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高校思政课,功夫下在哪-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学习要论

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高校思政课,功夫下在哪

冯玉军
2020-11-17 13:46:48  来源:光明日报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真正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抵制错误价值观念,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进而改造世界,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明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高校的鲜亮底色。我国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独特的国情、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我国高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回首过去,早在延安时期,党就坚持“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原则办学治校。此后80余年办学探索,始终保持方向不偏、立场不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毛泽东曾九次到陕北公学亲自授课,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在华北大学等革命学校的立校办校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以及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也居于首要地位,学校的日常教学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道路、办学模式,建立起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大学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贺信中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是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建校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对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方向和办学传统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证明,高校的创办、发展、改革和创新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高校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强阵地、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坚强阵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社会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情况更加复杂。在此背景下,一些错误思潮在我国高校渗透、演化,在大学校园里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一些教师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不清,对马克思主义课程和其他思想政治课程缺乏重视、授课内容空泛;有的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共产主义虚无缥缈,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宣扬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出现了某些以所谓“学术自由”为名诋毁马克思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行为。同时,信息时代下,便利的网络环境和层出不穷的新媒体促使舆论信息发布扩散更迅速,社会思潮交锋碰撞更激烈,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表达权的滥用、谣言的横行、信息欺诈和隐私泄露等问题。而大学生接触信息的途径和方式趋于多样化,表达内容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新媒体环境中存在的非主流思潮和极端思想较易影响青年学子们对信息的选择和接受,增大了他们对真伪信息和善恶现象的辨别难度,不仅对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带来不利影响,也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一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课题。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是始终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取得瞩目成就的基本经验、高等教育治理模式的显著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光荣传统和本质特征,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灵魂和根基。我们必须传承红色基因,擦亮马克思主义鲜明底色,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引导青年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