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双循环”中的“第四极”-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学习要论

深刻认识“双循环”中的“第四极”

付才辉
2020-10-28 10:50:28  来源:成都日报

  对比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与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可以发现,中央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顶层设计有两点重大的新论述。第一点是,中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第二点是,中央强调,“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上述两点新论述就是“双循环”与“第四极”。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增长极的范围从西部提升到全国,充分体现了中央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决策的研究深化以及更高的期望,提供了更深刻更长远的建设思路指导。6月17日,林毅夫教授领衔的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团队在本刊发布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结构经济学分析建议报告》,本文在此基础上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如何主动融入“双循环”,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进一步提出分析建议供各方参考。

  如何认识新发展格局下

  “第四极”的重要战略地位

  过去10多个月以来,川渝两地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了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为唱好“双城记”开好了头。当前和今后,川渝两地应更大力度地贯彻落实中央要求,落实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第四极”,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内陆改革开放,为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承担更高的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世界正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两期叠加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形势之下,中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寄予厚望,明确要求唱好“双城记”,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建设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

  以“二人转”的方式唱“双城记”,虽然有利于成渝地区内部的循环,但是效果不会太大。这是因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全国和全球的影响力还低于其他东部三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因此,不能够从绝对体量上理解“第四极”的战略内涵,而应该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格局下理解“第四极”。未来30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我国将建成以陆海统筹、东西互济、南北互动、内外联动、全国一盘棋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大格局。这一大战略格局中,“两河三线四极六廊”是关键:“两河”即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为南北两大横轴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带,“三线”即以海岸线、哈(尔滨)昆(明)线与西部陆海新通道为东西三大纵轴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走廊,“四极”即以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东西南北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增长极,“六廊”即以“一带一路”六条经济走廊(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为全面开放通道。正因为处在“两河三线四极六廊”的关键战略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交汇位置,中央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这也要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以更大的力度全面深化内陆改革开放,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向深圳学习,建设内陆改革开放“特区”,更有效地参与到全国和全球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事实上,在成渝地区建特区也有历史先例,“三线建设”时期,中央于1965年就在攀枝花成立了新中国首个资源开发特区。

  如何主动融入“双循环”

  高质量打造“第四极”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进一步阐释了新发展格局的两点重要内涵。第一点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高质量供给满足日益升级的国内市场需求。第二点是,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要优化升级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深化对内经济联系、增加经济纵深,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由此可见,畅通联通“双循环”的本质并不是简单地主张完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老生常谈,而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经济链条的各个环节全方位推动经济结构持续转型升级,为第二个百年目标如期实现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相对于其他三极,经济体量较小、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开放程度有待提升,如何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中之重是,通过积极参与“双循环”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扩大经济体量、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例如,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全部工业行业的从业人员、资产、营业收入占全国的比重,长江经济带首尾的长三角与成渝相比,长三角分别高出成渝22.28、19.05、21.78个百分点;即便是相对劳动更加密集的轻工业,长三角的从业人员、资产、营业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也远超过成渝,如纺织业超过42.51个百分点、纺织服装、服饰业超过36.09个百分点,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超过18.42个百分点,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超过17.98个百分点,家具制造业超过19.86个百分点, 造纸和纸制品业超过22.47个百分点,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超过21.75个百分点,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超过30.14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超过19.22个百分点。“十四五”期间,甚至未来15年,除了自主创新并布局相关产业链之外,成渝地区要抓住“双循环”的重大机遇,更大力度带动整个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承接长三角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转移,集聚更多人口,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参与国内大循环的主要通道是长江经济带和哈昆经济走廊,长江经济带未来15年在全国的经济体量将超过半壁江山,而哈昆经济走廊则将占到七成;参与国际大循环的主要通道是链接欧盟和东盟的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欧盟和东盟已超过了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两个贸易伙伴。因此,在推进“双循环”的通道建设方面,要加快京昆、兰渝、成达万、宜西攀等东出、北上、南下、西进的高铁大动脉建设,补齐成渝地区直接经过云南缅甸通向印度洋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在推进“双循环”的区域一体化建设方面,加快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渝东北和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与黄河中游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畅通协同;加快成渝攀(昆)川滇黔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与滇中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畅通协同。鉴于东盟已经超过欧盟成为我国最大贸易伙伴以及与印度的地缘格局,未来需要更加注重加快成渝攀(昆)川滇黔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的力量带动云贵快速发展,发挥更大的国际大循环功能。目前,云贵由于薄弱的产业基础,如工业规模仅为全国的2%-3%,仅仅通过与东南亚互联互通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无法产生实质性的“桥头堡”辐射作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必须当仁不让注入实力!

  (作者: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