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夯实就业之基-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时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夯实就业之基

赖德胜
2019-10-21 09:47:26  来源:学习时报

  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实现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稳定性的平衡

  作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机制,劳动力市场应平衡好灵活性和稳定性的关系,过度灵活和过度稳定都不利于劳动力市场有效性的发挥。

  劳动力市场灵活稳定性作为一种政策性战略,旨在促进劳动力市场和雇佣双方关系的灵活化,同时提高就业和收入的稳定性。严格说来,我国改革开放前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市场,因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是一种行政型配置,就业是统包统配,工资是统一制定,而且由于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劳动力的流动性较弱。从70年代末期开始,劳动力市场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种改革是市场取向的,是不断增加灵活性的过程。

  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增加,一开始在城乡是各自进行的。农村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得到释放,乡镇企业不断兴起,大量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工作,市场在农村劳动力的配置方面不断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城市“三结合”就业方针的实施,非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微观市场主体不断涌现,市场在城市劳动力配置中的作用开始显现。国有企业的用工制度和工资制度的灵活性也不断增加。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逐步建成劳动力市场”,后来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等,使就业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但劳动力毕竟不是一般的生产要素,过度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可能会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际上,这一问题已经不同程度出现了,比如劳动报酬占比不断下降、工资拖欠、加班过度、保障不足等。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劳动大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诸多措施,以扭转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劳动力市场过度灵活的局面,更好地实现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和稳定性的平衡,比如2007年通过了《劳动合同法》等“三法一条例”,2015年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等。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

  劳动者素质是决定就业状况的重要因素,素质高者有更强的就业能力和就业岗位创造能力,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也需要有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实际上,我国在不同时期都将教育和培训列为重要议事日程,使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既促进了就业,又支撑了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通过发展正规学校教育,举办“转业训练”“扫盲班”“夜校”等多种形式,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快速提高。改革开放后,教育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4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大踏步前进,截至2018年,九年义务教育已经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将近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近50%。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8年就业人员与1982年相比,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员占比由0.9%上升到20.1%,高中受教育程度人员占比由10.5%提高到18.0%,初中受教育程度人员占比由26.0%提高到43.2%,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人员占比由62.6%下降到18.7%。

  除各级各类正规学校教育之外,为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国家还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事业,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作为预防失业、稳定就业和促进再就业的重要举措。比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要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职业教育和培训不仅提升了劳动者的专业技能,也增强了劳动者的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

  坚持底线思维,对就业困难人群给予特殊关注

  任何社会、任何时候,总有一些人群由于各种原因,就业比较困难。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坚守就业底线,是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回顾过去70年,在不同阶段,就业困难人群所指可能并不一样。在改革开放初期,返城知青属于就业困难人员,后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成为了就业困难人员。再后来,“4050”人员(40岁以上女性、50岁以上男性)、失地农民、零就业家庭中的劳动年龄人员、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长期失业人员、化解过剩产能的企业职工等,都曾是程度不等的就业困难人群。对于这些群体,我们坚持底线思维和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措施,使他们比较好地实现就业或再就业,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就业水平。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残疾人就业与创业,不仅从法律层面保障残疾人就业权利的实现,在公共政策方面也推出了各种支持和促进残疾人就业与创业的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残疾人就业经历了福利企业的发展,按比例就业的逐步推进,辅助性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的兴起,个体就业、灵活就业的蓬勃发展和支持性就业的积极探索,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残疾人就业形式,极大地促进了残疾人就业,帮助残疾人脱贫增收。截至2018年,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达到了948万人。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在现代化进程当中,就业始终是一个巨大的压力,不过,解决就业问题的智慧已经存在于积累起来的经验之中。总之,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就业之路成就令人鼓舞,经验弥足珍贵。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永恒课题、终身课题,以自我革命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

  • 关于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是各级工会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培养新时代技术人才并发挥其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为职工群众搭建一个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阵地和展示才能、发挥作用的平台。

  • 守初心 担使命 奋斗正当时

    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还要不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融会贯通、与时俱进,全面提高干事创业的本领,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

  • 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 做群众的贴心人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时时想着人民,感情上要融入群众。无论什么时候,我们的群众情怀不能淡,要体验群众生活、体会群众甘苦、体味群众情感,真正做群众的贴心人。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周恩来在《建设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中提出了“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巩固党,使西南党成为真正的彻底的地下党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