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四重意蕴-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时政

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四重意蕴

张弥 刘宗涛
2019-11-14 11:07:11  来源:四川日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对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对进一步提升“中国之治”的效能奠定了制度保障。“中国之治”,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治理国家的治理体系、治理方式、治理状态和价值取向的综合概括,是制度、道路、理念的统一,是现状、过程、目标的统一,蕴含着丰富的意蕴。
  “中国之治”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开创“中国之治”的根本保证。“中国之治”就是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过程与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逐步确立并巩固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一系列基本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改革和创新,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健全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更加重视国家制度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以及治理理念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与安排,成为进一步开创“中国之治”的坚实根基。
  “中国之治”取法中国古代“大同”思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之治”植根于中国大地,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既是“中国之治”所追求的天下大治之境,也是中国先人所追求的“大同”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这个大同社会里,人人为公,人民安居乐业,百姓和睦相处。康有为所作的《礼运注》认为,“必天下为公而后可至于太平大同”,亦即“天下为公”是达到“太平大同”的前提条件。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华民族长达一百余年内忧外患、战乱频仍的境况,实现了中国的治乱更替,开启了再造盛世中华之历程。“大同”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中国之治”的重要思想来源和价值追求。
  “中国之治”坚持德法并举。“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在治理方式上,“中国之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一手抓法治规范、一手抓德治教化,共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就开始带领人民制定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开启中国的法治之路;同时,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既是我们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进入新时代,我们党进一步提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一方面要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法治的力量引导人们向上向善;同时充分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中国之治”始终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旨归。“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国家治理的最终目的都要落到人民生活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始终是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终极目的,这也是“中国之治”的旨归。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又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当然,随着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提升和日益广泛,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需要一个不断满足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中国之治”得到不断提升和迈步现代化的过程。
  概言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之治”,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取法中国古代“大同”思想,坚持德法并举,始终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旨归,不断开创国家治理的新境界。
  (作者分别系中央党校科社部教授、中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特征

    在新时代提倡工匠精神,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同时也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 70年就业工作的主要经验浅析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就业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就业总量保持了持续性的增加,就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失业率总体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我国未来的发展战略选择依然必须从劳动力数量庞大、就业压力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努力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目标。

  • 在“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中彰显工会作为

    山东省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聚焦省委新旧动能转换等八大发展战略实施,动员组织全省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造、建功立业,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汇聚强大力量。

  • 国外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革发展的共性特点

    世界各国对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设计,包括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程序和规则不尽相同。这种制度及机制上的区别与各国的政治制度、政治结构、历史传统,经济发展阶段、法制建设水平、工人阶级力量的大小等都有着紧密联系。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