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社会

公众对智慧社会的认知与期待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2020-03-13 08:46:06  来源:人民论坛网

  智慧城市新感知:“北上深广+杭”

  智慧城市是智慧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解决城市病的有效手段,更是政府服务高效运行的基础。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当前智慧城市步入以人为本、成效导向、统筹集约、协同创新的新型规范发展阶段。当问“在您心目中,当前智慧城市的典范”(单选)时,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当前北京(31.4%)是智慧城市的典范,也比较认可上海(25.9%)、深圳(10.6%) 、广州(9.8%)、杭州(7.4%)等其他城市的智慧建设。

  当问您最了解城市的哪些智慧项目时,智慧物流、智慧制造、智慧贸易、智慧能源应用、智慧公共服务是受访者选择占比较高,亦即比较熟悉的城市智慧项目。我们也调查了日常生活中最期待的智慧应用场景或领域,结果显示:物流系统、公共交通、环保环卫、电子政务、贸易系统是受访公众选择占比超过50%的选项,说明公众对这些领域的期待度较高。对比公众了解的智慧项目和公众最期待的智慧应用领域或场景,我们发现:物流和贸易是受访者的共同“选择”,说明公众期待“物流”和“贸易”领域的智慧度进一步深化拓展;同时,公众对交通、环保、政务等公共服务细分领域提出了更高的智慧需求。

  智慧城市建设应着重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关注度高的领域,切实改进公众的生活方式,提高公众的幸福和满意指数。在调查公众对所在城市服务项目的满意度时,我们从生活便捷感(网络资费、交通信息、城市就医、政府服务、教育资源获取的便捷度)和生活满意度(食品药品、交通、环境、防控犯罪的安全感)两个维度对其进行评测,结果显示:超八成受访公众满意所在城市提供的服务项目,对所在城市在“防控犯罪”“获取交通信息便捷”“交通安全”提供的生活便捷感和满意感较高。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公众对智慧城市相关生产体验和生活经验的增多,公众心中的智慧城市图谱会越来越清晰。多数受访者认为资源协同共享、信息感知网广、网络深度互联、信息智能处理是其眼中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选择占比超过60%,信息开放应用、社会组织智能化、社会治理智能化、产业数字化趋势显著也是部分受访者眼中智慧城市的特征。调查显示:

  第一,各种资源体系协同共享是智慧城市的首要特征。在智慧城市中,各个行业、部门、主体之间的边界和壁垒会被打破,各种信息资源和实体资源会被纳入到统一的城市资源体系,任何一个应用环节都可以在授权后启动相关联的应用,并对其应用环节进行操作,从而使各类资源依据系统的需要,各司其能的发挥其最大价值,真正做到协同共享、效率提升。

  第二,信息感知网络泛在、多种网络深度互联也是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任何一座城市拥有的信息资源都是海量的,为更及时全面地获取城市信息,更准确地判断城市状况,智慧城市的信息感知网络应覆盖城市的时间、空间、对象等各个维度,采集不同属性、形式、密度的信息;信息感知以多种信息网络为基础,如电话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传感网、工业以太网、物联网等,多种网络形成有效链接,实现信息的互通访问和接入设备的互相调度操作,实现信息资源的一体化和立体化。

  第三,海量信息智能处理,信息开放应用亦是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智慧城市拥有体量巨大、结构复杂的信息体系,这是其决策和控制的基础,要真正实现“智慧”,就要求系统根据不断触发的公众需求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预测,从而实现智能决策,并向相应的执行设备给出控制指令。智能处理并不是信息使用的终结,智慧城市还应搭建开放式的信息应用平台,使个人、企业等能通过系统进行信息交互。

  看好智慧社会,未来可期

  在调查公众对智慧社会建设的预期时,结果显示:超九成的受访者看好智慧社会建设,“看好”的程度存在差异。那么,公众眼中的智慧社会是什么样子呢?调查显示:

  第一,产业发展数字化、渐向以智能为核心的产业集聚。调查显示:76.6%的受访者认为智慧社会最应是“产业发展数字化,基础性、融合性、前瞻性智能产业集聚发展”。现代经济体系建设要求不断增强经济创新活力与竞争动力,这就要求发挥智能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推动基础性智能产业集聚发展,加快融合性智能产业特色发展,探索前瞻性智能产业发展,打造基于智能技术的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政府规划管理的信息化、决策科学化明显。万物互联的智能基础设施为政府打造公开透明、快捷高效的信息体系提供支撑,可实时掌握和发布各种信息;大数据驱动的深度挖掘可对经济和社会数据进行分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可搭建智能决策专家系统,研判复杂社会问题并评估决策实施效果,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74.0%的受访者也认为智慧社会应是“政府机构的规划管理日益信息化,决策科学化趋势提升”。

  第三,社会个体数字化,万物互联融合。以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为基础,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会精准映射,“社会个体数字化,软硬件升级实现数字孪生,‘万物互联’”(74.1%)互融,每个公民将有能够证明其身份的唯一数字ID,可通过数字世界参与活动、行使权利、承担义务。政府搭建的数字应用服务场景可智能感知、准确识别数字公民的实际需求,可探索开展全民健康画像、普惠网络教育、社会信用评价等,将数字公民应用体系打造成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另外,半数左右的受访者认为智慧社会具有社会组织平台化、社会形态网络化、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和治理手段精细化等特征。

  智慧社会发展展望:融合是主旋律

  一是经济形态呈现融合跨界、资源共享的新趋势。69.6%的受访者认同智慧社会的“经济形态呈现融合跨界、资源共享的新趋势”,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为生产要素、产品、企业及产业实现跨界联接与协同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支撑,融合已成为创新的普遍特征,大量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持续涌现,推动经济在转型中实现新发展。同时,飞速发展的信息科技、高频泛在的在线社交,以及渐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为大量未能得到完全有效配置的资源提供了成本趋近于零的共享平台和渠道,吸引了共享者数量的急剧增加,弱化了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权”而强调“使用权”,逐步创造出新的供给和需求,促使共享经济快速兴起。

  二是产业市场区域界线模糊、国家合作更密切,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向信息空间持续延伸。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呈现智能化发展趋势,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日益广泛深入。人类社会和物理世界的二元结构转变为人类社会、物理世界、信息空间的三元结构,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和博弈的重心逐渐从土地、人力、机器的数量质量转移至智能化发展水平,从物理空间延伸至信息空间,将呈现出以信息空间的竞争和博弈为主导,掌握信息空间核心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将在新一轮国际分工态势展开的博弈中抢占价值链制高点。超六成的受访公众认同智慧社会会使“产业市场区域界线被打破、国与国合作更密切”和“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向信息空间持续延伸”。

  三是数据价值被生产开发,创新体系被加速重塑。当前,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各项活动已启动全面数据化进程,源源不断地产生着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的海量数据,数据逐渐成为新生产要素,被不断地分析、挖掘、加工、运用,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和潜力,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同时,创新主体、机制、流程和模式发生重大变革,不再受到既定的组织边界束缚,资源运作方式和成果转化方式更多依托互联网展开,跨地域、多元化、高效率的众筹、众包、众创、众智平台不断涌现,呈现出全球开放、高度协同的创新特质。在调查中,半数左右的受访者认同智慧社会中“分析和运用数据价值成为新型生产方式”和“创新体系以开放协同为导向加速重塑”。

  四是泛在、智能、融合是信息基础设施的主要发展方向,企业竞争聚焦开源、智能生态系统构建。约四成受访者认同智慧社会要“构建万物互联、人机物共融的信息基础设施”。万物互联、人机物共融,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实时对接、映射及反馈,是智慧社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部署要体现广泛、智能、融合的特质,要扩域增量、共享协作。在智慧社会,随着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彻底以需求为中心,企业竞争重心转向打造开放式、智能化的生态系统,以尽可能实现完全定制化、柔性化的供需实时匹配,超四成的受访者也认为智慧社会中“新一轮企业竞争聚焦开源生态系统构建”。

  五是城市操作系统功能日趋丰富和完善,多元共治成为社会治理主趋势。越三成受访者认同智慧社会“城市操作系统功能日趋丰富和完善”和“多元共治开创社会治理新模式”。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城市运营、社会管理、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等领域可获得大量完整、持续且具备系统性和价值性的城市数据,这就具备了构建与实体城市精准映射、智能交互、虚实融合的数字孪生城市的可能性,整合城市规划、运营管理、应急监测、协同指挥等功能的城市操作系统将成为智慧社会的重要依托。结合国际国内已实践的部分示例,城市操作系统将以开放互联、信息共享、全面感知、网络安全为普适基础,其系统的应用领域将日趋丰富完善。政府的工作内容也更加侧重于宏观调控、组织动员、协调沟通、公共服务、完善政策法规等,企业、公民、第三方机构等利益相关群体会依托智能平台共商共建共治,多元共治成为社会治理的常态。

  当前进一步推进智慧社会建设的路径展望与发展建议

  智慧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战略选择,是未来中国新的社会形态。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还处于数字化阶段,智能化刚刚起步,推进中国特色的智慧社会建设,需要作出以下努力:

  以人为本、鼓励技术创新,积极培育智慧社会建设理念。智慧社会建设要服务于民生,让利于百姓,让人民群众真正分享社会建设福利和科技发展红利。一方面,树立以人为本、全民参与的智慧社会发展理念(61.3%),在智慧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要及时观察、追踪人民的实际需求,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反馈人民的主观感受;充分调动全民参与智慧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智慧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和社会要为智慧社会的建设营造较为宽松的投融资环境,鼓励创新,围绕民众广泛关注和亟待解决的医疗、教育、社保、交通、就业、养老服务等实际需求,集中力量突破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化技术,实现服务的均等化;既要注重技术本身的创新,又要推进智慧技术在不同领域、生产生活以及社会治理智慧化等方面的应用,增强智慧技术的实用价值,为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舒适与便利。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做好智慧社会的顶层设计规划。智慧社会是未来中国社会的美好蓝图,制定切实可行的国家顶层设计与战略发展规划是保证智慧社会快速推进的决定要素。一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与科学规划,加快部署人机共融、万物互联、智能泛在的公共基础设施(60.3%),建设高速融合的宽带网络和全面的感知网络等基础设施,推进电网、水网、交通运输网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大网络安全的投入,逐步构建安全可控的虚拟空间。二是要注重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鼓励引导企业、高校、行业协会联合创建开放式双创平台,优化智慧社会运营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深入推进PPP模式,减轻政府压力。三是建立统一、规范的智慧社会标准体系和评估考核机制(68.5%),国家应牵头组织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共同做好“智慧”标准体系,科学设置基础设施、数据融合、实际应用、社会保障等标准,尽量反映不同主体、不同地域的实际需求,同时要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等的交流与合作,制定一套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让智慧城市“有规可依”,让智慧社会更有“载体”;对参与智慧社会建设工作的各级政府及各行各业进行评估考核,确保智慧社会建设质量。

  协同创新、成效导向,持续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新型智慧城市已成为现阶段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核心载体,坚持高位谋划、分级推进、条块融合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整体上,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更强调云网端融合的新型智能设施泛在部署,更强化数据智能、信息模型等共性赋能支撑和平台整合,更注重实现数据驱动、智慧生态、智能治理等应用服务发展,更注重加强城乡统筹、形成智慧城市一体化运行格局,更注重通过叠加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红利,推动智慧城市网络化、智能化新模式、新业态竞相涌现,形成无所不在的智能服务,更加重视城市信息安全隐患的消除、供需两侧强化网络安全保护。我国的智慧社会建设需以开展试点示范工作为切入点,利用智能区域的试点示范项目的标杆效应促进经验推广,同时积极引导区域差异化发展:省级城市、地区中心城市智慧城市现阶段顶层设计更强调理念更新、架构一体、统筹推进,其顶层设计与规划要注重多规融合、多规合一;部分县级市智慧城市处于启动阶段,更注重具体项目实施实效,以项目促智慧建设。

  开放包容、与时俱进,切实提升智慧政府治理水平。智慧政府是智慧社会治理的核心,要在打造智慧政府上下文章,“积极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做整个社会治理的主导者”(66.5%)。一是政府要创造包容性政策环境,鼓励推动关键技术创新,推动公共政策的制定要尽可能跟关键技术创新保持同步。二是打造信息资源集约布局、互联互通的社会共享数据平台,加强全社会数据化应用,全面整合公共基础数据,打破数据孤岛,推进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并将所有系统打通成一个全社会共享大数据平台,在此平台上对社会各领域进行统筹协调;促进开放共享政府业态的出现,以有效开发数据资源的价值,为人们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三是技术赋能,重视数据的挖掘、处理和运用,服务于政府的规划管理、科学决策、舆情监测、交通、物流、环保等领域,引导智慧产业发展、倡导智慧生活,推动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获得感。四是政府要构建多主体良性互动的协同治理机制,开展多元主体参与的政府绩效评估,不断完善法治环境,推进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营造良好的信用生态环境。

  聚焦县域、驱动创新,深化县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综合部分地方探索县域智慧城市的实践与经验,建议县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在避免贪大求全、设施滥建、政府包揽的前提下,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重机制创新。充分挖掘县域行政管理与基层治理的机制创新潜力,适应街道、乡镇工作特点和便民服务需要,构建简约高效的智慧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创新投资的风险分担机制,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积极探索县域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构建方法。其次,注重普惠服务与基层治理并重。打造时空地理信息一张图和宽带专网、窄带物联网的县域全覆盖,推进建设适配多类业务系统的统一管理平台,推进智慧应用上线运营,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科技化水平。再次,注重产业提升。注重县域品牌形象塑造,深化与当地企业或智慧企业的合作,通过积极利用信息网络链接外部更广阔市场,用智能化手段降低生产制造成本,提升特色产品供给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有力拉动经济实现良性增长。最后,重视人才培育。注重通过对外人才吸引和对内人才培育,弥补基层人才短缺带来的县域智慧城市有建设难长效运营的难题,可通过政策红利吸引信息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回乡创业,形成产业和人口集聚,增强创新发展驱动力。

  (执笔 :人民智库研究员 贾晓芬)

  

1 2 共2页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 让多元化解劳动争议的新路子走深走实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劳动争议多元化解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不断推进“诉源治理”机制建设的又一举措,为更专业、更高效化解劳动争议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 【热点思考】让失业保险更大力度保障疫情下的基本民生

    新冠肺炎疫情下,保障就业稳定和基本民生是当务之急。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应设立和启动临时性、系统性的“失业保险应急计划”,以“快响应、救急难、兜底线”为指导原则,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在保障失业职工基本生活,促进就业和稳定社会秩序中的积极作用。

  • 【前沿观察】社保发力稳就业重在精准执行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下,企业想方设法自救,国家也及时释放一些暖企支持政策,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当属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这一举措既是对2008年以来我国推出一系列减税降费稳就业政策的延续,也是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取得抗疫胜利的重要保障。

  • 【工作研究】增强“三力”助推高校工会治理能力建设

    高校工会工作对高校的发展建设意义重大。进入新时代,教职工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日益迫切。应大力加强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教职工思政引领力、职业竞争力、工作凝聚力,提升教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真正实现党群零距离,美美与共校园文化生态,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