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今日关注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盘和林
2020-11-25 08:14:34  来源:湖北日报

  阅读提要

  数字产业链具有极强的串联性,能够通过产业链作用带动上下游实体产业全面发展。

  真正的产业转型升级不是细分行业的单打独斗,而是在特定产业带动下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并不是单纯用数字经济去赋能实体经济,而应当是两者相互成就,协同共进的过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快数字化发展”的新要求,指出要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数字化发展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和有效途径,为今后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基调。

  近几年,我国一直在大力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建设。2016年,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一词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如果把这一年作为将发展数字经济放在国家战略的角度算起,五年时间,我们已经走过了数字经济的启蒙期,这个过程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从无到有、从稚嫩走向成熟。如今,我们将迈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期,迎来经济提质增效的新时代。

  数字产业链具有极强的串联性,带动实体产业发展

  通常而言,数字经济的实现和发展有两个重要的趋势,即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产业数字化就是用数字经济去赋能传统产业生产,数字产业化则是发展数字经济相关数字产业,包括大数据研发、人工智能开发等等。

  数字经济相关产业有着庞大的市场前景和空间。以数字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半导体行业为例,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数据,2019年各个环节销售额均超过2000亿元,芯片设计业增速最快。随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等重要文件的落地实施,半导体行业的市场前景难以估量。此外,数字产业链具有极强的串联性,能够通过产业链作用带动上下游实体产业全面发展。以5G基建相关的一个细分产业——小基站建设为例,从上游的芯片制造、设计、封装、模组、射频器件、射频电缆、滤波器等上游产品,到中游的设备网络,包括主设备商、基站、芯片终端配套,再到下游的一系列场景应用和通信设备终端制造,这个完整的产业链包含了钢铁、芯片等多个细分领域。仅仅其中一个基站天线系统中非常微小的器件——天线振子,就预计有数百亿元的市场规模。数字产业链如一根丝线,将相关产业有机地串联在了一起。

  数字技术只有与生产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价值赋能

  科技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造福社会生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个动力的体现正是在科技创新赋能社会生产中体现,各国之间表面看来是社会生产力的竞争,而其核心正是科技创新能力之争。科技创新水平决定了当前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更预示着未来社会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和增长趋势。

  科技创新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但它无法直接作用于人民群众本身,需要社会生产这个重要的媒介。群众通过参与社会生产,在科技创新的带动下生产率提高、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升,可以购买更多的科技创新产品,提升生活品质。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

  没有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数字技术就像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市场一样,只有资源的空转,而没有价值的增值。只有社会生产才能带来价值的增值,而数字技术只有与生产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价值赋能的作用,让其背后投入的资源真正焕发作用。

  任何技术的终点,都是商业价值,而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正是数字技术研发前期投入的变现要求所推动的。从前期的人才培养、校企体系建立,到固定资产投入等等,再到最终的技术输出,整个过程都有庞大的资金投入,而这些资金的变现都需要与实体经济衔接。根据数字技术开发出来的一系列工业数字化工具,只有与工业生产融合,才能拓宽销路,实现资金变现。

  数字技术手段深化了生产专业化的分工程度

  我们已经经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正在迈向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能够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升效率、促进供需精准匹配,使现存经济活动费用更低,并激发新业态新模式,使传统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经济活动变为可能。从行业演进的过程来看,往往先是由小部分企业完成技术革新,超越同行获得更多价值,之后技术逐渐普及,多出来的价值消失,行业的价值增加,整体生产力得到升级,而数字经济正是其中技术革新的重要来源之一。

  真正的产业转型升级不是细分行业的单打独斗,而是在特定产业带动下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数字经济可以将纵向产业链各个环节通过供应链金融等一系列方式啮合在一起。数字经济通过一系列数字技术手段,深化了生产专业化的分工程度,实现模块分工、生产分工、产业分工,在这个过程中,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各司其职,通过供应链的联系实现协同生产,内部供需环节匹配程度显著提升,交易成本被内化,从而实现整体产业的转型升级。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