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法治

《清平乐》中的“和离”是怎么回事?

冯 浩 杨 磊
2020-05-08 09:21:14  来源:人民法院报

  在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中,将门之后、知书达礼的曹皇后丹姝在与她那位一心修仙的前夫“和离”之后,才和宋仁宗赵祯成婚。而在去年播出的同样以宋朝为背景的电视剧《知否知否 应是红肥绿瘦》中,盛家在鼓励盛淑兰与孙秀才解除夫妻关系时,也是一再争取“和离”,这似乎大大超出了很多人对于中国古代婚姻的认识。

  夫妻一体,天作之合,是传统中国对于婚姻生活的理想诉求,但这并不意味古人的婚姻是自始而终,无法通过一定的方式结束它。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离婚确有法律强制离婚、依丈夫单方意愿的强制离婚和双方协议离婚之分。

  关于法律强制离婚,法律规定在发生“义绝”的情况下必须解除婚姻关系,比如双方对于对方的尊长有侵害行为的,妻子意图谋害丈夫的,法律规定必须强制离婚,即便夫妻双方仍意愿维持这段婚姻,法律也绝不允许。依丈夫单方意愿的强制离婚,称为“出妻”或“休妻”,丈夫可以根据妻子触犯的七种法定过错,要求解除婚姻关系。正如“亲属法学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陈顾远先生在《中国婚姻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中所述:“七出”乃本于礼而出之,“义绝”则本于律而出之,本于礼者可出可不出,本于律者则非绝不可。

  而协议离婚,即所谓的“和离”:“夫妻不相安谐,谓彼此情不相得,两愿离者”,亦自古便有之。宋人郑锷在为《周礼》作注时提出,“民有夫妻反目,至于仳离,已判而去,书之于版,记其离合之由也”。这就是说,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只要夫妻双方达成合意,便可以离婚。及至唐宋,“和离”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已不罕见,《唐律疏议》及《宋刑统》均规定:“若夫妇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此后一直为后世所沿用,元律“诸夫妇不相睦,和离者不坐”,明、清律“夫妇不相和谐,两愿离者不坐”,皆源自于唐律。“坐”在中国古代是承担责任的意思,“不坐”就是不犯法,不用承担任何责任,所以按照唐朝以来中国古代法律的规定,夫妻之间只要感情不和,便可以协议离婚,法律一般不再干预。

  北宋文学家李廌在《师友谈记》中曾经记载了一则宋朝的“和离”:

  章元弼顷娶中表陈氏,甚端丽。元弼貌寝陋,嗜学。初,《眉山集》有雕本,元弼得之也,观忘寐。陈氏有言,遂求去,元弼出之。元弼每以此说为朋友言之,且曰,缘吾读《眉山集》而致也。

  这段话是说,有一个叫章元弼的读书人,长相平平但酷爱读书,有幸娶到了端庄美丽的陈氏为妻。婚后不久,元弼得到了苏轼的作品,便日夜研读,冷落了妻子。妻子原本就因为元弼的长相而颇有怨言,他竟还不知珍惜这份姻缘,因此她提出要和元弼离婚。章元弼每每向朋友们谈起这件事情的时候,还沾沾自喜道:“你们知道吗?我就是因为废寝忘食地阅读苏先生的书才离的婚。”李廌为“苏门六君子”之一,诗、词、文俱佳。《师友谈记》中所载多为苏轼、黄庭坚和秦观等的名言格论,基本可信。

  事实上,宋朝法律不仅承认“和离”,而且对于妻子的离婚权也给予了一定保护。“不逞之民娶妻,绐取其财而亡,妻不能自给者,自今即许改适;夫出外三年不归,听妻改嫁;被夫同居亲强奸,虽未成,而妻愿离者,亦听”。娶得起养不起,妻子可以要求离婚;丈夫出门三年不回家,妻子可以要求离婚;夫家有人图谋不轨,无论是否成功,妻子都可以要求离婚。

  然而宋朝文献对于“和离”的记载,仅限于此。幸运的是,上世纪以来在敦煌出土的一批文献中,我们发现了唐宋时期的十多件“放妻书”。比如:

  盖闻伉俪情深,夫妇语义重,幽怀合卺之欢,念同牢之乐。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生同床枕于寝间,死同棺椁于坟下,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仇隙。今已不和,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作为后代增嫉,缘业不遂,见此分离。聚会二亲,以求一别。夫与妻物色具各书之,已归。

  相隔之后,更选重官双职之夫,弄影庭前,美逞琴瑟合韵之态。解怨舍结,更莫相谈,千万永辞,布施欢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这里的“放妻书”,是离婚协议书的样文,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格式文本。它首先向世人展示了婚姻的理想状况是什么,喝罢交杯酒,洞房花烛后,“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恩爱极重,二体一心”,直至死亡才能将彼此分开。“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经过三年的磨合,我们本应彼此心意相通,夫唱妇随。根据统计,离婚通常发生在婚姻早期,并且在婚后三到四年达到峰值,这之后随着婚姻年限的增加,离婚率会逐渐回落。原来从古至今就不存在所谓的“七年之痒”呀!“三年有怨,则来仇隙。今已不和,想是前世怨家。”但事实是结婚三年以来吵吵闹闹,一日不得安宁,看来我们是前世冤家,彼此来做仇人的。可见,唐宋时期的离婚协议措辞相当委婉,且并不再细究对方责任。“反目生怨,作为后代增嫉,缘业不遂,见此分离。”现在三年已满,既然感情确已破裂,无法弥合,那就赶紧离婚吧,不然将来有了后代更是遗患无穷,所以趁现在还没有孩子的情况下赶紧离婚。“聚会二亲,以求一别”,回去跟各自父母一起生活吧。

  下面则与我们今天的离婚协议一样,财产要分割完毕,“物色具各书之”,分割清楚后,大家各自带走。在另外的一份“放妻书”中,也有提到关于夫妻共同财产应予分割的内容,即“两供取稳,各自分离”。由此看来,唐宋时期的离婚协议中已经有了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观念。

  我们现如今的离婚协议写到这里就已结束,但在唐宋时期,丈夫一方多数时候表现得极为大度,因此便会附上后面一段对于妻子的美好祝愿:“相隔之后,更选重官双职之夫,弄影庭前,美逞琴瑟合韵之态”,即我们两人分开之后,你要找一个各个方面比我更有能力的丈夫,而且你们这段新感情要好过我们的感情。“解怨舍结,更莫相谈”,我就不来打扰了,我们之间的缘分已经解开。“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你离开后,我还打算再提供给你三年的经济补偿。最后,“伏愿娘子千秋万岁”。“娘子”在中国古代是对女子的美称,祝愿你身体健康、千秋万岁。

  “放妻书”书写完毕以后,夫妻双方签字画押,并“会及诸亲”,双方亲属都要作为见证人一同签字,放妻书便可生效。

  和离制度虽然不能与今日的离婚协议完全等同视之,但其积极意义仍不可否认。该制度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妻子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强调了离婚的程序保障,从形式上为妻子提出离婚创造了条件和可能。

  近年来,全国的离婚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与之相关的各类新闻也在不断地刷新着普通民众对于婚姻的认知。不可否认,现代社会对待婚姻制度的态度越来越体现出人们对自由价值的追求,追求自由的结合和自由的分手。但是,我们也不应忽略,在“离婚自由”大行其道的当下,财产成了“生命之重”,情感成了“生命之轻”,没有了“解怨舍结,更莫相谈”的尊重和体谅,没有了“三年衣粮,便献柔仪”的经济补偿,更没有了“相隔之后,更选重官双职之夫,弄影庭前,美逞琴瑟合韵之态”的美好祝愿。夫妻双方从“相爱终身、相濡以沫”变成了形同陌路,甚至恶语相向。殊不知,世间的爱情,最好莫过“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如果真有“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的一天,也唯愿“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法学系 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人民法院)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深刻把握“劳动最美丽”的时代意蕴

    立足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提倡“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最美丽”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时代精神的引领,这一理念正在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思想共识和行动逻辑。

  • 做好疫情防控期“共享员工”合法权益保障

    自疫情发生以来,不少从业人员做起了“客串”,厨师进行生鲜分拣,房地产销售送起了快递,酒店领班成为日化厂工人……他们有一个新颖的名字——“共享员工”。这种新型的用工方式,既帮助人力成本压力大的企业渡过难关,又为人手不足的企业一解燃眉之急。通过人力资源的再分配,实现了企业、员工的双赢,发挥了保障民生、促进生产、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等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 工伤保险挂钩职业病“黑名单”值得推广

    工伤保险费率挂钩职业病“黑名单”,一方面体现了权责对等原则。被列入职业病“黑名单”的企业,都是职业病预防控制措施不到位,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发生工伤赔偿风险较大的企业,理应为此承担更多的缴费义务。同时,具有一定的倒逼作用。通过浮动费率这一杠杆,促使广大用人单位积极落实主体责任,提升职业健康工作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维护劳动者身体健康。

  • 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崭新意蕴与当代价值

    劳动模范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楷模,他们身上承载和彰显的劳模精神一直发挥着引领作用,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精神内涵,充分展现了我国新时代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高度自信,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深刻把握劳模精神的崭新意蕴与当代价值,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良好风尚。

访谈

文献

  • “常平”“惠民”“积谷”历史上的江南仓廒

    江南东临大海,河湖密布,自古以来就水灾频繁,旱灾、蝗灾、瘟疫等也时有发生。然而凭借着这些性质各异的仓廒,江南人一次又一次地渡过灾荒难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些仓廒不仅是江南人生命的庇护者,更是江南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

  • 中共七大幕后珍闻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距今已整整75年了。这是一次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时隔75年,透过那些流传下来的珍贵记忆,人们依然能触摸到历史的痕迹,一个又一个故事在其中蜿蜒展开……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