精神的崭新意蕴与当代价值,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良好风尚。

访谈

文献

  • “常平”“惠民”“积谷”历史上的江南仓廒

    江南东临大海,河湖密布,自古以来就水灾频繁,旱灾、蝗灾、瘟疫等也时有发生。然而凭借着这些性质各异的仓廒,江南人一次又一次地渡过灾荒难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些仓廒不仅是江南人生命的庇护者,更是江南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

  • 中共七大幕后珍闻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距今已整整75年了。这是一次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时隔75年,透过那些流传下来的珍贵记忆,人们依然能触摸到历史的痕迹,一个又一个故事在其中蜿蜒展开……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