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正从秦岭起飞-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社会

朱鹮,正从秦岭起飞

党双忍
2020-06-10 14:14:33  来源:学习时报

  幽幽大秦岭,栖息着这样一个族群——古老而珍贵,纯美而忠贞,高洁而典雅。它坚强地走过濒临灭绝的困境,走进人与自然相伴相生的新世界;它是碧水蓝天间的“吉祥之鸟”,灵动婀娜,宛若从天而降的仙子,为人类带来幸福与美好;它是典雅、高洁的“东方宝石”,从大山深处走来,向世界传播和平与友好。

  它,就是素有“天堂鸟”之称的朱鹮。

  巍峨的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岭,雄伟的山峰挡住了北方的寒流南下,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内陆河——汉江。气候温润,植被丰茂,雨水充沛的汉中盆地,是适宜朱鹮生存的宝地,秦岭南麓洋县的姚家沟是它们最后栖息地。

  这是一个静谧的小村庄,仅有7户村民过着与世隔绝的田园生活。朱鹮与村民相生相伴,和谐相处,但是面对不测风云,朱鹮弱小的种群随时面临着灭绝的危险。这种情况下,刘荫增的出现,成为朱鹮在这个世界上的“保护神”,并成为无数秦岭生态故事的新开端。

  朱鹮,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6000万年。然而,当人类来到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古老的朱鹮却遭遇了最严重的生存危机。1963年、1975年、1981年,苏联、朝鲜、韩国、日本,相继宣布野生朱鹮灭绝,并成为引发全球关注的重大生态事件。

  “中国还有野生朱鹮?”——整个世界的期待,全球的目光聚焦在中国。这,也是全世界生态保护工作者最深沉的思考和最热切的期待。

  早在1972年,日本政府就曾向中国政府提出过寻找野生朱鹮的请求。当时中国林业部、中科院给国务院答复:1930年以前,中国14个省份普遍见到朱鹮;1950年前后,陕西、甘肃部分地方稻田、河坝可见朱鹮;1960年代,鸟类学家在秦岭采集过标本;1970年代,已无朱鹮消息。

  1978年9月,受国务院委托,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刘荫增带领的中国朱鹮考察队风餐露宿,历尽艰辛,走了大半个中国,在几乎认定朱鹮已经绝迹的情况下出现了奇迹。

  考察队沿着曾经有朱鹮分布的燕山、中条山、吕梁山、大别山搜寻,未曾发现朱鹮的蛛丝马迹。随后,将搜索范围一再扩大,北起兴凯湖,南至海南岛,西自甘肃东部,东临海岸线,实施“拉网式过滤”……

  接近3年,行程5万公里,却一无所获,绝望的情绪与日俱增、天天蔓延。1980年,在甘肃天水市发现了3根朱鹮的羽毛,多少为科学家带来了坚持下去的精神动力。1981年5月,考察队第三次进驻洋县,这已是复查计划。考察队不厌其烦,每到一村,即让村民观看朱鹮幻灯片,并承诺提供一条有价值线索奖励100元钱。不久,考察队接到纸坊乡两位农民何丑旦、何天顺的报告:在金家河山上见到过在幻灯片中看到的鸟。

  1981年5月23日,由何丑旦、何天顺带路,考察队向洋县北部的秦岭深处进发。傍晚时分,在马道梁不远处突然传来了两声“啊……啊……”的鸣叫声。“快看!”大家顺着何丑旦手指的方向,看到一只大鸟正从头上掠过。

  “天哪——朱鹮!是它,真的是它!”此时,刘荫增没有像其他队员那样挥臂高呼、欢呼雀跃,只觉得一股巨大暖流冲击着心扉,眼眶里不由自主地涌出泪水……“飞到那边去了!”兴奋的考察队员忘记了疲劳和饥饿,朝着朱鹮飞去的方位狂奔,翻越一座座小山,终于在八里关乡大店村姚家沟近距离地看到了它们。

  苦苦寻觅3年的朱鹮就在眼前,半山腰上长着15株百年青冈树,在由低向高延伸的第7株树上,刘荫增他们像做梦一样发现了一对朱鹮和3只嗷嗷待哺的幼雏,在相邻的另一株树上又发现了一对成鸟。这——就是已有“6000万年历史”朱鹮的最后家园,是当时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

  中国发现7只野生朱鹮的消息正式对外公布后,立即在整个世界引起了轰动,并由此开始了中国朱鹮保护的事业。

  39年,无数人一起走过,与朱鹮共度艰苦岁月,中国朱鹮保护事业取得了不起的成就,为世界创造了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朱鹮野外种群迅速发展,在世界东方的蔚蓝色天际,已经有4000余只“吉祥鸟”,展开了翅膀,优雅的飞翔。

  朱鹮,在唐代诗人张籍笔下,它“羽毛如翦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避人引子入深堑,动处水纹开滟滟”。在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眼里,它拥有迷人的仙姿丽影,看见它就有某种拜谒至仙的感觉。今天,让我们通过优美的文字和图画,再一次认识这圣洁的生灵,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

  朱鹮,它来自中华民族的祖脉秦岭。朱鹮已成为生态代言鸟,它代表着中国飞向世界。朱鹮,正从秦岭起飞……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