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教育与虚拟生存-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文教

现代大学教育与虚拟生存

赵建超
2020-05-07 10:34:29  来源:中国教育报

  现代大学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根本标志在于时代化基础上的教育理念变革。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虚拟生存成为现代大学教育不得不考虑的因素。现实生活中,大学教育尚缺乏对虚拟生存的人文精神观照与虚实共生诉求,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基于虚拟生存彰显现代大学教育的人文向度与虚实共生诉求,成为现实的客观要求。

   现代大学教育与虚拟生存的人文精神观照

  现代大学教育如果没有将虚拟生存的人文精神要求纳入考量标准,就会面临技术理性的凸显与价值理性的失落、“生活世界”的疏离以及“数字化”意识形态的遮蔽等困境。

  工具理性的凸显与价值理性的失落。现代大学教育是技术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活动,旨在坚持“以人为本”。如果缺乏人文精神的观照,现代大学教育将会过分强调“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上的工具理性,而有忽视价值理性的危险。如果坚持以工具理性指导现代大学教育,就意味着把“效益—代价”作为衡量标准。例如,慕课(MOOC)教学中存在的“据时考察”缺陷,即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是否完整观看了在线教学视频作为考核标准。事实上,这样的教学可能并未达到其预期,多数教育对象可能在打开在线教学视频的同时,却开始了网络游戏、网络聊天。

  “生活世界”的疏离。现代大学教育要始终以生活世界的和谐作为考量标准,旨在实现人、社会、自然以及技术的和谐共生,实现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怀的融通。如果缺乏人文精神的观照,现代大学教育一方面可能会背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如忽视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统筹兼顾、共同发展等;另一方面,会由于脱离终极关怀视界而使得现实关切显得急功近利,或由于脱离现实关切而使得终极关怀显得空洞乏力。进而言之,在现代大学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如果没有依据大学教育的终极关怀对现实的生活世界作出理性反思和超越,或者没有与生活世界保持适度的距离进而调节“现实”与“理想”的张力,都会疏离“生活世界”。

  “数字化”意识形态的遮蔽。现代大学教育要始终以“数字化”意识形态批判作为考量标准,一方面要揭示“数字化”作为一种“单向度”的技术,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便利,催生了很多高技术产品,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但也要认识到,它始终“处于最成熟和最有效的形式的物化”,有着压制人、支配人、物化人的性质,潜隐于人、思想以及社会的功能等。另一方面,要看到,数字化在催生着媒体形式变化、发展,使互联网成为舆论战的主阵地,但也存在需要破除的“数字化”媒介基础上的舆论误导、思想煽动等行为。如果缺乏人文精神的观照,缺乏理性的、人文的批判性反思能力,也就无法识别潜伏在“数字化”外衣下的某些负面价值取向,无法识别、调节和引导“数字化”媒介基础上的负面舆论。

  现代大学教育与虚实共生的虚拟生存诉求

  现代大学教育如果没有将虚拟生存的虚实共生要求纳入考量标准,就会造成教育的虚实冲突与形式主义。

  现代大学教育的虚实冲突。现代大学教育缺乏虚实共生诉求的观照,就会出现现实对虚拟的控制或虚拟对现实的侵蚀两类虚实冲突。

  一是现实对虚拟的控制。在现代大学教育中通过现实“控制”虚拟,既有积极性又有消极性。从积极的方面讲,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方法、经验等,不仅对提升现代大学教育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而且对于克服虚拟空间中存在的负面教育效应起着关键性作用。从消极的方面讲,虚拟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现实有着特定的差异,如果按部就班地套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方法、经验等,不仅会造成教育活动的错乱,降低教育有效性,而且会扼杀虚拟的超越性优势。

  二是虚拟对现实的侵蚀。在现代大学教育中过分看重虚拟而忽视现实,就会造成无根的、异化的评估结果。一方面,现实是虚拟的前提与基础,离开了现实,虚拟也就成了无源之水,由此会导致教育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尽管虚拟能够以其创构性创新教育方法,但如果脱离了教育质量评估的现实需要,就会造成不一样的结果。

  现代大学教育的形式主义。从虚拟生存的视角看,现代大学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育主体的主体意识觉醒与主体能力增强以及虚拟与现实间的和谐对话关系的结成。离开了任何一点,整个大学教育活动都可能陷入形式主义。一方面,如果教育者在生存素质、能力素质与创新素质等方面存在缺陷,就会造成教育结果的判断、分析、定论出现偏差。另一方面,如果现实与虚拟间的政治交流、经济交流、文化交流、“现实人”与“虚拟人”的交流甚至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对话交流处于隔离状态,现代大学教育可能会出现狭隘性、偏差性甚至谬误性。

  虚拟生存视野中的现代大学教育变革

  现代大学教育的人文向度与虚实共生诉求,可以从人文精神与虚实共生两个维度展开。

  现代大学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一是从技术理性改造的层面讲,技术理性的改造既要通过“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融入,实现技术理性与人类生存发展旨向的协调,又要以此作为技术理性改造的目标与评价标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通过对技术理性的人文意蕴植入,促使技术理性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自觉接受其引导,并使得技术理性支配的实践活动在手段和目的方面更具人文关怀,进而促逼着技术理性与人类生存发展旨向相一致。二是从生活世界建构的层面讲,要始终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既要尊重网民的教育主体地位,努力提高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努力推动网民、技术与教育的和谐共生。三是从意识形态层面讲,要以人民为中心,它代表了历史的根本发展走向。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一个阶级想要成为统治阶级,就必须“与整个社会混为一体并且被看作和被认为是社会的总代表”。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导引下,对“数字化”本身的意识形态功能和以“数字化”为媒介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出批判性的揭示,才能真正契合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走向。

  现代大学教育要始终坚持虚实共生。一是推动现实生存与虚拟生存的互动共生。现代大学教育要始终强调实践基础上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的统一,强调现实生存的基础性以及虚拟生存的超越性。二是推动现实生存与虚拟生存的融通互塑。现代大学教育既可以作为现实生存与虚拟生存互动共生的“中介”,同时也可以作为二者融通互塑的“中介”。具体来讲,现代大学教育一方面要基于人的现实实践,将教育对象从虚拟生活的“沉浸”效应中解放出来,如可以通过思想引导、舆论宣传等形式剥离“虚拟”的外衣,促使有着网瘾、虚拟认同危机的网民重新找回失落的自我;另一方面要促使网民正视虚拟生存的现实代价,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寻求缩小虚拟生存代价的新思路、新方案。面对伴随虚拟生存而来的心理代价、道德代价、安全代价、环境代价、文化代价等,现代大学教育要通过其个体性功能与社会性功能的发挥起到“润滑剂”作用。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深刻把握“劳动最美丽”的时代意蕴

    立足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提倡“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最美丽”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时代精神的引领,这一理念正在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思想共识和行动逻辑。

  • 做好疫情防控期“共享员工”合法权益保障

    自疫情发生以来,不少从业人员做起了“客串”,厨师进行生鲜分拣,房地产销售送起了快递,酒店领班成为日化厂工人……他们有一个新颖的名字——“共享员工”。这种新型的用工方式,既帮助人力成本压力大的企业渡过难关,又为人手不足的企业一解燃眉之急。通过人力资源的再分配,实现了企业、员工的双赢,发挥了保障民生、促进生产、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等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 工伤保险挂钩职业病“黑名单”值得推广

    工伤保险费率挂钩职业病“黑名单”,一方面体现了权责对等原则。被列入职业病“黑名单”的企业,都是职业病预防控制措施不到位,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发生工伤赔偿风险较大的企业,理应为此承担更多的缴费义务。同时,具有一定的倒逼作用。通过浮动费率这一杠杆,促使广大用人单位积极落实主体责任,提升职业健康工作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维护劳动者身体健康。

  • 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崭新意蕴与当代价值

    劳动模范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楷模,他们身上承载和彰显的劳模精神一直发挥着引领作用,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精神内涵,充分展现了我国新时代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高度自信,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深刻把握劳模精神的崭新意蕴与当代价值,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良好风尚。

访谈

文献

  • “常平”“惠民”“积谷”历史上的江南仓廒

    江南东临大海,河湖密布,自古以来就水灾频繁,旱灾、蝗灾、瘟疫等也时有发生。然而凭借着这些性质各异的仓廒,江南人一次又一次地渡过灾荒难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些仓廒不仅是江南人生命的庇护者,更是江南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

  • 中共七大幕后珍闻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距今已整整75年了。这是一次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时隔75年,透过那些流传下来的珍贵记忆,人们依然能触摸到历史的痕迹,一个又一个故事在其中蜿蜒展开……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