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演绎新时代中国速度中国质量-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幻灯片

京沪高铁:演绎新时代中国速度中国质量

学习时报调研组
2019-08-28 10:02:59  来源:学习时报

  最短间隔4分钟,京沪高铁就会对开 一组动车,全长1318公里,最高时速350公里,最快用时4小时18分钟,将北京和上海拉入从前难以想象的时空距离。

  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建成通车,至2019年6月30日已经安全运营8周年,累计运载旅客10.3亿人次,是中国高铁运输量最大、运行速度最快、最繁忙的线路。从立项、设计、施工到运营、管理,京沪高铁刻录着建设者的传奇与功绩,演绎着新时代的速度与激情,承载着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

  世界高铁看中国,中国高铁看京沪。京沪高铁是当时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投资规模最大的建设项目。本报调研组走近京沪高铁探寻京沪高铁的建设历程和发生在这条铁路上的精彩故事。

  1318公里时光隧道跨越南北

  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连接中国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把京、津、沪三个直辖市,鲁、苏、冀、徽四省串联在一起。所经区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5%,人口占全国的26.7%。全线共设24座车站,气势恢宏,是贯通东北、华北、华东的高铁大动脉。

  早在1990年,原铁道部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八五”期间开展高速铁路技术攻关的报告》,中国高速铁路建设提上日程。1993年,国家相关部委出台《京沪高速铁路重大技术经济问题前期研究报告》。1998年初,京沪高铁建设列入中央工作重点之一,拉开了京沪高铁设计规划的序幕。2008年4月18日,京沪高铁建设全线开工。2011年6月30日建成通车。

  18年规划设计,3年建成通车,万千铁路建设者精诚合作、攻坚克难,最终成就大业。

  实现人的快速流动是京沪高铁最直接的社会贡献。朝发夕归,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随时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奔驰的列车宛如穿梭时空隧道,带来时空观念的巨变。“高铁同城效应”优势凸显,“双城生活”“候鸟群体”逐渐成为都市生活的一道风景,“流动的中国”更加生机盎然。

  京沪高铁沿线也是我国文化底蕴最为丰厚、旅游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10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10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5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沪高铁将各自独立的旅游资源连接起来,成为我国东部最具魅力的黄金旅游经济长廊,诗和远方不再遥远。

  6.7万张图纸见证奇迹诞生

  2533卷前期勘测资料、4760册设计资料和6.7万张设计图纸,这些珍藏在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铁设)档案馆的京沪高铁设计原始资料,见证了京沪高铁的诞生和成长。

  京沪高铁线路长、速度快、标准高,面临的技术难题可想而知,其艰巨性、复杂性、特殊性史无前例。京沪高铁无砟轨道板铺调和轨道安装调整的误差要求小于0.5毫米,如何在上千公里的轨道上达到如此精度;面对滑坡、崩塌、岩溶、地震液化层、软土等不良地质现象,如何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历经20年科技攻关,科技工作者们相继攻破了复杂环境下工程建造技术、高速动车组设计制造技术等一系列难关。正是依托京沪高铁的工程建设和运营维护实践,在1000余项科技项目支撑下,我国成功建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高铁技术标准,已经积累了寒带、热带、大风、沙漠、冻土等不同气候和地质条件下高铁建设的丰富经验。

  2013年2月25日,京沪高铁通过国家验收。2016年1月8日,国家授予“京沪高速铁路工程”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京沪高铁攀上了中国科技创新的高峰。

  “京沪高铁不仅在建造技术、施工装备上取得一大批创新成果,而且为牵引电化、通信信号、装备制造等提供了试验场,建立了新技术、新装备的聚集创新平台,大大提升了我国技术装备水平,拉动了国家新产业、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中国铁设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孙树礼认为,“8年前开通运营的京沪高铁,很多技术现在看来仍然不过时,京沪高铁的建设标志着中国高铁技术体系的形成。”

  京沪高铁技术的难度和复杂性堪称“高铁技术博物馆”。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成套关键技术设计,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

  2010年12月3日,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段,国产动车组“和谐号”创造了486.1公里的铁路运营线路试验世界第一速度。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创造了四项世界之最:六线、大跨、重荷、高速,荣获国际桥梁大会设立的“乔治·理查德森”大奖。丹昆特大桥全长164.851公里,横贯整个苏南大地,为吉尼斯世界纪录所记载的世界长桥之最。

  24小时全天候守护生命安全

  “G9次司机,现在天气良好吗?”“天气良好。”“调度明白。”这是中国铁路北京集团有限公司京沪高铁调度指挥中心调度台前的工作场景。调度员正在与京沪高铁上运行的G9次司机通话。在这里,调度员可以对列车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

  京沪高铁全线采用调度集中控制系统(CTC),调度台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做好灾害应急处理,其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为高铁安全稳定运行和防止灾害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监测。京沪高铁在运行方面设计了55种应急场景,每种状况的应急处置都有详细的规范和要求,每位调度员必须烂熟于心。

  高素质的调度人员、先进的技术设备,让调度指挥中心成为保证京沪高铁安全运营的“神经中枢”。调度员坐在调度台前,就可以眼观六路控制调节整个线路,是京沪高铁先进性的典型代表。然而,在京沪高铁安全运营的背后,还有一群夜幕下的“高铁守护神”,他们把自己的足迹刻在千里京沪每一寸铁路上。

  每天的午夜至凌晨,是京沪高铁的“天窗期”。高铁养护工们要争分夺秒在列车停运的几个小时内完成对钢轨、电务、接触网和线路上各种仪器的检查、维修和养护工作。

  张军,北京高铁工务段沧州西高铁线路车间检查工区的一名普通员工。为了掌握高铁钢轨小机打磨这项技术的精准操控方法,尽早结束依赖德国人员和技术解决钢轨病害的历史,他潜心钻研,终于使自己的小机打磨技术练就得炉火纯青。高铁设备对精度的要求极高,钢轨廓形的精度要控制在1/10毫米级。每次上线作业,张军都是蹲在铁道旁,用大拇指在钢轨顶面轻轻触摸,肉眼几乎看不到的鱼鳞纹却逃不过他的双手,一旦检查出来,当晚必须立即打磨处理。否则就会形成掉块,严重时甚至导致断轨。

  每一处打磨,张军都要在铁路上不停地行走3个多小时。至今张军共消除钢轨病害410余处,被誉为国内高铁钢轨小机打磨技术第一人,是北京铁路局授予的首批“京铁工匠”。

  这些养护工们常年整夜无眠,不惧严寒酷暑,只为太阳升起后高铁列车的安全运行。保障高铁列车运行的安全就是守护每一位旅客生命的安全。

  24座高铁车站如珍珠般闪耀

  京沪高铁的运营使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京腔京韵与海派文化仿佛近在咫尺。沿线各大中小城市纷纷借助高铁车站的建设,围绕“高铁理念”这一城市规划的新思路,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城区。车站周边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新城破土而出,京沪高铁就像一条金丝带,将沿线一颗颗珍珠穿起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

  上海虹桥新城区建设初具规模,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担当起上海辐射长三角、连接海内外市场“桥头堡”的重任。

  济南抓住高铁机遇改变城市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状况。2007年,济南西站选址确定槐荫区,给一直贴着落后标签的槐荫区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开始借助城市交通枢纽的优势崛起。槐荫区将建设成全市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省会城市新形象的标志性区域。

  纵观京沪高铁全线的24座车站,“零换乘”“开敞式空间布局”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各种交通方式紧密且巧妙衔接实现乘客零换乘;清晰的内部功能设置和流线组织,使站内客流合理流动、互不干扰。京沪高铁沿线各站还陆续增设了自动检票闸机、彩色引导地标等设备,人脸识别、VR导航系统的建设正在逐步推进,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很多旅客赞叹:“京沪高铁的服务在世界上是一流的。”

  “依托京沪高铁的标准和经验,中国高铁网越织越密。京沪高铁与此后建成的京哈、太青、徐兰、沪汉蓉、沪昆和宁杭等10多条高速铁路连接,通达范围基本覆盖全国,产生了极大的汇聚辐射效应。京沪高铁完善了我国铁路网规划布局,推动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谈到京沪高铁,京沪高铁公司总经理邵长虹如数家珍。

  70年风雨兼程,中国铁路事业紧跟新中国的发展步伐大踏步前进。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而所有光芒,都要经过时间才能看到。今天的京沪高铁,以其卓越的建设成就和安全高效的运营,为世界高铁树立了标杆和典范,完成了中国高铁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身。

  世界标杆,中国制造。京沪高铁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优选示范项目。带着这张亮丽的名片,中国高铁将登上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

  (调研组成员 焦利 谢庆 刘维杰 王立军 李溢春)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为网约工们撑起工伤保护伞

    “互联网+”环境下的灵活就业人数在以较快的速度增加,而人工智能又将导致就业进一步灵活化。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与灵活就业者并不匹配,应当根据当前需要和未来趋势,建立符合灵活就业者劳动状况的工伤保险制度。

  • 守正创新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迫切需要不断探索新时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守正创新上下功夫,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强起来,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 以市场和企业为主体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快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着力谋划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和顶层制度设计。各级党委政府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加快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和人才兴国发展战略,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布局和职业培训制度,探索健全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激励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全面落实企业产业工人职业培训的主体责任,不断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配置效率,这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取得实效的关键。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奋力开创基层工会建设新局面

    基层工会直接联系和服务职工,是工会全部工作的基础,是落实工会各项工作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基层工会建设、做好工会基层工作,明确提出了“三个着力”的要求,是我们加强基层工会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周恩来在《建设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中提出了“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巩固党,使西南党成为真正的彻底的地下党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