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金融中心建设达至“形神兼备”-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专家学者

助力金融中心建设达至“形神兼备”

夏斌
2020-10-27 13:54:28  来源:解放日报

  2020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十四五”开局在即,怎样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如何以金融文化助力金融发展?上海金融文化促进中心理事长、上海爱建集团党委书记范永进,上海金融文化促进中心常务副理事长、资深出版人沈惠民作出了自己的思考。

  开发开放的“点睛之笔”

  记者: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回顾历史,当时为何会喊出“金融先行”的口号?

  范永进:“金融先行,贸易兴市,基础铺路,东西联动”,是当年浦东开发开放的一个重大战略。

  浦东开发开放具有建设规模大、产业层次高、资金需求多以及筹资时间急等特点。在短时间内筹集到足够的建设资金,是浦东开发开放顺利起步的关键。今年还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30周年,上交所的筹建就与解决开发建设资金不足有着密切关系。

  那时,我在由朱镕基市长亲自兼任主任的市外资委工作,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对接浦东,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如何利用金融渠道扩大引进外资等。

  针对浦东“金融先行”的做法,小平同志说过一段很精辟的话:“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由此,注重发挥金融的创新引领作用,可以说是浦东开发开放的“点睛之笔”,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更好服务全国发展、更好链接国际市场的题中应有之义。

  记者: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号角,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走过了怎样一段发展历程?

  范永进:金融中心是市场、机构、人才、服务的集散地,需要具备和发挥产品定价、资金结算、风险管理、市场信息、金融创新等功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就是在跨越一个个重要节点的过程中不断进化、成熟的。

  第一个节点是1990年,上海正式确立“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发展目标,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入基础建设阶段。

  第二个节点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金融竞争的发展趋势,从现代化发展全局高度制定的国家战略。

  第三个节点是进入新世纪,明确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三步走”战略:五年打基础,十年建框架,二十年基本完成。当时,我调往刚成立的市金融办任职,有幸直接见证和参与了这一历史进展。

  第四个节点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务院适时提出:到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回望这段波澜壮阔的建设历程,一个深切感触是:它不仅提高了上海乃至全国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而且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的经济金融安全。

  记者: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金融文化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范永进:文化是金融之魂。记得当初在讨论金融中心建设的时候,有同志担心:如果有失误,金融中心就会变成一个风险中心。实际上,金融风险有很多种,道德风险是其中的一种。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一旦蔚然成风,就能在制度管不到的地方有效发挥“管人”的作用。

  往大的方面看,金融文化对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完善金融服务、保障金融安全、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对外开放与合作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沈惠民:有感于金融文化的时代价值,上海金融文化促进中心多年来坚持“分享人生、回报社会,留下足迹、记录历史,培育新人、传承事业”的理念,致力于抢救相关史料、传播金融文化等,着力讲好上海乃至中国的金融故事。

  比如,2009年编写出版的《见证中国股市》,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记录、反映中国证券市场的变迁与发展进程;出版“金融文化丛书”,关注资本市场发展、企业制度演变、民营经济及企业家精神等课题;与市委党史研究室合作,对证券市场早年亲历者做好口述历史工作,相关著作将在年内出版。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