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困境-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幻灯片

走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困境

高立伟 毛恩强
2020-10-27 14:01:08  来源:解放日报

   医学科技是全球公共卫生防疫与治理的基石。在新发疾病频繁暴发流行的时代,医学科技是最需要无私奉献精神,最需要紧密合作、深化交流的领域。要切实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医学科技由“封锁独享”向“协同攻关”加速转换

  当前,全球疫情还未得到有效遏制,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开始出现“第二波疫情”。这表明全球卫生防疫面临多重困难,治理困境凸显。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具体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切实推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走向深度合作?

  “治理赤字”加剧

  导致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念共识不一致是根本原因。“强权至上、零和博弈、经济理性、单边主义”是西方大国的固有思维。在深度全球化的趋势下,这种思维理念和价值追求缺乏包容性、民主性和代表性。这是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失灵的前提性根源,必须“重塑转型”。

  第二,部分行动主体的责任意识弱化。主权政府是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关键行为体,但一些国家奉行本国优先政策,担当意识越来越弱化和缺失,甚至无底线地推卸责任。与此同时,一些非政府民间组织,包括大型跨国企业、基金会机构和个人等,又难以肩负起更大的责任,促使“治理赤字”进一步加剧。

  第三,现行机制模式难以发挥高效治理功能。一方面,少数掌握话语权的主权国家不合作的意愿与行动日趋严重,甚至直接甩锅、拆台,使得诸如世界卫生组织这样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专业性的国际组织受到挑战。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也使得现有治理机制的局限性有所凸显。

  10月21日,医务人员在科伦坡郊外的斯里兰卡国家传染病医院内工作。 斯里兰卡国家传染病医院最初以治疗登革热为主,现在主要面向新冠患者。 新华社发(阿吉特·佩雷拉摄)

  第四,卫生信息与技术共享还存在障碍。在全球卫生防疫与治理行动中,信息与技术共享是核心和关键。但是,当前全球卫生治理信息互联互通系统还不够完善,国际社会疾病监测预警、防控进展追踪、技术联防联治等体系还存在结构性缺陷。同时,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技术人员缺乏等因素,客观上存在“有心无力”的情况。

  种种因素和情况使得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迫切需要国际社会凝聚共识、精诚合作,基于更加包容、公平和可持续的理念,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协力推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走向深度合作与改革完善。

  治理理念须变革

  在治理理念上,要由“零和博弈”向“命运与共”深度变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过程中,一些国家依然秉持以邻为壑、零和博弈的陈旧理念,逆世界潮流而动。这种理念亟须摒弃和改变。

  面对疫情在全球蔓延的严峻挑战,谁也无法独善其身、置身其外。任何国家都不能从别国的困难中谋取利益,从他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如果以邻为壑、隔岸观火,别国的威胁迟早会变成自己的挑战。

  病毒没有国界,不分种族,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国际社会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战而胜之。各国应凝聚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增进全人类共同利益为价值旨向,将民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摒弃歧视、偏见和污名化,克服单边和本土主义,精诚团结、行动一致,为全球疫情防控的最后胜利奠定共同的理念和价值基础。

  优化整合治理主体

  在行动主体上,要由“无序散落”向“协调聚合”积极转换。当前,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行动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如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教科文组织等在卫生治理方面都积极行动,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也日益关注全球公共健康发展。

  一方面,随着行动者的多元化,每个行动主体既可能是资金提供者、计划发起者,又可能是计划的实施者,甚至是监督者和评估者。在治理结构、系统、边界日益模糊的情况下,需要协调的事务更趋复杂广泛,需要面对的问题更加多样多变,难度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基于“零和博弈”理念,少数极具影响力的国家行动主体大搞“去中心化”,故意削弱世界卫生组织作为国际卫生防疫引领者与治理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为此,有必要在优化整合行动主体治理边界、功能、结构的基础上,既倡导多边多元行动主体参与国际卫生防疫与治理,又坚持维护和明确世界卫生组织的中心地位。

  推进治理机制转型

  在机制模式上,要打造互嵌融合、系统高效的结构框架,推进治理机制模式由“脱钩解构”向“深度互动”切实转型。

  近年来,逆全球化等思潮无可避免地冲击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运行机制和实践模式。下一步,要将疫情防控纳入全球“最高安全议题”,尽快建立全球疫情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建立全球和地区防疫物资储备中心;要进一步优化治理结构,强化会员国集体行动的法律义务,完善卫生治理机制立法缺陷,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性话语权。

  着眼于未来,应努力推动治理模式从救灾救治转向预防备灾,从被动应战转向主动防控,从应急处置转向全过程风险管控。唯有如此,才能构建可持续性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新机制、新格局。

  协同攻关加速发展

  在医学科技合作上,要秉持开放共享、创新提升的原则,推进“封锁独享”向“协同攻关”的加速转换。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医学科技关乎每个国家的卫生健康保障,更关乎全人类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医学科技是全球公共卫生防疫与治理的基石,是国际卫生合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可以说,没有医学科技的合作,就没有国际公共卫生治理事业的发展。

  在新发疾病频繁暴发流行的时代,在人类命运比任何时候都紧密相连的今天,医学科技是最需要无私奉献精神,最需要紧密合作、深化交流的领域。各国要以造福人类生命健康为目的,切实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医学科技由“封锁独享”向“协同攻关”加速转换。

  其中,尤其要关心和照顾发展中国家,鼓励医学科研水平先进、医疗科技体系强大的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积极提供支援。

  资金渠道需“开源”

  在资金筹集上,要探寻广开门路、多方开源的策略方法,推进全球卫生治理资金援助由“来源有限”向“渠道多样”的尽快转变。

  目前,世界公共卫生的防疫与治理资金主要依托世界卫生组织筹集运转,经费来源主要包括会员国强制捐款和国际社会自愿捐助两大块。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关运转资金越来越捉襟见肘,资金筹集也日趋困难。为此,需要广开门路、多方开源。

  一方面,建立相关激励机制,鼓励更多主权国家及相关集团自愿捐助,更加重视发挥基金会、大型跨国企业、行业商会、私人部门、产业后援性非营利组织等各类非政府组织以及具有影响力的个人、群体的作用。

  另一方面,完善全球卫生法律制度,明确非政府组织的法律地位和捐资主体资格等,推动多元行为体联合提供卫生公共产品和财政资金,推进资金筹集模式由“来源固定有限”向“渠道多元多样”转变。

  (作者分别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救治高级专家组成员)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