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时代黄河文化地标全面展示黄河文化魅力-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学习要论

打造新时代黄河文化地标全面展示黄河文化魅力

中国黄河文化研究中心课题组
2020-07-29 10:12:54  来源:河南日报

  新时代黄河文化地标的目标设计与建设路径

  黄河文化地标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的基础上,科学布局,统一规划,分级分类,协调推进,全面构建彰显黄河文化底蕴与特色的有机体系。

  目标追求要“高、大、上”。黄河交通学院校长、黄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王裕清教授表示,新时代黄河文化地标建设必须追求明确的目标。所谓“高”,是指立意要高远。纵向维度上,既要源于黄河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又要表达和传递新时代的精神理念,并对未来提供价值引领与思想启示;横向维度上,要立足本国,放眼世界,挖掘既有中华民族特色、又令世界其他民族产生共鸣并能为之提供借鉴的价值取向。所谓“大”,是指气魄要宏大。在精神层面上,能够围绕某一主题,体现本地个性、凸显中原品格、展示中国气派、富有东方神韵;在外观上,视觉冲击感强烈、具有震撼力,富于艺术美、具有想象力,是同类作品中的鸿篇巨制、传递中国文化的大手笔之作。所谓“上”,是指品位要上乘。包括地标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水准、环境协调性以及与特定时代和特定地区人们的审美心理和文化心理的契合度,特别要防止贻笑大方的尴尬状况。

  意象表达要大气恢宏。苗长虹教授表示,新时代黄河文化地标首先应具有国家意义、时代价值,同时应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共识性等特征。何鄂认为,新时代黄河文化地标首先应具有东方文明、东方审美的独特性、唯一性,同时具有世界性;应是黄河文明、世界人文的巅峰之作;应给予人们一心向往并无限追求崇高卓越的召唤力;应具有激励人们对美好生活无限憧憬并心甘情愿自觉付诸努力的前进动力;应是人们感受大爱无疆、共享友谊、精神寄托的物化载体;应是以艺术魅力取胜、震撼心灵,陶冶高尚情操、铸就高贵人格的旷世巨作;应是抚慰人类心灵,回归本真善良自我的精神坐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原党委书记、黄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朱海风教授表示,黄河文化地标设计应体现以“人文”化“天下”的宗旨,体现表里互征之、形神兼备之、雅俗共赏之、近悦远来之的品质特征,达到展示黄河之魂、华夏之根、农牧重地、艺术之源、古道遗韵、民族风情的目的。

  元素构成要宽窄适度、重在精华。商丘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赵继彬表示,新时代黄河文化地标应包括历史的、当代的,物质地理的、文化精神的元素,应体现中华文明的高度和人类不同文明交流的价值和视野,其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理念、人文精神,不仅能表述中华民族的思想和精神内核,而且对解决全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朱海风教授提出,黄河文化地标的研究和建设,既不宜面面俱到地展示黄河文化,也不能把黄河文化归结为某种单一的抽象精神,应聚焦、凝结黄河文化的核心内容,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现有各种黄河文化要素进行总结、整合、升华。杨光钦教授表示,黄河文化地标不是一个单薄的面无血色的线性概念,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富有内涵的立体化多元要素系统集成概念。并非与黄河文化有关的“物—事—人”皆可视为黄河文化地标,把概念无限扩大或非理性地泛化滥用,可能使黄河文化地标失去自身的光环。

  建构过程要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河南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明钦教授认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首先要明确黄河文化资源有哪些类型、在哪里、重要性如何以及怎样识别。要注重黄河文化地标在中华文化根脉中的重要地位,突出其在黄河流域及国家黄河治理中的重要位置,加强空间组合和整合,形成一个整体的、主题鲜明的文化地标体系。汪振军教授认为,既要重视单个的文化地标,也要重视各个地标之间的联系;既要重视历史价值,也要重视时代价值;既要着眼于地标自身内涵的挖掘,也要着眼于其对整个黄河文化的贡献;既要发挥黄河文化地标“培根铸魂”的精神价值,也要创造黄河文化地标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益。王喜成提出,打造新时代黄河文化地标,要注重组织性、规划性、地域性、层次性、标志性、故事性、协同性。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孟鑫表示,要按照党中央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安排,建立统筹协调的领导机制、职能部门的协同机制、沿黄各地的联动机制,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河南大学出版社社长于华龙表示,要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加快构建有利于黄河文化传承创新的制度体系,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建设路径要依托“天、地、人”。王裕清教授提出,所谓“天”,是指与天齐高的顶层设计。全省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文化地标,构成一个完整的地标系统。这些要素如何布局、如何分层,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专业性、特色性原则,做好系统谋划。建议分级成立黄河文化地标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省、市、县各级地标的顶层设计,并纳入河南“十四五”发展规划。所谓“地”,是指立足本土的大地情怀。河南黄河文化地标,源自黄河文化,立足河南大地。要深入研究河南本土文化,让那些停留在书本里、隐没在馆藏中的无价之宝,以鲜活的地标形象,生动地步入人们的视野,展现黄河风光、黄河气势、黄河精神,体现河南品格、河南形象、河南气度。所谓“人”,是指众人参与的创建模式。要汇人智、聚人气,强化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我心中的河南十大黄河文化地标”评选活动,让黄河文化地标建设工作深入人心。

  讲好河南境内的黄河文化地标故事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拥有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要在系统梳理黄河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提炼黄河文化精神,精心打造新时代黄河文化地标,将黄河河南段丰富的文化内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出来,体现河南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黄河文化地标体系要分区布局。张新斌研究员认为,黄河文化地标体系的构建,学术根基要扎实,文化象征含义要准确,地标体系建设要完整,要从构建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层面进行战略考量。苗长虹教授建议,以郑汴洛古都走廊为核心区,以三门峡的仰韶文化、安阳鹤壁濮阳的商周文化为两翼,以焦作新乡济源的南太行黄河山水文化、平顶山漯河周口商丘的黄河淮河交汇文化为支撑,构建起一个大的体系格局;每个地市根据各自在体系中的定位,再寻求自己的主地标,凸显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在此基础上,构建完整的、有机联系的、时空融合的地标体系。黄委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杨明教授表示,当代地标建设要与遗产保护相结合,系统梳理河南境内的黄河遗迹特别是黄河故道资源,以现行河道为纲、历史河道为网,树立立体的、历史的黄河文化地标数据库,统筹谋划黄河文化地标体系建设。

  黄河文化主地标要精心选取。王明钦教授提出,按照其所承载的意义,黄河文化主地标可从黄河水利工程、历史事件、文化遗址、黄河自然景观、黄河治理等多种文化资源类型中识别和选取。要努力打造国家级黄河文化地标,进一步凸显河南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中的战略地位,提升河南黄河文化的国内外影响力。张新斌研究员表示,黄河文化主地标建设应以“中华源”“民族根”“黄河魂”为基本理念。巩义市河洛汇流处,是黄河文化主地标建设的最佳地域选择,建议在此打造“中华归心塔”(河洛塔),作为万众归心的心灵感知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象征。杨明教授认为,河南几千年来一直处于中华文明核心区,毛主席视察黄河处最应该建一座母亲河雕塑,将其打造为全球华人的寻根地标。

  深入挖掘黄河历史文化遗存。河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张锟教授提出,黄河流域文化资源丰富,河南段尤为突出。多年来,河南以郑汴洛都城文化为核心,挖掘开发黄河右岸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了当代文化发展史上的独特优势。由于各种原因,具有独特自然地理区位优势、蕴含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黄河左岸,被长期忽略和遗忘。以焦作为例,焦作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4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项,居河南之最,但很多不为人知,有待深入挖掘其历史时代价值。杨明教授认为,打造新时代黄河文化地标,河南境内最有优势的当属古黄河生态水系。由于历史原因,黄河在华北平原往返摆动,在河南境内留下了大量地标,如荥泽、莆田泽、鸿沟、大伾山,这些地标在《尚书》里都有记载。开封水系、贾鲁河在历史上也很出名。建议纳入“古黄河生态水系”,统一进行规划设计,实施古黄河生态水系修复工程,以此为载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以文化创意弘扬黄河文化地标。汪振军教授提出,当前黄河文化地标传承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符号失衡,如洛阳龙门石窟每年游客达数百万人,而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大河村却鲜有人问津;二是符号闲置,一些特色文化如焦作太极拳,未得到充分开发;三是符号误读,如郑东新区的千玺广场,设计本源为登封的嵩岳寺塔,却被叫作“大玉米”;四是符号污染,如郑州的百年德化街,现已面目全非;五是符号消失,如郑州棉纺城,文化遗产已消失殆尽。他建议,建设全媒体传播格局,占据主流媒体,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善于用影视剧讲好黄河文化地标故事;将文化地标转化为文化符号,创意设计成产品,让人们“将文化带回家”。杨明教授建议,要善用各种文化、艺术和高科技手段,叫响一个口号“大(壮)美黄河,尽在河南”。如,历史上盘庚西迁,最终迁至安阳,据说与黄河洪水灾害有关,建议以小说或电影的形式讲好盘庚西迁的故事;开封城摞城,世界仅有,建议结合既往考古工作,开发建造开封城摞城博物馆,采用垂直玻璃电梯,带领游客感受从魏晋大梁都城到大宋汴梁再到当代社会的社会变迁;筹划一部展示黄河文化的品牌演出,如《印象·黄河》,纳入壶口瀑布、青藏高原、入海口等元素,做黄河文化的集大成者,让观众从中接受古老黄河文明的心灵洗礼。

  擦亮“中国黄河文化之乡”名片。千析提出,武陟拥有的黄河文化地标涵盖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治黄文化,具有很好的典型性、代表性和覆盖度。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罗杨认为,武陟拥有诸多黄河文化历史遗存、传说故事、风俗习俗;既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又有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具黄河文化地标价值。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新年表示,一部武陟发展史,半部黄河变迁图。武陟要聚焦治黄文化,以文旅深度融合为主线,对嘉应观和人民胜利渠渠道进行升级改造,将其打造为我国治黄史上的双子星座,成为中国治黄文化的核心展示区。郑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周阳敏建议,武陟要做好“红、黄、黑、蓝、绿”五篇文章。“红”指以人民胜利渠渠首为代表的红色文化;“黄”指以嘉应观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黑”指以宗祠、祠堂为代表的宗庙文化;“蓝”指恢复黄河河运功能,如在黄河弯道打造黄河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绿”指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如在黄河北岸打造千里绿色长廊。武陟县委书记秦迎军强调,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武陟将自觉扛起黄河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全面加快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全力推进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加快新时代黄河文化地标建设、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课题组组长:李庚香 李新年 秦迎军。课题组成员:千析 宋淑芳 齐善兵 李杲 申琳 王裕清 牛玉林 吴鹏 李宁 陈卫华。执笔:牛玉林)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 双循环新格局

    要从过去强调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既要以对外开放倒逼对内开放,更要以对内开放促进和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

  • 让员工调剂在制度化和规范化下发展

    要解决疫情中出现的新问题,从长远看,仍需完善劳动立法,尤其是将阶段性对策转化为立法和长效机制。

  • 抗疫与复苏须惠及所有人

    近年来,美国采取了与多边主义背道而驰的单边主义姿态,因为美国认为国际组织对其保障自身利益以及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势力是一个障碍。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