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庄子》,不要光看“庄周梦蝶”-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文教

品读《庄子》,不要光看“庄周梦蝶”

2020-06-03 09:25:23  来源:解放日报

   思想者小传

  杨立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近年来主要着力于宋明哲学、魏晋哲学的研究。出版专著《中国哲学十五讲》《宋明理学十五讲》等,译著有《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宋代思想史论》《帝国的话语政治》等。

  人生如同在茫茫的大海,有时遭遇惊涛骇浪,有时看起来风平浪静。但即便在风平浪静之中,也蕴含着各种各样的不测。在充满偶然和不测的人生路途中,经典的阅读、经典的力量就好像锚,可以锚定我们人生的力量。

  多年来,我一直强调通过经典阅读来获得某种经典性的人生,把自己的人生经典化。它不是意味着我们自己成了经典,而是强调把经典的力量注入我们的心灵当中,然后来面对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局面和事情。

  从这个角度来看,任何听讲,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代替不了自己的阅读。通过对经典的深入阅读,我们能够接续上往圣先贤的思考,获得生命的沉淀。

  庄子,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名字。庄子的著述和思想,对于我的学术成长来说非常重要。我走进哲学之门,走上哲学研究的道路,最初引路的书就是《庄子》。记得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偶然一个机会读到了《庄子》,从此欲罢不能。考上北大哲学系研究生之后,就开始跟随老师们进一步学习《庄子》。多年来,我的研究脉络也一直没有离开过庄子,近来也一直围绕庄子在进行研究和写作。

  《庄子》一书,将哲人的思考和评判融入寓言之中,通过人物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传递哲学奥义。在后来的中国思想史上,几乎没有思想家能够摆脱《庄子》的影响。那么,普通的哲学爱好者应该如何进入庄子的思想王国?如何理解庄子的文章之美?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阅读体会和思考心得。

  ■想了解古代哲学家的思考,除了研读他们留下的文本以外,我们没有别的更好的东西。尤其像庄子这样的人,关于他的历史记载非常少,我们能够做的不过是“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而已

  ■《庄子》这本书的研读重点,我个人认为是“内七篇”,但这并不是说“外篇”“杂篇”就不需要去读。“外篇”“杂篇”是后世学庄者所为之,其中透露出的很多信息对我们理解庄子很重要

  古时“解庄”非常难,难就难在文本很庞杂、注释比较多

  历来对《庄子》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有的是学院派研究,有的是偏向于领会人生实践智慧的写作。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研究脉络,那就是注疏的脉络,即详细注解、解释,逐字逐句逐章地解读《庄子》全书。

  应当承认,要想了解古代哲学家的思考,除了研读他们留下的文本以外,我们没有别的更好的方式。尤其像庄子这样的人,关于他的历史记载非常少,我们能够做的不过是“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而已。

  注释《庄子》的作品非常多。在我刚刚着手研读《庄子》的时候,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对我影响很大。此外,还有一些注疏类的作品绕不过去。例如,钟泰的《庄子发微》对《庄子》的文本解读就非常细致深入。

  我个人认为,儒家和墨家是可以称作学派的。因为它们既有思想传承,又有明确的传承属性。但道家有所不同,它没有明确的传承谱系,跟儒家、墨家相比更是明显。所以,“以老解庄”是我不能赞同的。老子与庄子的哲学主题、思想宗旨和哲学关切点是有根本区别的。

  “解庄”非常难,难就难在《庄子》的文本。《庄子》没有一个明确的口传传统。举个例子,读《论语》或者《孟子》,特别是《论语》,和它相关的解释传承几乎一直都没断过。因为有口传的传统,所以《论语》不管有多少种解释,都有一定的统一性,有一些共同的东西是大家不会去质疑的。

  但《庄子》不一样,《庄子》文本本身就很庞杂,到魏晋时期才受到普遍重视,才开始有较多的注释。直到郭象把《庄子》的文本进行重新整理并加以注释,我们现在流传下来的《庄子》文本才确定下来。这就导致庄子的哲学有一个非常长的历史隔断。结果是,不管哪一代研读《庄子》的人,大体只能面对手里的文本去跟庄子对话。

  由此,非大哲学家是不能“解庄”的。你没有那种思考能力,无论有多深的训诂功夫都没有太大的用处,而必须要有根本的、足够深的哲学思考。换句话说,对《庄子》这种没有口传传统、有历史隔断的经典文本,需要有哲学心灵的人才能解读好。

  在《庄子》的注疏脉络之中,有一本书非常了不起,那就是王夫之的《庄子解》。王夫之本人就是一个大哲学家,可以在很高的哲学高度上“碰见”庄子,可以经由对话不时透射出庄子的哲学高度。

  朱子注《四书章句集注》时,有一个特别清晰的理念:注的内容不要太多,不要用自己的注湮没了经典本文,经典本文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朱子作为一个大哲学家、文学家的清晰认识。不管我们的文字多重要,不管我们的解释多细致,都不能遮盖经典本文。钱穆在《庄子纂笺》中,也贯彻了这一理念。他广泛搜集资料,把重要的内容汇集在一块,既不失简明,又显得广博丰赡。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庄子哲学思想,严格意义上讲是经过郭象整理之后的版本。尽管郭象注可能在很多地方明显曲解了《庄子》原文的意思,但真正读进去,会发现郭象的注释在很多地方确实有深契于《庄子》哲学的地方。深契《庄子》哲学的地方,就是哲学的对话,是一个哲学家向另一个哲学家的致敬与质疑。

  “或类《山海经》,或类《占梦书》”,52篇删削整理为33篇

  《汉书·艺文志》里面著录的《庄子》是52篇,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庄子》为33篇。33篇文本的《庄子》,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这是郭象删削整理的结果。

  郭象发现,他原本看到的《庄子》“外篇”“杂篇”里,庞杂的东西太多,“或类《山海经》,或类《占梦书》”。这样的东西不可能是庄子作为一个哲学家所留下的正式文本,所以郭象就把相关部分删掉了,并且对剩下的篇章进行整理归类。

  那么,“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全都是庄子本人写的吗?苏东坡进一步提出,至少有4篇非庄子本人所著,即《说剑》《让王》《盗跖》《渔父》。

  王夫之在《庄子解》里更是讲,“外篇”15篇全都不是庄子所作,而系“后世学庄者为之”。这是了不起的见识。他为什么这样断言?因为王夫之本人就是文体家,他看得出庄子的行文风格。例如,王夫之评价其中一篇说文字“软美肤俗”,这怎么可能是庄子写的呢?

  大部分学者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的作品,而“外篇”“杂篇”不是。但即使持这样观点的人,也没有特别充分的根据,拿不出充分的理由。王夫之对文章的感觉是非常个体化的,这种感觉又难以传达给大家,没有办法作为有效证据来说。

  但也有一些大学者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其中影响最大的应该说是任继愈。任公一直都在讲“外篇”“杂篇”是庄子本人所作,而“内篇”不是。他的根据是《史记》,司马迁为庄周作传并引用了《庄子》的话。任公注意到,司马迁引述的话和篇名,都在“外篇”“杂篇”中。

  不得不说,这个证据我们是无法轻视的。因为无论如何,我们离《庄子》都比司马迁离《庄子》远太多,司马迁能看到的资料肯定比我们现在看到的更多。

  上世纪80年代初,刘笑敢在其博士论文《庄子哲学及其演变》的开头部分进行了详尽考证,试图把这个“疑案”予以解决。按照汉语的发展,单字词的出现是早于双字词的,一定先有单字,然后再有组合字。他注意到“精神”“道德”“性命”等几对概念——在“内篇”里,“精”“神”和“道”“德”没有出现连用的情况;“外篇”“杂篇”里开始频繁出现这些字的连用。

  有人反驳说连用也不是作为完整的一个词,而是在讲“精”和“神”、“道”和“德”。《天下》篇讲庄子“与天地精神独往来”,这里的“天地精神”显然是连在一块的,是一个完整的词。一旦明白这一点,就能够证明一件事:“内七篇”整体上早于“外篇”“杂篇”。

  通过这个线索,还能够进一步确定年代关系。把《庄子》和其他经典加以比较会发现,跟《庄子》同一时代的,如《孟子》,还有早于《庄子》时代的,如《论语》,里面都没有“道德”“精神”“性命”连用的情况;而偏晚的经典,如《荀子》《韩非子》已经开始频繁出现这些词的连用。由此可以基本确定,“内七篇”整体上早于“外篇”“杂篇”。

  基于统计还可以看到,《庄子》“内七篇”里概念的交互使用频率极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内七篇”的整体性。《孟子》也是这样的情况,所以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庄子》的“内七篇”和《孟子》是同一时代的文本。根据历史记载,孟子和庄子恰恰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以历史照耀我们前行的道路

    要深入认识工人阶级在五卅运动中的先驱地位与主力军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五卅运动,是中华民族直接反抗帝国主义的伟大运动。它冲破了长期笼罩全国的沉闷的政治空气,大大促进了群众的觉醒,显示了各革命阶级、各阶层民众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联合斗争的巨大威力,给了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一次前所未有的打击。

  • 发扬红色传统 汲取前进力量

    根据党史部门的普查结果,上海市革命遗址共657处,其中就包括相当数量的红色工运遗址。这些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土地,是共产党人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充分发掘保护上海红色资源,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才能更好汲取开拓前进的强大勇气、智慧和力量。

  • 传承红色基因 唱响奋进之歌

    今年是五卅运动95周年、上海总工会成立95周年。五卅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对历史的纪念,是为了更好的前行。我们要以史铸魂、以史明理、以史励志,把上海工会红色基因、红色传统切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

  • 建立连民心平台 凝聚促发展动能

    自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用“八个坚持”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基本内涵进行了概括,其一是坚持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工会改革方向,成都市龙泉驿区总工会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与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紧密结合在一起,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精神,切实强“三性”、去“四化”,以职工为中心,持续深入推进工会改革,创新推进“智慧工会”体系建设。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