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专家学者

刘梦溪:文化的张力

汤序波
2020-04-20 07:35:45  来源:光明日报

  由史入经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梦溪先生完成了“由史入经”的转变,而这一过程是通过研究马一浮而进入的。他的《马一浮与国学》虽以题义名书,实际上却是关于马先生的学术思想传论,既梳理传主的生平志事,又探究其学术思想。

  通过深研马一浮其人其学,梦溪先生认为:“马先生的学术思想系直承宋学而来,特别受朱子的影响至为明显。但他的思想义理多为原创独发,‘六艺论’和‘义理名相论’可视为他的两项极为重要的学理发明,足以在现代学术思想史上现出光辉。”又说:“马一浮的学术思想体系,可以用‘新义理学说’立名,其学理构成为‘六艺论’和‘义理名相论’两部分,其方法则是儒佛互阐和会通儒佛。”

  为何称马一浮的义理学说为“新义理学说”?梦溪先生认为,这是针对宋儒的义理学说而言。宋儒融佛而辟佛,马先生却视儒佛为一体之两面,只是名言化迹之不同而已。正是由于“义理名相论”的提出和建立,马先生从学理层面,把宋儒的义理学说和佛学的义理整合在一起了。

  梦溪先生所作功夫,一是辨明“六艺”和“六经”源流;二是进入六经的文本奥窖,掘发六经的价值论理。为此,他连续发表系列专论和通论,共计十余万言。《敬义论》《立诚篇》《论和同》《论知耻》等是先生专论的代表文字,而《六经的价值论理: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共同价值》则是关于这一议题的总论和通论。

  马一浮先生的“六艺论”和国学论是一题之二义,重新定义“六艺之学”为国学的“国学论”。为此,梦溪先生写道:只有如此厘定国学的内涵,国学才有可能成为一单独的学科,与文史哲诸科门不相重叠。中华文化具有恒定意义的价值理念悉在“六经”,以“六经”为国学,可以使国学进入现代教育体系。

  马一浮先生的“六艺论”包括“六艺之道”“六艺之教”“六艺之人”三项连贯的思想范畴,国学教育可以通过“六艺之教”,传播“六艺之道”,从而培养“六艺之人”。“国学”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本指国立学校,几千年来一直如此。当晚清外学大规模进入,知识人士反思固有传统,才有作为一门学问的国学概念的提出。梦溪先生是当代学界最系统辨析国学概念的历史和义涵的学者,从2006年开始,他先后发表《论国学》《国学辨义》《论国学之内涵及其施教》,阐释得系统详尽、源流粲然,可以认为已令此问题剩义无多。

  马一浮先生1938年讲学于浙江大学,首先提出国学概念应如何辨析的问题,并以佛学语言将“楷定国学名义”为讲题,直接置疑“今人以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的论述,而提出“今楷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的新的国学定义。马先生此一国学定义被湮没七十年之后,幸得梦溪先生十多年来一再为之阐发,现在才渐为学术教育界所理解与接受。

  梦溪先生说:“马一浮……这个定义能够准确地反映国学的基本义涵,也更容易和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相连接。这是完全可以与东西方任何一国的学术区别开来的原初学术典范,是我国独生独创独有的民族文化的自性之原,同时也是中华学术的经典渊薮。既可以为道,又可以为教,又可以育人。”“我最服膺的就是马先生的这个定义……马先生早已被边缘化了,没有人讲他的定义对与不对。我近年研究马,所以特别注意他的这个定义,觉得这个定义真正把国学的本源讲清楚了。”

  文化坚守

  当我们面对梦溪先生的学问世界时,不得不提及由他创办和主编的《中国文化》这一名刊,至今已经整整三十年了,其对研究与传播中国文化所作的贡献,为海内外学术界人士有目共睹。

  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占据显学地位的主要是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而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此,梦溪先生忧心不已。1988年6月,他奉调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立即着手建立中国文化研究所和创办《中国文化》杂志。

  《中国文化》以“深研中华文化,阐扬传统专学,探究学术真知,重视人文关怀”为宗旨,一切从学术出发,提倡独立的自由的学术研究,杜绝门户之见,广纳百家,友接四方。

  《中国文化》创刊20周年之时,梦溪先生在京城召集过一个学术雅集,杨振宁、何兆武、汤一介、乐黛云、冯其庸、戴逸、李学勤、李泽厚、余敦康、范曾、陈平原等一致高度评价这本特殊的学术刊物——

  汤一介说:“在1949年以前,能够在中国留下影响的一本杂志,是史语所的《集刊》……梦溪这本杂志办了二十年,从历史看来,这是一本可以留下来,让大家参考的重要杂志。”

  李学勤说:“《中国文化》之所以为《中国文化》者,我想这是由于它的文化理想和人文胸怀。《中国文化》确实是一本具有独特学术风格和学术个性的刊物。”

  戴逸说:“这个刊物有特殊的学术品格,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里边,比较少,可以说凤毛麟角。不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被官场市场所左右。我很喜欢看,每次来了我都看。”

  董秀玉说:“一个杂志的性格,就是主编的性格。我看《中国文化》的二十年,就是看刘梦溪的性格。一个,是他低调,这个杂志也是这个风格。对这个杂志,我的感受是,它学术,它名士,还有一个是它性情。这基本是梦溪的性格。”

  这些学术大家可谓言之不虚。《中国文化》不愧是一方有一无二、深具品位的学术传播园地。梦溪先生做事一如做学问,他的名言是:要么不做,做就做好。以至于《中国文化》每一期的封面分色和插页安排,他都会亲自动手。

  琢磨此文如何收尾之时,忽然收到《文选》学名家、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力之先生就拙稿写来的一段点睛之笔,堪为拙稿之升华焉——

  总而言之,梦溪先生不仅学养深厚,而且识力犀利、殊为善断。其所以能走进20世纪现代学术大师学问世界之深处——尤其是王、陈、钱、马的,虽有外在的动因,实亦关乎其内在之“前缘”。而通过这些大师所筑之“桥梁”,先生尽管更重要的是走向我国的古代,然大师们看问题的世界视角与国际性的角色,给其“以极大的震撼和启示”。因之,先生对我国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之立场,不仅基于就中华以观中华,亦缘乎其放眼于域外之文明。用先生的话说,即“学问的大背景,是人类整个的思维成果”。王、陈二先生分别如是说:“天不欲亡中国之学术,则于学术所寄之人,必因而笃之”;“自昔大师巨子,其关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在笔者看来,先生自然是称得上“学术所寄之人”而具文化托命之担负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本身便是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之一独特的“学术个案”。

  (作者:汤序波,著有《汤炳正先生编年事辑》等,编有《楚辞讲座》等。)

1 2 3 共3页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 双循环新格局

    要从过去强调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既要以对外开放倒逼对内开放,更要以对内开放促进和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

  • 让员工调剂在制度化和规范化下发展

    要解决疫情中出现的新问题,从长远看,仍需完善劳动立法,尤其是将阶段性对策转化为立法和长效机制。

  • 以协同和韧性应对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将会是什么样子?事实上,我们正在目睹一场针对不确定性所作的反应。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