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行政诉讼”-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法治

我国古代的“行政诉讼”

姬亚平
2019-06-26 11:22:06  来源:学习时报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近现代意义上的行政诉讼制度,但延续千年的以“民告官”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包括行政诉讼制度在内的当代司法体制的重要渊源。这一传统体现在“为民申冤”的直诉制度、“便民告官”的越诉制度、“以上制下”的申控制度、“从严治吏”的监察制度等方面。

  一般认为,行政诉讼制度是现代民主和宪政的产物,我国古代不存在行政诉讼。但是如果用行政诉讼的基本特征——“民告官”来衡量,中国古代是存在行政诉讼的形式的,且与现代行政诉讼有许多相通之处。
  “民告官”的制度类型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其政权稳定,建立了多种救济制度来体恤百姓,安抚民生,防范并制止各级官员滥用权力。其中,符合“民告官”基本特征的具体制度主要有五项。
  采风。就是国家统治者派专人负责到民间采集四方风俗善恶,代语歌谣的活动。通过采风,统治者可以观政之清明,官之清廉,同时也是国家提供的救济人民权益的最原始途径。《左传·襄公十四年》引《夏书》云:“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其或不恭,邦有常刑。”说的是周代曾设置“遒人”之官,其职责是敲打木铎于乡间道路,听取人民的呼声,征求人民的意见。春秋时代,管仲在齐国创造了“问事”的制度:“问人之所害于乡里者何物也?”“除人害者几何矣?”“问刑论有常以行不可改也,今其事之久留也何若?”这实际上是统治者在直接听取人民控诉申告。
  直诉。是指在个别案情重大和冤抑难申的情况下,人民可超越一般的诉讼管辖和诉讼程序,直接向最高统治者申诉的制度。从表面上看,这种制度仅仅是允许当事人越级诉讼,但从案件性质上看,往往是民告官案件,因为一般的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是无需最高统治者亲自处理的,只有民告官的案件在地方上是很难讨得公道的,法律才特设此道。直诉制度起源于周朝的路鼓制度。所谓路鼓,即“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而掌其政,以待达穷者与遽令,闻鼓声,则速逆御仆与御庶子”。唐朝的直诉制度则更为具体。《唐律·斗讼》曰:“即邀车驾及挝登闻鼓,若上表诉,而主司不即受者,加罪一等。”此后,宋元明清,都有直诉制度,而且愈加完善。通过直诉途径,最高统治者能够发现冤假错案,发现官吏为非作歹,通过对错案的纠正,对受害当事人进行救济,进而达到政通人和的目的。
  越诉。即越级申告控诉,越过本司本管官员进行控诉。越诉因严重扰乱司法秩序,历代都严行禁止。但是,为了保护人民的正当权益,防止基层官吏滥用权力、堵塞讼路,古代中国历代王朝曾作出了许多例外的规定。表面上看它仅是一种诉讼程序制度,实际上这些规定目的在于提供行政救济的功能。宋律规定,司法机关对于渎职行为,当事人可以越诉。为了革除弊端,整饬吏治,南宋统治者一方面设立“民事被罪法”,重处官吏额外讲求、肆意科配的行为。另一方面增置越诉之法,扩大百姓的诉讼权利,以越诉悦百姓之心,从而达到宽恤民力、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目的。以后的明清时代,均有类似制度。明代规定“若告本县官吏,则发该府;若告本府官吏,则发布政司;若告布政司官吏,则发按察司”。清代规定“凡在外州县有事款干碍本官不便控告,……上司官方许受理”。
  监察。监察制度是我国古代吏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高统治者经常派员在全国各地巡回监察地方官吏,接受人民的申控,它既具有监督功能,又具有救济功能。监察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据说那时就曾“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汉武帝时代建立了刺史制度,“刺史掌奉诏察州,以六条问事。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这说明老百姓可以对官吏这六个方面的贪赃枉法、损害权益的情形向刺史控告,寻求救济或保护。唐代继承了汉代的六察制度,宪宗元和七年敕:“前后累降制敕,应诸道违法征科,及行政冤滥,皆委出使郎官御史访察闻奏。”其中的“违法征科”“行政冤滥”主要是针对官吏违法行政、滥用权力、损害百姓正当权益的情形。
  拿官。拿官是明太祖为了打击贪赃枉法、滥用权力的贪官污吏,也为了保障人民的正当权益,专门给人民设立的一项特殊的救济制度。他明确授权人民捉拿贪官害吏送惩:“今后所在有司官吏,若将刑名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被冤枉者告及四邻,旁入公门,将刑房该吏拿赴京来;若赋役不均,差贫卖富,将户房该吏拿来;若保举人材扰害于民,将吏房该吏拿来。”
  古代“行政诉讼”的特征
  古代的民告官制度与现代的行政诉讼有许多相通之处,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民本”思想是古代“行政诉讼”的理论基础。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在治国安邦的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结晶。它滥觞于殷周时代,兴盛于春秋战国时期,经由孔孟建构为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儒家政治理论的基石,且在历史上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珍贵的历史遗产。民本思想强调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并把民心向背看作政治兴衰的关键,主张国家以民为本,民贵君轻,王者应以民为天等。《尚书·五子之歌》云:“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明确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古代行政诉讼发挥了救济百姓权益的功能。行政诉讼的基本功能是救济当事人自身的权益,因此,与一般的检举控告不同,后者的直接目的是监督控制官吏,不见得与控告人自身利益有必然的利害关系,这也是行政诉讼与一般的对官吏监督制度的重大区别。
  “民告官”案件通过诉讼程序解决。诉讼的程序特征是当事人双方对抗,法官居中裁决,不同于一般的上下级的监督程序。古代民告官案件有多种多样的方式,直诉、越诉、上诉不用说,属于诉讼模式,有些看似不是诉讼程序,如“采风”“监察”,但实际上采用了当事人双方对抗、法官居中裁决的模式,实质上具备了诉讼特征。如监察官在巡行时,平民通过拦车喊冤、投书揭发或告密、击鼓申诉等方式反映情况,监察官受理后要调查取证,召集双方质对证词,而后作出处理,基本上按照诉讼程序处理。也正因为这一特征,其才能称作诉讼制度。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获得高温津贴是权利不是福利

    虽说现在大多数城市建立了纳凉工程,但是户外劳动者并没有闲暇享受这些清凉政策。面对滚滚的热浪和劳动者的防暑降温需要,我们不能寄希望于用人单位的利润血管里自动流淌道德血液。出台高温规定,提高高温津贴标准,也未必就能帮助劳动者兑现高温津贴,落实高温停工权利。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关于劳动争议中的证据收集与保留

    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开始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打官司,成为劳动争议理性化解的重要路径。然而,从不少地方披露的数据看,举证能力弱成为劳动者败诉的重要原因。要提高举证能力,就要了解在劳动争议中需要提供哪些证据,这些证据又该如何收集、保留。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优化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环境的思考

    增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实效性,既要在集体协商本身上下功夫,又要同时做好“诗外功夫”。这个“诗外功夫”,就是从优化集体协商的环境入手,强化法治宣传普及,强化企业民主管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环境的叠加效应,力促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切实增强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把握根本 聚焦主体 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效

    对于工会组织来说,把握政治性这个根本、聚焦群众性这一主体,是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遵循,而能否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则是检验主题教育的主要标准。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周恩来在《建设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中提出了“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巩固党,使西南党成为真正的彻底的地下党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