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冲击下的大国粮食安全-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幻灯片

全球疫情冲击下的大国粮食安全

吴乐 王思语
2020-09-04 09:07:17  来源:河南日报

  2020年4月,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至今年年底,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将激增至2.65亿人,约为2019年的两倍。“严重粮食不安全”意味着这些人口由于严重饥饿可能发生死亡、营养不良或造成终身不可逆转的影响。一些粮食出口国为应对疫情蔓延可能带来的经济停滞和产量下降,确保本国粮食供给,采取限制出口措施,引发人们对世界粮食供给的担忧。世界粮农组织呼吁全球一致采取行动,维持全球食品供应链并减低疫情对粮食体系的冲击。全球疫情危机对世界粮食安全影响深远,中国农业又一次迎来新的考验:在国外疫情持续的背景下,能否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2020年8月29日,航拍农民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万峰林田园里收割水稻。刘朝富/人民图片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世界粮食安全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球粮食供应链被阶段性、区域性阻断;二是贫困人口食物获取能力进一步下降。疫情暴发后,随着各国防控措施不断升级,部分粮食出口国限制出口贸易、港口停运或物流受阻,全球粮食供应链受到冲击,对粮食进出口依存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带来消极影响。疫情冲击带来全球需求萎靡、经济停滞,致使世界上最贫困地区的粮食安全形势雪上加霜,贫困人口实际收入减少,购买能力下降,粮食不安全状况将会恶化。

  中国已经具备应对全球粮食危机风险的坚实基础。最近5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保持在6.5亿吨以上,2019年粮食总产量创纪录地超过了6.63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2公斤,远高于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中国已经建立起中央、省、市(县)三级粮食储备体系,谷物中的主粮品种小麦和水稻库存充足,现有库存接近全年的消费量,库存消费比远远高于17%到18%的安全水平。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国内粮食市场保持平稳,粮食供应充足有序,粮食消费理性从容,农业生产有条不紊,即便是武汉等疫情重点地区粮食价格也并未出现大的波动。继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之后,中国农业又一次有效应对了全球突发事件的考验。这一切均得益于中国政府一贯以来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7年聚焦“三农”,凸显“三农”问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中之重的地位。中国以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6%左右的淡水资源,解决了世界近20%人口的吃饭问题。

  在粮食生产方面,2004年以来,中国的粮食产量实现了“十六连丰”,总产量增加了54%,中国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粮食总产量长期保持在6亿吨以上的国家。中国的粮食政策成效卓著,有两个重要体现:一是在城镇化和工业化高速推进的同时,采取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通过实施永久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兴建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整体上有所提升;二是高度重视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的支撑作用,粮食单产持续增加。2019年稻谷、小麦、玉米单产每公顷分别为7059公斤、5630公斤、6316公斤,较1994年分别增长32.2%、63.3%、31.7%,稻谷和小麦单产较世界平均水平均高出50%左右。谷物单产的大幅增加确保中国粮食总产量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能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在粮食消费方面,2019年中国粮食产量超过6.6亿吨,累计进口大豆8851.1万吨,谷物净进口1468万吨,合计进口粮食超过1亿吨,粮食消费总量在7.7亿吨左右,人均消费量约550公斤。主要原因有两点:人口总量变化趋势和人均粮食消费量变化。由于长期以来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人们生育意愿持续下降,中国人口增长趋势减缓,中国社科院根据联合国方案预测,中国人口峰值为14.42亿人;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食物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与此同时,每年上千万人口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膳食结构也随之改变,口粮消费减少,肉蛋奶消费增加,从而需要更多的饲料粮。虽然人口增长趋缓,但人均粮食消费超预期的增长,导致中国粮食消费总量增大。

  中国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不能盲目乐观,一直以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虽然2019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再创纪录,实现谷物基本自给,但仍然进口了超过1亿吨的粮食。中国进口的大豆占国际大豆贸易的比重保持在60%左右,大豆进口依存度高达83%,国内食用油和饲料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较强。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叠加东非蝗灾肆虐,多重因素催化下,全球粮食市场预期恶化,进一步引发粮食危机的概率在加大。美国和巴西是中国大豆进口主要来源国,目前国内大豆的库存消费比不到20%,如果国际大豆市场出现阶段性短缺,价格上涨过快,将通过传导效应和放大效应,带动国内其他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从而影响总体物价水平和宏观经济全局。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在现阶段粮食供需紧平衡的起点上,中长期内中国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粮食增产难度增大,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等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既要有底线意识,也要有全球视野。目前世界谷物贸易量仅是中国谷物消费量的三分之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联盟有义务、有能力保障中国的谷物供给。保障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大国粮食安全的底线,在水土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要通过粮食贸易调剂余缺或适量进口,也要通过海外农业投资,尽早建成全球农业产业链,深深渗入全球粮食贸易网络,增加中国农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

  (作者分别系河南省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南大学产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上海晨光学者、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贸易谈判学院讲师)

编辑:宋环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