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母语性-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文教

语文教育的母语性

潘苇杭 潘新和
2020-03-05 10:34:35  来源:中国教育报

  当今对语文教育的母语性认知,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使语文教育政策法规、教材编写、教学实践有所凭依。

  母语,这里指特定地域、民族的语言,国家的第一语言。我国语文教育必须彰显母语性,而非跟着外语、第二语言教育邯郸学步。

  母语作为第一语言,其教育与第二语言教育有极大差异。母语教育关系到人格养成、国家和民族认同、精神建构、文化承传等;第二语言教育重实用、应用,能应付听、说、读、写基本需求可谓达标。而汉语母语教育,还有自身的特殊性。

  语文教育有其工具性、语用性要求,但仅此远远不够,是舍本逐末。汉语母语教育宗旨当是“立人以立言”,以培育中华文化传人为本。

  这一精神在教育实践中开始有所呈现,如今,语文统编教材大幅增加中国古诗文比重,增加中国经典文本记诵量、课外阅读量。中国诗词大会、“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等,亦为彰显汉语母语性推波助澜。

  当然,当今对语文教育的母语性认知,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使语文教育政策法规、教材编写、教学实践有所凭依。

  “立人”性 德性、人格养成

  “人本论”的“立人以立言”观,是汉语母语教育的文化特质。中华汉语母语教育文化,所“立”之“人”,指立言者。立言者须具君子人格,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说:“……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树德建言是君子的社会责任,立言者亦即君子。

  立言先立人,立人重在修身。修身以立人,目标指向是塑造君子人格。君子人格,亦即立言者人格。立言先立人的理据是文如其人,其逻辑是人(德、气、理、道)决定文。立人为先,实即修德、养气、明理、悟道为先。

  孔子将人分为圣人、贤人、仁人、君子、士、小人、斗筲之人等,培养君子人格,是其基本诉求。在中华主流文化中,君子人格养成备受重视,汉语母语教育责无旁贷。要培养君子的德行、精神、思想,耳提面命式的直接规训,不如经典文本的潜移默化。

  人之修养,与言息息相关。《论语·宪问》中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韩愈《答李翊书》中说:“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朱子语类·论文上》中说:“大意主乎学问以明理,则自然发为好文章,诗亦然。”“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不必著意学如此文章,但须明理。理精后,文字自典实。” 这些都表明人对言、文的决定作用。

  与君子、小人相关的格言警句,应让学生深刻领会、记取,使之受到熏陶感染,人格得以升华。如《礼记·中庸》中的“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周易·乾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坤卦》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学而》中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荀子·非相》中“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迂书》“君子有文以明道,小人有文以发身”,等等。这些格言警句会对立人发挥重要影响。一些与君子人格相关的诗文名篇,如诸葛亮《诫子书》、刘禹锡《陋室铭》、周敦颐《爱莲说》、岳飞《满江红》、辛弃疾《水龙吟》、文天祥《正气歌》等,应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记忆与德性追求。

  立言性 母语价值确立

  立人为了立言,立言助成立人。要以培育中华文化承传者、创造者为宗旨、归宿,引导学生领悟立言之意义、立言者之思想情操和修炼方法。

  汉语母语教育应注重母语本体价值认知,言语乃“人之为人”的本性、特性。要在此基础上树立精神动力高标——立言,写传世之作,承传、光大中华文化。并以此培育学生的言语理想、信念、信仰,使之胸怀大志,知止而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言说,是人之为人的确证、自证,其价值取向是成就立言者,这是汉语母语学习、精神创造的本原性动力。立言价值观的引领、培育,应贯穿语文教育全程。唯拥有存在性言语价值观,才能行稳致远,中华文化才得以薪火相传、弘扬不绝。

  建议将司马迁《报任安书》、曹丕《典论·论文》、刘勰《文心雕龙·原道》和《文心雕龙·征圣》、韩愈《答李翊书》等,编入教材,将其蕴含的立言价值观,深植于学生心灵。要将先贤的立言志向、人生艰辛、卓越贡献等,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耳濡目染,陶冶立言之志。即使未必能达成,也不能不心存大志。

  立言可涵盖语用,语用无法涵盖立言。因此,宁可“取法乎上”,不可“取法乎下”。

  续脉性 精神文化承传

  “立人以立言”,有赖深厚的文化素养。中华优秀文化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

  母语即文化、民族根脉所系。母语教育是文化认同教育,也是国家和民族、身份认同教育。使受教育者不忘本,不数典忘祖,为中华文化养根护脉,是汉语母语教育道义所在。语文不必独担此任,但义不容辞。

  中华文化是唯一完整保存、永续发展的文化,其悠远、厚重,无可匹敌。捍卫、继承、弘扬这一伟大文化,是国民使命所在。要深刻领会文化经典的内蕴,达成国家和民族归属、文化认同、心灵栖居。汉语母语的精神凝聚力、文化创生力,无可替代。

  汉语母语教育,须为学生国家和民族意识、文化素养、情意特征、思维方式奠基。一代代中国人,通过汉语母语读、写活动,从精神版图上保根续脉,才能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民族文化长盛不衰。

  因此,语文教科书应含中华文化史经典,尤其是源头性、基因性经典。如“四书五经”“十三经”……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司马迁、王充、刘勰、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朱熹、王阳明、顾炎武等人的选文,类似《昭明文选》《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古文辞类纂》的选文,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代圣贤思想与为人等,有基本的了解,培养国家和民族意识、家国情怀、民族精神、文化素养,为其精神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汉字、人名、神话、寓言、成语、对联、诗词等,包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意涵,可作教学资源。

  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达成国家和民族认同,爱中国、爱中华民族、爱故土家园,在此基础上可望“大爱无疆”;达成身份认同,明白我是谁,从哪里来,根在哪里,将往何处去;实现精神归依,热爱中华文化、历代圣贤、民族英雄。由此,可提高中华民族自豪感、国家和民族凝聚力、文化自信力。

  汉语母语教育,意味着获取精神归属感与归宿感,感受血浓于水的亲情、故土家园的恋情、文化哺育的恩情。汉语母语经典,是终身的精神家园、创造源泉。

  在语文教育中,记诵中华经典文本,领悟其精妙意蕴;走进圣贤心灵世界,了解其伟大思想、情怀、贡献。以经典为楷模,以圣贤为偶像,以中华文化承传、创新为终极目标,是语文教育之魂。

  植根优秀中华文化的母体,立本悟道,进行多元文化的探究与扬弃、整合与创新,才不致迷失方向。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