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强军兴军新风貌——新时代军旅文学扫描-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军事

展现强军兴军新风貌——新时代军旅文学扫描

傅逸尘
2020-03-10 08:17:08  来源: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在新时代军旅文学创作中,文学观念与审美经验不断更新,军旅作家以更加灵活、有力的方式切入军旅生活现场,展现部队新风貌新成就,展望军队发展的趋势和前景。与此同时,越来越多非军旅身份的作家开始介入军旅题材创作,许多未被充分挖掘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得到更加深刻的表达

  深入军旅生活现场,作家需拥有沉实具象的写实能力,需持续追踪并深刻认识现实生活的新变化,进而将笔触延伸至军队、社会、国家变革转型的时代脉搏上,塑造出具有改革勇气、责任担当和中国精神的新时代军人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军部队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沿着中国特色强军之路阔步前进。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跨越中,军旅文学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家作品。军旅作家秉承高度使命感、责任感,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主旋律,聚焦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实践,密切追踪改革强军的历史进程,重彩深描改革强军大潮对军队、军营和军人的影响和重塑。

  与时俱进,呈现不同以往的审美新质

  在新时代军旅文学创作中,文学观念与审美经验不断更新,军旅作家以更加灵活、有力的方式切入军旅生活现场,展现部队新风貌新成就,展望军队发展的趋势和前景。与此同时,越来越多非军旅身份的作家开始介入军旅题材创作,许多未被充分挖掘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得到更加深刻的表达。网络文学的加入为新时代军旅文学创作灌注生机活力,作为一种公共题材创作,军事类网络小说有着广泛深厚的读者基础。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网上网下的互动跨界亦深刻改变传统军旅文学生态。《三体》等作品带动的泛军事类科幻文学热潮,拓展军旅科幻小说的发展空间,展示出军旅文学一个新的发展向度。

  强军之路为部队带来巨变,也给年轻作家提供丰盈素材与广阔舞台。近年来,70后“新生代”军旅作家群逐渐为文坛瞩目。他们以独特的风格与视角,观照当代军人生存状态和心灵情感,挖掘日常生活中人物丰富的生命情态和生活经验,倾力展示新型高素质军人面对军营与社会快速发展的自我成长,为新时代军旅文学开拓新的资源,为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留下鲜活生动的注脚。

  整体而言,新时代军旅文学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审美新质。由突出经验到侧重体验,由追求宏大主题到凸显思辨深度;从军营走向市场,走向大众,新时代军旅文学的内容更加立体。与此同时,史诗情结以哲学的、历史的、个性的视角继续演绎战争历史和时代风云,随着现实主义、人道主义、英雄主义的深化,军旅文学对人性和精神的探索亦达到新的高度。

  回望过去,宏观写史与微观写真并重

  近年来,历史题材军旅文学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不断提高。作家以现代视角重返历史现场,钩沉民间记忆,寻觅历史真实,体现出客观、包容、理性和思辨。

  面对抗战题材,丁晓平《另一半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将抗战历史上升到全人类命运高度进行审视。作品多角度、多层面探析历史深处和细部,揭示众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呼唤人们正视历史经验。作家搭建起“交流”“对话”的平台,使人们能够在同一历史场域和精神时空中“互见”“互鉴”。

  历史题材军旅报告文学写作开启了一种角度新颖、充满温度、知识性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微观写真”潮流。与“宏观写史”相呼应,这一写作潮流深入历史纵深、打通知识壁垒、扩展文化视域,带给读者新鲜、惊奇且陌生的审美体验。王树增《抗日战争》注重从战役结局和经验教训角度进行反思,站在军事科学高度分析,力图揭示史实表象下的历史本质、规律和运行趋势。余戈“滇西抗战三部曲”聚焦局部战场,推演战役过程,以深入钻研的学术研究方式深究细作,让这段战争历史跃然纸上。这种兼具宏阔视域、真实细节、学术立场、个性风格的“微观写真”,为军旅报告文学注入时代气息与想象空间。

  中国当代军旅文学能够形成完整、独立且稳定的文学传统,离不开老一辈军旅作家对英雄精神的坚守和对美的不懈追求。彭荆风《太阳升起》体现出作家对美、爱、善意、温暖等美好精神的强烈追求。小说对人的尊严和生命乐趣的探索和发现,改变传统观念对军旅文学的某种刻板印象。在《牵风记》中,徐怀中以细腻入微的写实笔触、浪漫奇崛的历史想象建构起一个“有情”世界。作家念兹在兹的文化和审美力量,超越战争甚至超越时空,直抵人心。

  聚焦当下,“轻骑兵”式书写火热生活

  对日常经验的总结与重视,是近年来军旅文学的显著特征,拓展了军旅小说的题材边界,赋予和平年代军人故事更多人情味和烟火气。过度强调日常经验,容易遮蔽和冲淡军旅文学的中心内涵。如何有效实现和平年代日常经验与战争时期等极端经验的对接转化,考验军旅作家的智慧和匠心。当前,中国军队高科技武器装备不断发展,一个摆在作家面前的现实问题便是,怎样以文学方式表现强军兴军的进程与状态?

  高新技术在军事上的大量应用,不仅使战争形态发生转变,而且带来战略思想、编制体制、训练方式、兵员结构等方面的重大变革。传统英雄叙事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战争伦理在和平时代的新型高素质军人身上焕发出时代光彩,现实题材军旅文学创作亦寻获了新的视角和资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黄传会的报告文学集《站在辽宁舰的甲板上》以短小精悍的中短篇作品及时敏锐反映现实生活,自觉传承文学“轻骑兵”的写作理念。同样是聚焦新装备、反映新生活、书写新经验,周鸣的中篇小说《航母故事》展现出别样的情怀与气质。小说以女性视角呈现从不同岗位聚集到航母上的女军人的生活状态与心理变化,对高科技武器装备与军人的结合等问题深入思考,进行了富有深度的思辨。丰杰的短篇小说《沙场》反映部队文工团改革后的新貌,基调阳刚壮美。小说切中改革强军的现实脉动,彰显“新生代”军旅作家敏于发现、介入现实的创作特点。

  深入军旅生活现场,作家需拥有沉实具象的写实能力,需持续追踪并深刻认识现实生活新变化,进而将笔触延伸至军队、社会、国家变革转型的时代脉搏,塑造出具有改革勇气、责任担当和中国精神的新时代军人形象。其中,“强军进行时报告文学”丛书既总揽全局也烛照细节,既有宏大叙事也有微观描写,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现全军官兵新时代的强军实践和强军风貌。

  近年来,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成为我军核心军事能力的重要体现,特别是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护航维和、跨国军演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都有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的身影,催生出一大批具有悲悯情怀、人性光辉的文艺作品。《红海行动》《战狼Ⅱ》等电影的火爆不仅引发大众对军事题材文艺的强烈兴趣,也在反哺军事题材文学创作。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来自部队的抗疫力量火线驰援、勇于担当,震撼人心的英雄故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军旅作家以笔为旗,通过小说、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作品描摹壮举、刻录感动、弘扬中国精神,再次彰显军旅作家“轻骑兵”式介入现实的写作理念。

  统而观之,新时代军旅文学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宏阔视域,搭建起包蕴鲜明思想性和哲学性的“对话”场域;对军人的心灵、情感、日常生活、生命状态等“内在经验”深度探索与掘进;对时代精神和强军实践做出书写和描摹。

  当前,中国军队正处在向强军目标迈进、加快战略转型重要时期。新实践、新风貌、新成就要求作家不仅要具有文学修养和军事修养,还要具备国际视野和科技知识,了解当下引领军事潮流的新技术、新战略、新战法和新战场。惟其如此,军旅文学才能以前瞻深邃的思想、宏阔高远的视角、灵动飞扬的想象,描摹强军兴军新征程,塑造新时代高素质军人形象,展望军队现代化建设光明前景,汇聚起强国强军的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 让多元化解劳动争议的新路子走深走实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劳动争议多元化解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不断推进“诉源治理”机制建设的又一举措,为更专业、更高效化解劳动争议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 【热点思考】让失业保险更大力度保障疫情下的基本民生

    新冠肺炎疫情下,保障就业稳定和基本民生是当务之急。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应设立和启动临时性、系统性的“失业保险应急计划”,以“快响应、救急难、兜底线”为指导原则,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在保障失业职工基本生活,促进就业和稳定社会秩序中的积极作用。

  • 【前沿观察】社保发力稳就业重在精准执行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下,企业想方设法自救,国家也及时释放一些暖企支持政策,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当属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这一举措既是对2008年以来我国推出一系列减税降费稳就业政策的延续,也是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取得抗疫胜利的重要保障。

  • 【工作研究】增强“三力”助推高校工会治理能力建设

    高校工会工作对高校的发展建设意义重大。进入新时代,教职工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日益迫切。应大力加强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教职工思政引领力、职业竞争力、工作凝聚力,提升教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真正实现党群零距离,美美与共校园文化生态,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