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和发展: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前提-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财经

改革和发展: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前提

徐诺金
2019-03-27 07:42:23  来源:学习时报

  核心阅读

  金融问题的产生与积累是随着经济问题相伴而来,金融问题也只能在推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得到解决。

  做好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工作必须坚持推动发展和深化改革,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坚持金融对外开放,处理好稳增长与防风险、强化市场约束与维护金融稳定、推动金融创新与加强金融监管的关系。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加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增速减慢,有效投资增长乏力。实体经济困难较多,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有效缓解,营商环境与市场主体期待还有较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短板问题凸显。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较大。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依然不少。

  当前我国金融风险的四大成因

  由于金融是跨越时空的信用活动,金融风险的形成总与一定时空内的因素有关,主要是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机制性和外源性因素。所谓周期性,是指金融风险的形成往往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相关,随着宏观经济从高峰到低谷再到高峰的变化,金融风险往往在繁荣时期积累,在低谷时期爆发。所谓结构性,是指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往往容易导致金融的结构性缺陷,行业性的、区域性的金融风险往往是由结构性问题所导致。所谓体制机制性,是由于体制机制性缺陷导致经济和社会的成本向金融业转化和积累,最终使金融难以支撑,出现彻底的溃败。所谓外源性,就是由于外部性因素冲击所引发的国内金融动荡。考察古今中外,金融风险的形成,无外这四大原因。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金融运行情况,近几年来我国的金融风险也主要涉及这四个方面问题。

  从周期性问题来看,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宏观经济的下行,使得在过去高速增长中积累的风险逐渐暴露。而在周期轮换中,新产业对旧产业“创造性地毁灭”的过程,也可能成为金融风险易发多发的直接诱因。为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前些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政策不断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也使得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债务负担加重,部分企业未能实现成功转型,经营困难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产生债务违约风险并向金融体系传导。

  从结构性问题来看,在“新兴+转轨”发展过程中,结构性失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地区差别、收入分配差距过度扩大,以及金融市场内部的结构性失衡,都在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金融的稳定基础不牢。加之一些城市的房地产热,带动信贷投放的房地产化,积累的泡沫也给金融带来不少隐患。

  从体制机制问题来看,改革不到位也增大了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一是市场化社会化改革不到位,许多社会化成本向金融转化。比如,僵尸企业长期难以退出,银行信贷资产出现不良,社会稳定压倒一切的要求下,对部分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仍然给予信贷支持;金融业的破产清算机制尚未建立,少数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无法按市场规则退出。二是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一些地方的法人机构尤其是农信社由于改革进展缓慢,体制机制未能根本转变,不良率高,风险积累较多。三是金融监管存在缺失,一些领域存在监管空白,非法金融现象和灰色地带金融活动时有发生,一定时期野蛮生长、问题突出。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带来金融监管和宏观政策时松时紧,共振冲击风险突出。

  从输入性风险来看,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深度融入世界,与外部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内与国际共振增强,外部冲击可能会带来国内民众心理预期、行为预期突然发生转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影响和威胁全球金融稳定的风险因素在增加,全球经济增长的势头趋缓,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由美国挑起的经贸摩擦,对全球及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负面影响。同时,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加息、缩表等货币政策“正常化”调整也可能引发全球流动性收紧,带来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产生的外溢效应可能会对我国金融稳定造成冲击。

  在改革和发展中防控金融风险

  金融问题的产生与积累是随着经济问题相伴而来,金融问题也只能在推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得到解决。改革开放40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做好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工作必须坚持推动发展和深化改革,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坚持金融对外开放,处理好稳增长与防风险、强化市场约束与维护金融稳定、推动金融创新与加强金融监管的关系。体制不改革,经济不发展,金融风险不仅不能得到有效防控,相反会越积越多、越积越大。金融必须端正发展理念和服务方向,必须紧紧围绕实体经济,树立正确的业务经营导向,才能得到稳健发展。金融与实体经济是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金融要与实体经济同甘苦、共患难,银企联手,共渡难关,共享繁荣。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金融资本和金融企业天生具有逐利性,这就容易形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金融资源投入不足,更难以满足小微企业、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金融需求。如何强化商业性金融社会责任,同时完善针对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政策性金融,大力发展服务于小微企业、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普惠金融,使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普惠金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三大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探索中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大问题。同时,我国金融发展又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40多年的金融改革发展历程,就是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更好发挥市场作用的过程。防范金融风险,需要尊重市场规律,不断完善市场化激励机制,重构市场化决策机制,更好发挥价格和竞争对于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要进一步扩大金融的对外开放水平,在高水平双向开放中提高我国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提升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

  为此,关键是要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处理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是防范化解风险的基础”。只有着力稳定经济,才有条件稳定金融,这里的关键是强化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把握好调控政策的节奏和力度,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防止单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而伤害实体经济,更不能单纯从金融的角度去考虑风险防控。只有把金融放在实体经济的大局中,找准着力点,促进经济发展壮大,金融才能实现自身稳定。二是处理好强化市场约束与维护金融稳定的关系。这里的关键是任何时候都要把市场约束机制挺在前面,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形成市场准入和退出的常态化机制,打破刚性兑付,坚决处置失败企业包括失败的金融机构,淘汰落后产能,不能为了一时的稳定而放弃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放弃市场规律。三是处理好推动金融创新与加强金融监管的关系。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动力,金融创新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形成中国特色的金融创新路径。金融监管必须到位,逐步建立严密的、审慎的监管制度和内控制度,及时更新金融监管理念,提高金融监管能力,为金融创新提供有利条件和根本保障。但对于不当创新、过度创新等行为,要加强监管,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对于假创新、伪创新现象,要及时揭露、及时查处。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 市场可达性、人口流动与空间分化

    目前的高铁网络规划基本覆盖了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城市区域,在满足空间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同时,对促进要素流动与集聚有着积极作用。以上研究具有如下政策启示:首先,大力发展高铁的同时要兼顾相关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通勤成本不仅受到高铁影响

  • 互联网使用、就业决策与就业质量

    在信息化时代,由互联网创造的巨大信息交互平台,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参与者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互联网提供的及时有效信息因此,首先,要继续推动互联网的全民化、普惠化建设,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和培训,激活更多的潜在用户

  • 为什么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

    2018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稳就业居于首位。这个安排和导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含义。首先,在各项政府工作中给予就业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宏观政策中赋予就业更高的优先序。

  • 强化理论武装 把牢政治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高度重视,深刻阐明了工会工作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实践要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重要论述首先要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各级工会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

访谈

文献

  • 毛泽东的入党时间为何是1920年

    今天的中央档案馆保存着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物——毛泽东亲自填写的中共八大代表登记表。在登记表的“入党时间”一栏1920年初,毛泽东身处北京,正忙于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张敬尧是皖系军阀,1918年3月就任湖南督军

  • 改造思想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英雄王杰的共产主义思想改造观

    编者按:王杰,原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班长,是我党我军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1965年7月14日王杰,牺牲时年仅23岁,入伍不到4周年,被誉为雷锋式的伟大共产主义战士。入伍后他很快加入了共青团,并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