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幻灯片

变简单重启为“疫”中进阶

北京市文化企业战疫期提质升级的融合创新之路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光明日报社联合调研组
2020-07-16 14:17:46  来源:光明日报

  3.“文化+”生态

  ——融合创新取向获广泛共识

  如果说线上内容产业异军突起、文旅产业数字化跃迁、企业社会责任感空前提升是此次北京部分文化企业积极战疫的直接成效,那么,在疫情应对中催生的跨界融合、技术引领、数字赋能、沉浸体验则标定了文化产业战略转型的大势。调研组认为,文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聚合,持续衍生出新内容、新模式、新场景、新消费,缔造高层次的“文化+”生态竞争态势,将成为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

  ——文化与多要素融合创新。一是文化与科技、创意融合实现“以数塑文”。“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将进一步加速数字技术与文创业态融合,形成新数字文创业态(云游戏)或新文创业态(超高清视频、AR/VR、智慧文旅),从技术创新、内容创意、运营提效三个方面实现“以数塑文”。二是文化与科技、信息融合升级消费体验。具备较强的辨识能力、喜欢追逐消费热点和个性化产品、熟悉各种“拼团”“种草”方式是90后、00后“数字化生存”消费者们的群体画像。智能算法和大数据中心通过海量信息采集、深度数据挖掘和用户行为分析,精细精准对接分众化用户需求,进行内容推荐或创造新的产品,优化升级用户体验。三是文化与科技、金融融合创新融资模式。数字化转型和产业互联网持续向纵深发展,使得以大数据为核心、以商业模式平台化、金融供给多元化、服务方式智能化为特征的“数字供应链金融”呼之欲出,成为连接产业生态、金融生态、数字生态的桥梁。通过链式金融与数字金融的融合,培育文化产业数字供应链融资技术平台,很可能成为未来金融资本助力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方式。

  ——文化与多业态融合创新。一是行业间、门类间横向融合助力业态创新。在行业内,互联网文化企业做连接、做工具、做生态,成为传统文化企业的“数字化助手”。此外,文化产业与不同产业间借助“共享”经济理念构建资源、技术、渠道、空间、资金、人才共享的互助生态,推动非常时期的行业帮扶互救尝试转变为共享合作的长效机制,将成为融合式发展的重要补充。二是全链路、各环节纵向融合推动模式升级。北京部分文化企业正在加速推动“生产—营销—消费”全链融合进程。例如,一款现象级的游戏产品能够整合IP、硬件生产、游戏开发、分发平台等关键环节,集合出版、电影电视、服装、玩具等其他行业,同时促生产业链运行所需的信任、互动及利益分配机制,最终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产业生态系统。三是线上、线下闭环融合实现场景互通。形式一是线上融合线下,互联网文化企业将线上流量引到线下实体,依托网络社交、娱乐、分享等场景效应带动形成周边实体消费。形式二是线下融合线上,传统文化企业通过在线营销和服务使线下商业场景向线上迁移,高度复原线下的消费体验。调研组认为,优质的文化企业将最终实现线上线下双轨并行,中小微互联网文化企业的线下能力,传统文化企业的线上获客和服务能力,是难点所在。

  ——文化与多平台融合创新。平台化是共享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未来所有文化企业都将“平台化”或“被平台化”,借助平等、开放、共建、共享、共赢的平台生态圈实现高效协同合作。一是文化与企业服务类平台融合。其中,既包括社会类或行业类互联网平台,也包括开源社区、云技术服务等提供数字化转型产品、服务、工具的技术共用平台,以及创新、人才、投融资、品牌推广、法律政策等专业服务型平台。一些文化龙头企业、互联网企业、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企业将进一步融合,形成提供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服务的超级平台。二是文化与公共服务类平台融合。这类平台由各级政府主导建设运营,涵盖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工程、文博业馆藏资源数字化等为代表的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面向工业设计、数字媒体、广告创意、网络传播等领域的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以及文化产权交易所、区块链数字版权交易系统等文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文化企业提供持久性数字化公共服务的系统支撑。

  4.未来之策

  ——推动文化企业提质升级的思考

  调研组分析认为,当前正值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如何把疫情催生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培育成新的增长极,把非常时期的临时应急举措升级为引领产业变革的进阶之举,是疫情结束后文化产业恢复和深化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政府应继续完善文化产业融合创新的政策环境。一是要推动文化企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方面,政府搭建常态化政企对话平台,及时了解企业困难需求,细化量化具体的扶持范围及扶持标准。另一方面,政府要对疫情期间各类临时性、应急性惠企政策及时进行梳理评估,将有效政策予以固定化和常态化,相关措施可作为重大突发事件文化产业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要构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组织文化企业、科技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攻关,打造5G、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关键共性技术的开源开放平台和典型应用场景。探索文化科技产业重点扶持机制,加强支持文化科技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普惠性政策力度,鼓励企业、行业组织等参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国家和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支持自主技术标准国际化。

   ——传统文化企业应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一是要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统筹谋划。数字化转型是经营理念、战略、组织、运营等全方位的变革,企业要制定清晰的战略目标与实践路径,加强制度设计和组织重塑,同时配以有效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二是要全方位做好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储备。文化行业龙头企业应加强文化领域技术研发,引领数字化转型取得标志性成果,形成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示范效应。中小微企业应积极融入核心企业搭建的具有产业链带动能力的平台,在开放式生态圈中解决融资和技术瓶颈的问题。三是要着力解决数字创新人才的紧缺问题。要明确数字技能人才的素质、能力和培养标准,探索高效灵活的数字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模式。深化与各类院校、协会和机构的合作,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数字化技能培训,使企业获取系统科学的数字化转型理念和方法,打造既精通数字技术又熟悉文化产业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数字文化企业应加快构建文化产业生态圈体系。一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助力全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数字化技术对文化产业链各环节的垂直整合作用,通过提供创意设计、互联网生态服务、智能化升级等技术支持,创新文化内容、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维成本、提升服务质效,不断强化科技对传统文化业态的改造力度和新兴文化业态的支撑力度,助力文化产业各领域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二是要实现“科技+”与“文化+”协同创新。数字文化产业的内核是文化内容和创意服务,应坚持其本位的文化价值诉求。相关企业既要运用好技术创新成果,又要通过积极正向的文化价值观强基固本,通过吸纳政府、专家、公众、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到文化内容创作过程,丰富数字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的良性循环。三是要构建以数字文化企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生态圈体系。数字文化产业具有独特的创新生态体系,当数字诚信体系、数字支付体系等一系列数字化功能融入其中,并形成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政府监管信息、公民基础信息的全样本数据链条时,数字技术变革将带动整体文化生态的变革,最终形成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生态圈体系。

  (作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光明日报社联合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刁琳琳、董城、高辰颖、刘李红)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