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社会

心存敬畏 行有所止

江畅
2020-03-02 10:06:38  来源:光明日报

  三

  要确保全社会认同并遵守敬畏伦理,有许多工作要做,以下三个方面是当前尤其值得重视的。

  第一,重建自然禁忌观念。“禁忌”是指被禁止和忌讳的言行。禁忌总是有对象的,自然禁忌古已有之,触犯禁忌对象(如图腾、天公)在古代被视为最大的罪恶,因而对古代维护信仰和敬畏自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有禁忌,所以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敢虐待自然和生命,必须自警、慎独。这就是清代叶存仁所说的,“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敬畏伦理与禁忌观念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相互依赖、相互支撑。近代以来,与人类敬畏伦理的废弛相伴随,对自然的禁忌观念也悄然消退。今天我们要强化敬畏伦理,必须重建对自然的禁忌观念,要在严厉禁止对自然和生命的伤害的同时,努力将其转化为人们内心的忌讳。有了内心的忌讳,人们就会对自己伤害自然的言行有耻感、罪感。人皆如是,敬畏伦理便能被坚守,生态红线亦不会被践踏。

  第二,建立确保敬畏伦理践行的机制。要致力于强化人类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必须建立一种法律、道德、制度、行政和舆论协同作用的维护敬畏伦理的常态化机制,无论什么人只要践踏敬畏伦理就会受到这种机制的有效制止。借助这种机制,可以形成对那些违反敬畏伦理的人的高压态势,有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者必将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强烈谴责和应有惩罚,让人们不敢对自然为所欲为,从而维护把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作为底线伦理的神圣性。

  第三,通过强化宣传教育促进人们敬畏感的普遍形成。传统社会人们常怀敬畏之心且有所忌讳,主要是因为传统社会十分重视对人们进行敬畏和禁忌教育。孔子教导学生要成为君子就要“畏天命”,而把“不知天命而不畏”的人斥之为小人。南宋学者朱熹认定“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清代学者王永彬有言:“立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民间的说法更具有直接的教化意义:“举头三尺有青天。人可欺,天不可欺。”这都说明,人的敬畏之心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需要社会教化,需要个人修养。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人类的力量异常强大,很容易自高自大,忘乎所以,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人们牢记“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使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为更多的人所感知、所领悟,并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江畅,系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