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用影像为全民族留下宝贵精神财富-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幻灯片

《上甘岭》:用影像为全民族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饶曙光
2020-10-21 14:06:38  来源:光明日报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保家卫国、反抗侵略,跨过鸭绿江,‍‍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战争的伟大胜利‍。在他们这种英勇无畏的抗美援朝精神感召下,保家卫国成了当时新中国电影人积极回应的时代议题,‍‍讲述‍‍抗美援朝战场上“最可爱的人”即志愿军英雄的传奇故事,成了电影创作的重点表现对象。在众多作品中,电影《上甘岭》以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脱颖而出。这部电影着重表现“一役”(即上甘岭战役)、“一人”(即综合多位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杂糅而成的主人公张忠发)、“一事”(即因交通封锁在‍坑道中面临缺水危机的志愿军战士如何坚守24天的故事),呈现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以及团结友爱的优秀品质,用影像为全民族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电影《上甘岭》海报。资料图片

  1 毛泽东主席了解到上甘岭战役的情况后,亲自指示有关方面将其拍成电影

  电影《上甘岭》取材自“上甘岭战役”这一抗美援朝时期最关键也最为惨烈的真实战事。‍‍1952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上甘岭地区发动了‍‍代号为“摊牌行动”的进攻。‍‍上甘岭地区的最高点五圣山是北部地区的中心门户,若失守,敌人进入平康平原,‍‍志愿军的战线将后退200公里。此地地形狭隘,无法进行大规模‍‍进攻,‍‍双方均投入了大量‍‍力量在3.7平方公里的战地持续鏖战43天,反复争抢阵地达59次,‍‍最终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的进攻,歼敌25000多人,双方战线自此稳定在三八线附近,为和平协议的签订发挥了关键作用。上甘岭战役不仅从军事上打垮了敌人的攻势,也打出了我军的指挥艺术、战斗作风和团结精神,打出了国威军威。

  毛泽东主席了解到上甘岭战役的情况后,亲自指示有关方面将其拍成电影。擅长军事题材拍摄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承担了这一任务并立即组成阵容强大的创作班子,由沙蒙、林杉任导演;因为林杉曾创作多部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所以由他和曹欣、沙蒙、肖矛担纲剧本创作。电影文学剧本最初以《二十四天》为名发表在《人民文学》上,开拍时改名为《上甘岭》。影片看似是命题作文,却成为传世经典,这主要得益于‍‍创作者脚踏实地地深入生活。‍‍林杉‍‍赴朝‍‍慰问时了解上甘岭坑道战后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之‍‍后他与沙蒙一同奔赴朝鲜并两度在朝鲜生活数月,‍‍参观上甘岭大量的山头、坑道,阅读近百万字的文献材料,‍‍访问了‍战争亲历者57名,为创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当然,影片不能光有生活积累,还需要依托艺术手法对真实事件进行集中提炼。‍‍创作者没有选择宏大叙事来展现复杂的上甘岭战役,而是采取以小见大的‍‍方式,‍‍将故事重点放在一个连、一个坑道和几个人物来集中体现。故事原型取材自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经过24天艰苦卓绝的坑道战取得‍‍胜利的史实。影片‍以普通士兵的叙述为线索,用多次的“战斗日志”将电影划分为七个主要情节段落,以多幕剧的结构层层递进,以点带面地呈现上甘岭战役从阵地争夺战、坑道战直至大反攻的三大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的阵地战,‍‍通过交代七连的坚守和八连的接管,简要‍‍介绍了战况、背景、人物关系和主要矛盾;持续时间最长也是影片重点表现对象的第二阶段即坑道战,并未采用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以水的匮乏这一尖锐矛盾贯穿;第三阶段,即‍‍大反攻战役处‍‍则通过通讯员杨德才舍身炸碉堡的英雄行为将影片推向高潮。由此,七个情节段落张弛有度,‍‍有急有缓,实现了人物行为和情绪氛围动静相宜、快慢结合的节奏处理。

  ‍‍在确定“讲什么”“怎么讲”之后,创作者力求用革命现实主义的方法,通过真实的场景、美术、摄影、镜头语言乃至音响等多层面真实还原战争全貌。他们‍特意邀请当年坚守坑道14个昼夜的志愿军某部四连指导员赵毛臣作为军事顾问。剧组在中国东北相似的山峰上修建了类似的坑道,在解放军工兵的支援下重建了一个“上甘岭”,逼真地呈现出坑道的层次感。‍‍美工师刘学尧巧妙采用坑道移动景片分解组合的方法,使灯光、摄影和演员表演能在狭小的空间里协同进行,注意树木、石头等环境物体在战争中的实际变化。不光在军事专业度、战场环境和道具上极为考究,‍‍电影还专门从上海电影制片厂请到著名摄影师周达明,以其对比鲜明的光影摄像赋予坑道中的英雄‍‍战士雕塑般的质感。‍‍此外,‍‍不仅演员需要下部队体验生活,去上甘岭实地考察,多名主要角色的演员本身便具备从军经验,片中的志愿军过半均由军人本色出演,呈现出极其真实的战争风貌,迄今为止仍是不可多得的战争片经典。

  电影《上甘岭》剧照,图为主人公张忠发。资料图片

  2 创作者杂糅几个志愿军连长身上的故事,创作出电影中张忠发这一典型人物

  在人物塑造上,影片采用戏剧“立主脑”的方法突出核心人物——张忠发连长。创作者选择了最触动他们心灵的人物——现实战役中志愿军某部七连连长张计发,“以他为‘模特儿’”并杂糅7个志愿军连长身上的故事创作出电影中张忠发这一典型人物。为了表现张忠发的真实人性,影片在塑造其高尚品格的基础上还表现了他的一些“小个性”。‍机枪手出身的他‍‍‍‍常常忘记自己指挥员的身份代替士兵上阵打仗,阵地‍‍‍战激烈时他端起重机枪投入战斗,‍‍‍‍转入坑道后又在夜晚出坑道轰炸敌人的据点‍。这种天真率直的‍‍性格特质让人物更加立体,‍‍也通过人物的自我批判与改进描绘出一个真实可爱的成长性人物。

  影片用很多细节表现他作为一个普通士兵的喜怒哀乐和生活气息,如他领头在坑道里面抓松鼠,一打起仗来就要喝水等,‍‍让张忠发更加可亲可敬。林杉说:“我们很少借用人物的口来说出‘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为了人类幸福’这类话,我们觉得不必说了,他们每个人的行为都在说明这些,只要我们能够忠实地将他们描写出来就对了。”张忠发的扮演者是曾经多次亲历战役的共产党员高保成,其气质形象和角色也实现了完美契合。‍‍‍‍

  创作者还通过坑道中的多重人物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折射出张忠发这一核心人物的立体形象,并由此带出一批生动的英雄形象,‍‍包括失明而以身殉职的七连指导员孟德贵,天真纯朴且吃苦耐劳的女卫生员王兰,诙谐而富有战斗经验的排长陈德厚,‍‍机智勇敢的通讯员杨德才以及顽皮的‍‍普通士兵毛四海等。‍‍通过张忠发和这些人物之间性格冲突的展开与解决,‍‍表现中国人民志愿军团结一致的集体友谊。据说,原来剧本中没有一个女性角色,主创人员看到一篇关于志愿军女战士王清珍在上甘岭战役中事迹的报道后,加入了女性角色王兰。这个女性角色如同“绿叶中的红花”成了亮点,也为影片主题曲埋下“伏笔”。

  影片的其他角色大多也有真实的生活原型与独特的性格特质。如‍‍反攻战中在碉堡前用身体‍‍顶住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德才,其原型来自于黄继光与毛世昌等英雄人物。‍‍影片中杨德才殉身前回望呼唤连长的特写镜头正是来自于黄继光战友的回忆,其蕴含的现实力量引发了观众的强烈认同。由此,通过对核心英雄人物的塑造和多重人物关系的铺陈,电影展现出人民志愿军立体丰满的英雄群像。‍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