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社会戾气为改革进步的动力-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社会

化社会戾气为改革进步的动力

游永恒
2018-12-11 14:31:30  来源:环球时报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获得感,这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社会心理成就。但是,很多人也在思考,为什么社会中的“戾气”却在日益增长。近来,经常看到这样的社会新闻:不系绳子的宠物狗威胁到小孩,孩子母亲防御性地驱赶了一下,竟然招来狗主人的谩骂与殴打;一个女乘客仅仅因为公交车乘过了站,可以不顾全车人的安全,情绪激动地强夺驾驶员的方向盘;菜市场边的几句争吵,就引来杀身之祸。很多人不禁会问,为这么一点小事值吗?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尊重、理解、宽容和温情到哪里去了?

  其实,这些公众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的背后,隐藏的是一种内心的挫败感。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获得成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使得他们的获得感相对不足,随之而来的不公平感、剥夺感以及挫败感成了许多人的基本心态。他们常表现出心怀不满、容易发怒,总感觉自己吃亏,情绪处于易被激惹状态。因此,剥夺感、不公平感、挫败感就成了社会戾气背后的心理根源。在笔者看来,解决社会戾气我们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打造机会更加均等的社会机制

  人们的获得感不仅来自收获的“结果”,更多的来自能够得到发展的“机会”。机会的公平是一个社会“起点”上的平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构建机会均等的社会机制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违反机会均等的事情却又不时出现,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身份歧视等,很多人或许早已见怪不怪了。比如,有的高校招聘博士要求不得超过35岁,海归博士不得超过40岁,这种标准在世界其他国家可以说完全没有;有的招聘单位明确拒绝女性;有的企业招聘要求必须是“211”或“985”的大学毕业生。这些五花八门的就业歧视可以说是违背了唯才是举的基本原则,破坏了机会均等的就业机会,从而导致很多人产生了强烈的被剥夺感。这也就是社会戾气和屌丝心态产生的重要根源。

  公平的社会首先表现为就业机会的均等,这是一个社会起点的平等,不应设置歧视性的原则与规定。在一个越来越专业化的社会中,唯一的就业限制只能是专业水准的限制。比如在美国,很多企业、学校和政府机构的显眼地方都能看到一个公告,其题目就是“公平的就业机会是法律”,谁要搞歧视,别人随时可以告上法庭。国家通过立法,保证就业机会的大致均等化,这是社会公平最基础性的工作。现实社会中就业难,门槛太多,给无数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带来了强烈的剥夺感与挫败感。

  改革社会激励机制,体现过程的公平

  当下,我国社会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随着资产价格的攀升,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非理性上涨,资产激励的作用越来越强,劳动的激励却严重被削弱。面对十年前的房价,年轻人年收入有5万就能获得满足感,劳动的激励是很明显的。然而,由于投机、炒房等因素,今天年轻人的年收入即使达到10万、15万也不会有太多的满足感,只要他们需要购买住房、只要还有沉重的房贷要还,他们就会感觉自己是“穷人”,就会对劳动收入感到不满,而社会劳动收入的激励就这样在高资产价格面前被极大地削弱了。在社会中,有本钱“玩”资本运作的,受到资本激励的永远是少数人,能够劳动致富,通过劳动的激励而成长的人永远是多数。一个社会正常的激励机制一定是鼓励更多的人勤奋与努力劳动,而不是成天去想着投机与运作资本。

  近年来,我国的一个重要改革思路是减少“劳动税”,增加“资本税”,这是正确的选择。根据新的税法,今年劳动收入税的税率已经降低,税负减少,这对于强化劳动的激励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逐步推出房产税,这不仅能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政府获得稳定的、制度化的收入,也能促进社会公平,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社会激励机制,即更多地鼓励人们勤劳致富,减少由于过度的资本激励带来的社会躁动。这一激励路径的转向对促进社会公平有重大意义。

  促进结果的公平是必要的

  促进结果公平对社会中出现的不公正现象具有补救功能。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了全社会的医疗保障与社会保障标准,以及困难群众和老年群体的救助标准,这让弱势群体有了基本的底线保障。同时,我国的整体社会保障水平也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这就体现了获得与结果的公平,这些措施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样的公平也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我们这个社会的人文情怀,也促进了公众的心理健康。

  事实上,面对社会中的种种戾气表现,我们不必悲观,我们看到的是改革的责任。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机制中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的构建,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当年轻一代感受到身边有成长的机会,当我们各个社会群体都有希望与梦想的时候,当人们的心中充满阳光的时候,社会中的各种戾气就会逐渐远离我们而去。(作者是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与心理学院教授)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 以提质增效为重点,推动集体协商创新发展

    日前,全国总工会召开会议,认真总结《深化集体协商工作规划(2014-2018年)》落实情况,就进一步推进集体协商工作进行部署。问:当前推进集体协商工作的形势任务发生了什么变化?怎样认识当前工会集体协商工作的重要性?

  • 新时代青年职业选择的价值省思

    1835年8月,中学毕业的马克思撰写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是他在思考自身生命轨迹甚至人类前途时在这简短的文字中,马克思的择业观可见一斑,那就是从事为全人类谋福祉的事业并甘愿为之贡献一生。当代中国青年也正处在和马克思当年一样的年龄阶段

  • 快递员维权遇困境 工会援助促和解

    伴随着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和大众消费模式的转变,快递员队伍不断壮大。然而,有些快递公司用工管理不规范,不少快递员在维权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2018年4月,曾某来到合肥市职工帮扶中心寻求法律援助。职工帮扶中心指派法律援助律师详细地了解曾某的主要诉求和现有证据。

  • 把握工会组织的新使命新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领导召开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指导制定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意见、全总改革试点方案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每到一地考察都深入基层看望劳动模范和一线职工,亲临全总机关与劳模代表座谈,给“郭明义爱心团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就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工会工作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实践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

访谈

文献

  • 初心不负映日月 丹心碧血铸忠魂

    我为革命而死了,你不要悲伤,不要难过,应抚养爱生,以继予志。我的财产由你继承。——这是临刑前王步文写给妻子方启坤绝笔信的全部内容。王步文,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委第一任书记,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安徽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31年,年仅33岁的王步文在安庆英勇就义。

  • 革命大家庭的无私大爱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的红色家书中,有一类家书格外特别,这类家书,是专门写给烈士后人的。它冲破和超越了血缘亲缘关系的藩篱革命军人有进无退,曹渊壮烈牺牲曹渊,1902年生于安徽寿县,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三队学员。在周恩来同志领导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两次东征中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