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增绿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社会

培根增绿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课题组
2019-10-18 07:21:03  来源:光明日报

  2、传承黄河文化,弘扬中华文明

  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是华夏儿女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主干。历史上,黄河被誉为“四渎唯宗”“百水之首”,《汉书·沟洫志》曰:“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黄河历史悠久、流域绵长。各个区域文化不停地碰撞、交融,最终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闪现出文明的第一线曙光,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此后,直到宋室南迁,在其间3000多年的历史中,历代的都城一直在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安阳这一黄河流域的横轴上东西迁移。南宋以后,历代的都城转变为主要在纵轴上南北移动。可以说,黄河文化厚植了华夏儿女的根脉,左右了中华文明的走势,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主干。

  黄河文化有以下特点,一是连续性。在世界四大“大河文明”中,只有黄河文化不曾断流。二是根源性。中华文明发祥于斯,中华民族发源于斯,中华元典文化发轫于斯。三是正统性。政治文明、宗法观念、礼乐制度、儒家思想交相辉映,奠定了文明古国的大国风范。四是包容性。黄河文化以其博大的气势,宽广的心胸,融汇外来,吞吐万有,形成一个富于包容性的开放的系统。五是统一性。黄河文化吸纳了周边多种原始文化形成了文明国家,又通过丝绸之路吸纳域外文化,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六是创新性。黄河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创新动能和发展活力。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培中华之根铸民族之魂的根本要求。其一,保护是基础。黄河文化虽然分布范围广泛,延续时代久远,积淀内涵丰厚,但是也像黄河生态一样,十分脆弱。就物质层面说,黄河文化由于历史悠久,存留至今的遗迹遗物与黄河文化的丰厚内涵相比寥若晨星,即便这些珍稀的遗迹遗物,仍遭到不断地破坏损毁,境况不容乐观。就精神层面而言,黄河文化影响并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走向、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审美趣味,中华民族在长期同黄河水患的斗争中积累了战胜自然的无穷智慧,造就了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熔铸了民族的血脉、魂魄、风骨和气度,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突飞猛进,黄河文化中的优秀内核也遭到破坏和侵蚀,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刻不容缓。其二,传承是关键。一要加强研究阐发,提炼黄河文化的精髓;二要深入挖掘培育,打造黄河文化的标志符号;三要推进教育普及,把黄河文化融入百姓生活、融入青少年教育;四要发展内容产业,创作以黄河文化为题材的精品力作;五要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讲好黄河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其三,弘扬是目的。不能仅仅把黄河文化当作博物馆里的珍藏、故纸堆里的华章,弘扬黄河文化,发掘其时代价值,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才是我们的目的。黄河文化正是在一代又一代的开拓创新中,得以不断延续,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新时代呼唤黄河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发扬光大。

  兴历史文脉、强文化自信、聚精神力量的关键是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要推动黄河文化与生态文明深度融合,营造山青水绿的优美环境,唤醒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乡愁记忆,铸就中华民族的金山银山。二要推动黄河文化与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黄河文化创意产业,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促成黄河文化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三要推动黄河文化和旅游业高度融合,打造集历史文化展示带、生态环境涵养带、旅游观光休憩带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观带,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的重要承载地。

  3、挖掘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通过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蕴含的奋勇拼搏的意志、百折不挠的品格、守正创新的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提炼精神标识,挖掘时代价值。一是以奋勇向前、百折不回的黄河性格塑造人。从巴颜喀拉山流淌出的涓涓溪流,到天山九曲十八弯壮美的日落日出,从唐蕃古道上传播汉藏友好的动人佳话,到河套平原上纵横交错的汉唐沟渠,从晋陕大峡谷“咆哮万里触龙门”的豪迈底气,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频繁改道,黄河呈现给世人的,既有奋勇向前的豪迈气概,又有百折不回的满腔执着。一部数千年黄河变迁史,将奋勇向前、百折不回的黄河性格塑造成为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精神品格。二是以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武装人。无论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受命治水使黄河千年无患的东汉王景,还是采用疏浚塞并举之法恢复黄河故道的元代贾鲁,与士卒一起驻守祥符半年治理黄河决口的清代林则徐,千百年来在与黄河水患的斗争中,谱写出一首首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壮丽史诗,凝结成一代代华夏儿女不屈不挠的历史记忆,鼓舞着新时代的人们顽强拼搏、砥砺前行。三是以黄河文化中蕴含的守正创新精神涵养人。黄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也是一条年轻的河流。说她古老,因为她坚守着传承数千年的厚重历史;说她年轻,因为她富于通达求变的创新精神,在今天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四是以黄河文化中积淀的红色基因激励人。创作于1939年的交响乐《黄河大合唱》,通过描绘一幅抗日战争的广阔壮丽图景,塑造出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堪称一首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战风沙治盐碱的感人壮举,在亿万人民心中竖起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在黄河文化中积淀的红色基因,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弘扬,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用鲜明的黄河文化精神标识为时代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一要加强保护传承,代代守护讲好黄河故事。沿黄九省同抓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以沿岸地区文化、旅游大融合、大发展为契机,以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助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切实将黄河打造成奔流不息的“文脉河”。二要深入研究阐发,与时俱进讲好黄河故事。要加强对黄河文化的深入研究,阐发好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提炼黄河文化中有助于时代发展的精神内核,围绕黄河文化精神打造文艺作品、文化综艺、文创产品、遗址公园、博物馆等文化方阵,以丰富的文化产品供给讲好黄河故事。三要创新传播交流,推陈出新讲好黄河故事。创新黄河文化的表现形式,充分运用新媒体尤其是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特点,创新传播技术手段,提升“黄河故事”吸引力。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力作,提升“黄河故事”传播力。构建现代国际传播体系,以重大国际赛事、节庆活动为契机,开展“黄河故事”的国际化传播交流。四要推广普及教育,薪火相传讲好黄河故事。创作一批涵盖多个年龄段的普及读物,深化“黄河故事”在各学习阶段的渗透力,将黄河文化基因融入精神品格培育中。通过观光游览、互动体验、拓展训练等丰富形式,提升“黄河故事”感染力、体验力,将黄河文化的精髓内化到日常活动中,让历史文脉薪火相传。

  4、高质量发展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立足“民为邦本”,着眼“千秋大计”,长短结合,多策并举,保护“母亲河”,治理“忧患河”,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深刻认识“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基本内涵。幸福河的核心构成和根本要求是民生为本、生态为根、经济为基、文化为魂。以民生为本,就是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时代治理黄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供水安全,切实做好民生答卷,让黄河流域人民更好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以生态为根,就是要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保护治理并重,构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以经济为基,就是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流域经济发展活力动能,探索走好富有地域特色的全流域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文化为魂,就是要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中华民族依托黄河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为伟大复兴中国梦凝神聚力。

  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需要长短结合。一是长远与当下结合。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坚定信心,着眼千年大计,做好顶层设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应立足当前,做好路线图和时间表,实现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相统一,让黄河成为泽及万世的幸福河。二是全局与局部结合。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大局意识,树立“一盘棋”思想,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走好符合不同流域段、不同省情区情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三是流域与区域结合。应紧紧抓住流域治理这个“牛鼻子”,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突破区域行政分割,摆脱九龙治水、分头管理的桎梏,推动流域与区域协调发展。四是优先与有序结合。坚持民生和生态“两个优先”,聚焦人民福祉和流域脱贫攻坚,恪守资源利用上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突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流域人口、城市和产业合理布局、有序发展。

  长短结合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应蓄势强力。一是盘活文化优势,凝聚强大合力。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其根源性、主体性和连续性,决定了她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国家层面上的文化使命,民族意义上的文化担当。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突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相结合,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凝聚精神力量。二是消除生态瓶颈,壮大持续动力。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关系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应树立系统思维,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集约发展的原则,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抓手,以强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动力,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加快形成上游“中华水塔”稳固、中下游生态宜居的生态安全格局。三是打破市场瓶颈,激发创新活力。应牢固树立生态共同体理念,立足全流域,着眼长远计,着力创新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政策,完善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落实规划环评刚性约束,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开展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之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推进水权、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以完善的制度和体制机制确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作者:河南省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课题组 调研组成员:谷建全、王玲杰、李立新、彭俊杰、李斌、杨波、田丹)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永恒课题、终身课题,以自我革命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

  • 关于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是各级工会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培养新时代技术人才并发挥其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为职工群众搭建一个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阵地和展示才能、发挥作用的平台。

  • 守初心 担使命 奋斗正当时

    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还要不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融会贯通、与时俱进,全面提高干事创业的本领,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

  • 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 做群众的贴心人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时时想着人民,感情上要融入群众。无论什么时候,我们的群众情怀不能淡,要体验群众生活、体会群众甘苦、体味群众情感,真正做群众的贴心人。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周恩来在《建设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中提出了“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巩固党,使西南党成为真正的彻底的地下党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