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孔子思想与礼义之邦-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学者

陈来:孔子思想与礼义之邦

陈来
2019-07-15 10:23:0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尊义

  孔子思想里面也有“义”的推崇,还有就是“利”和“义”的关系怎么处理?这也是人类文明永恒的道德主题。

  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人认为基本问题就是“义”“利”的关系。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小人的分别不是地位上的分别,而是在道德觉悟、道德认识、道德品质、道德素质上的差异。孔子也讲“君子义以为上”,就是以义为上,就是在任何事情上把义放在第一位。因此如果说中国道德思想史、伦理思想史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义利之变的话题,就是从孔子开始就有明确的意识。在《礼记》中,还引用了一些孔子的说法,表达了与《论语》中相近的意思,比如说《礼记》引用孔子的话说“忘义而争利,以亡其身”,把义都忘了,总是去争利,最后的结果,不是家破人亡,就变成亡其身。到了孟子特别重视义与利,把这一面大大地发扬。到了汉代董仲舒明确地强调儒家的“义”的立场和“利”的追求的对立,这是明确地把“利”解释为功利。按原话“正义不谋利,明道不计功”,即“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是道义和功利,一定要区别开,义和道义就是指道德的原则。孔子讲“君子义以为上”,这个“义”就是道德原则。“利”就是功利原则和私利的要求。

  所以从先秦到汉代,应该说“尊义”的思想已经形成了。在孔子来看,什么是君子?孔子认为君子是道德高尚的人,道德高尚的人的特征和品质是什么?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尊义”,把“义”置于其他事物之上作为评价的标准那就是“尊义”。“尊义”在孔子的思想中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观点,人在任何时候都要以“义”为上,以“义”为先。这样的思想从孔子开始到先秦到汉代的儒学都坚持的这个立场。这个立场就是坚持道义高于功利,把追逐功利的看作小人——“争利必亡”。

  孟子发挥了这样一个思想。《礼记·乐记》虽然没用孔子的原话来表达,但是也提出了类似的思想,叫“见利而让,义也”。这些都是顺着孔子和早期儒家的思想提出的,都体现了类似的道德思想。我们讲八荣八耻,最根本的适应于“义”“利”两条,从一方面来讲也是崇德的一种精神体现。“义”代表道德原则,以“义”为先还是崇德的精神,但是这种精神有不同的具体化表达,“义”“利”之辨,一方面是崇德的表现,另一方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偏好。每个文明里都有其价值观,表达了一种偏好,谁比谁更重要,“义”比“利”更重要,这个就是中国文化的价值偏好。孟子讲,鱼和熊掌的选择,不仅仅是适用于一个人,也是适用于社会和国家。所以孔子的儒学包括孔子和他亲近的学生,都在不同方面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比如说《大学》里讲:“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以义为利”的思想是对前面讲的“义”“利”关系一种新的表达,不是儒学不讲“利”,而是把对“义”的追求看作是最根本的“利”。国家不能只追求财富、富强这样的利益,国家要把对道义的追求看作最根本的利益。这样深刻的思想,应该说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一致的。

  我们说今天处在一个现代化、全球化的过程里,现代化过程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生产力发展,但也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传统的“义”“利”平衡。在传统社会,人也是要求“利”,但是在孔子儒家思想的作用下,能够达到一种“义”“利”的平衡。现代社会和文化向着工具和功利的一边片面发展。“功利”跟道义相对。“工具”就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对立。价值理性就是有确定的价值目标,“工具”是强调手段的合理性和理性化。怎么治理现代社会的弊病,是全世界和现代文明都必须要处理的课题。当然我们可以说孔子和儒家的思想,可以对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片面性或者说偏向形成一种制约,这是它的现代价值。

  “义”的概念在孔子思想里一般是指道德原则。到了孔子以后,儒学里面

  “义”的概念更加丰富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被赋予了“正义”的规范涵义。《礼记》“仁以爱之,义以正之”“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便突出了义这种规范意义。仁是用来爱的,义以正之,正的是规范的意义,仁义是代表一种规范的力量。在孔子思想里面,也讲道义,但是并没有把“仁”和“义”同等看待、并列,孔子的弟子子思,子思的学生孟子就已经把“仁”和“义”并提,把“义”提高到了和“仁”并立的地位。所以孟子以后儒学中不仅单独地提到了“仁”的重要性,而更多地把“仁”“义”并称,使“仁义”成为儒学里最突出的道德价值。在儒学里边“正义”的涵义特别强调对善恶是非作出明确的区分判断,对惩恶扬善要下果断的决心。并且义不仅仅是个人的德性,也是社会的价值。

  今天的现实世界,我们面对现实世界的各种复杂的现象,“仁”和“义”还有何种含义?“仁”是要导向社会和谐,“义”是要导向社会正义,“仁”要导向“世界”和平,“义”要导向国际正义,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守中

  “守”就是守卫守护,“中”就是中庸。孔子很重视中庸,“中”的本意是不偏不倚,另外“中”的一个意思就是“时中”,指道德原则要随着时代的变化、环境的变化有所调整,经过调整能够达到无时不中,避免道德原则跟时代脱节,使道德原则的应用实践,能够跟时代跟环境的变化相协调,也就避免了道德准则的固化僵化,这之中“中”应该说具有很丰富的涵义。“庸”是注重变中有常,即是不变之常,尽管时代环境在不断变化,人不断适应时代环境的变化,同时道德生活里,终归有一些不随着时代而改变的普遍原则。

  所以“中庸”在孔子看来代表了这样的普世原则。儒家的“中庸”思想,一方面反对“过”和“不及”,反对有所偏倚。《论语》说:“过犹不及”,所以孔子的思想从这方面来看,始终主张以中庸排斥极端。另一方面还提出了“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中立而不倚”。这既是人生的态度,也是一种思维的方法,应该说对中华民族这种思想和态度都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中”不偏不倚,当然我们人类在实践中有这种偏和倚这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中庸”的思想利益,总是提醒我们要注意,每一个时代社会上总会有不同的极端主张,但这毕竟是少数。因此,不走极端、避免极端、选择中道,这个中道必然是符合大多数人要求的选择。因此,“中庸”一方面具有道德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这种中道思想中庸之德,赋予了儒家以及中华文明一种不极端、稳健的性格。

  所以,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在儒家思想主导的时代,都没有发生过极端政策的重大失误,这体现了中庸价值和中庸的思维方法,在中华文明历史上起到了一种引导的作用、约束的作用。如果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性格角度来讲,中庸也可以说对中华文明的性格发生了一种塑造的作用,这个性格就是不走极端,接近中道。

  尚和

  我们选择了四个观点,“仁、义、中、和”来描述孔子崇德的精神表现。应该说孔子以前以及包括跟孔子同时代的一些智者,他们都提出了“和”与“同”的不同,“和同之辩”,“和”就是和谐的和,“同”就是相同的同。

  什么是和呢?和,就是不同事物调和在一起;同,就是单一事物的不断重复。也可以说“和”是不同的要素的和谐、相和,“同”就是单一事物的同一,也叫做单纯的同一性。在孔子以前,西周的时代,春秋后期的智者都已经有这样的认识,就是和优于同,和合优于单一。孔子的思想也不是自己产生的,也吸收了西周以来的这种思想和同时代的思想精华,所以孔子思想中,这种尚和的思想倾向,继承发展了中国早期的和同之辩的智慧。什么样的智慧呢?就是从西周到春秋末期的和同之辩,就认为差别性、多样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不同的事物的配合、调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条件。只有这样,事物才能够生生不息,才能够不断发展。生命的不断发展,宇宙的生生不息,它的前提就是多样性和差别性的存在;否定多样性和差别性,只追求单一性,这种往往是强迫同一。而“和合”就包含着对于差异性、多样性的包容和宽容,这样的包容、宽容也正是今天我们所讲的民主价值的基础。

  到孔子就正式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提出“和为贵”。“和为贵”表达了一种价值的选择和偏好。所以“和而不同”的思想比起早期的和同之辩来说,既肯定了差别又注重了和谐;需要在差别的基础上来寻求和谐,比早期的和同之辩,可以说更进了一步。孔子还认为“和”是君子的胸怀、气度、境界,孔子追求的“和”也是建立在多样性共存基础上的一种和谐观。

  当然单独的“和”的观念很早就出现了。在儒家的经典《尚书》里面,提出“协和万邦”“以和邦国”,都是关于国与国之间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把“和”这种观念作为对外交往的一个基本对话和价值。所以中华文明世界观的对外交往,很早就确定了自己的价值理想。这个理想就是“和”,也就是和谐。孔子以后,在“和合”的这种观念的基础上,“和”的和谐意义更加突出了。刚才讲“守中”是以中庸排斥极端,“尚和”就是以和谐取代中庸。

  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可以看到一个特点,就是不断追求和平共处的一个世界,这是我们几千年来持久不断的理想追求。60年前,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会议,形成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是主要倡导者之一,积极参与这个共识的达成,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的基本价值在当代仍然有深刻的影响。国家间的和平共处是人类的普遍理想,孔子思想产生在2500年以前,孔子思想和儒家思想,对于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主张基本就是尚文不尚武,尚柔不尚勇。孔子主张对于远方的世界应该“修文德以来之”,要发展文化的软实力,发展我们的价值来吸引外部世界建立友好关系。当然,“和”不仅仅是对外,和外部世界交往的基本价值,也是对内调整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价值。

  因此,孔子思想的主要道德精神可以用“崇德”来概括。具体表现为:把坚持道德重于一切,主张他者先于自我,强调道义高于功利,以中庸排斥极端,以和谐取代冲突。这些不仅仅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道义,也必将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实践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继续发挥价值引领力量。

1 2 共2页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企业工会要以职工为中心做到4个强化

    工会要忠诚党的事业,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把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落实到广大职工群众中去。这充分表明了工会工作的政治定位和工会组织的政治属性,为做好新时代工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这就要求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坚定信心,明确政治方向,切实承担起工会组织引领广大职工工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在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作用。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工会干部学校要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工会干部学校作为工会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学习、业务素质提升的主阵地,就是要为党联系职工群众培养得力助手,通过系统化培训提升干部专业化素质,培育职工信赖的娘家人。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扛起新时代工会组织的使命担当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我们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各级工会要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切实扛起新时代工会组织的使命担当。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落地生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十分关心产业工人队伍建设。2017年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就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门进行部署和谋划,这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随后,湖北审议通过了《湖北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全面落实中央精神。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周恩来在《建设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中提出了“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巩固党,使西南党成为真正的彻底的地下党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