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治融合”推进乡村治理-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社会

以“三治融合”推进乡村治理

蔡 胜
2020-03-24 16:25:50  来源:安徽日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其治理成效不仅关系到乡村的全面振兴,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为此,必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完善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社会走向善治。

  以自治为基础,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当前乡村进行民主治理的主要方式。村民自治能从乡村实际出发,真正体现村民意志,激发村民创造力,而且有助于化解基层矛盾,提升村庄凝聚力。但随着村庄“空心化”,“三留守”现象日益突出,村民自治面临主体弱化问题,影响治理效果。乡村要有“活力”,必须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提升村民乡村治理的主体自觉,充分发挥乡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优势。一是强化村民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村民的意愿和主动参与是乡村有效治理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让村民在乡村公共事务上争做“主人翁”而不做“旁观者”,就需要唤醒村民的主体意识,增强村民的乡村文化认同,强化村落社区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增强农村社区的内聚力。二是重拾村规民约等载体建设,培育乡村公共性。乡村社会治理亟待“重拾乡约”,在广泛深入征求村民意见基础上,由德高望重的新乡贤制定乡约,弘扬公序良俗;完善村民协商共议制度,由“为村民做主”到“让村民做主”,从而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加强村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完善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等方面民主制度,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三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宽乡村社会公共空间。在大量村民外出务工背景下,运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通过微信群、乡村公众号等平台,延伸乡村社会公共空间,做到村里的事村民商量着办,让村民自治落到实处。

  以法治为保障,实现乡村治理井然有序。法治兴则国家兴,全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理乡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目前,部分乡村干部群众法治意识薄弱,法律公共服务质量不高,基层腐败现象还未彻底遏制,农村社会治安不容乐观。乡村要“有序”,必须建设法治乡村。一是增强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法治意识,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依法治理的关键是提高干部群众的法治素养,弘扬法治精神。要加大普法力度,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系列活动,打造法治广场、法治文化街区等宣传阵地,用“接地气”的方式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二是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供给,提升村民法治能力。加强乡镇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打造村级司法行政服务站,推进实体平台、服务热线、网络平台等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推进“一村一居”法律顾问工作,实现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在乡村全覆盖,为广大村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三是将涉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建设平安乡村。完善立法是法治乡村建设的前提,以良法保障善治,解决涉农法律法规滞后,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是乡村法治建设的关键,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加强乡村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程序,加大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加大农村基层微腐败惩治力度,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不断提高执法公信力,促进广大村民形成守法的行为自觉。

  以德治为支撑,树立乡村治理新风正气。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德治是强调自律的行为规范,有利于提升村民素质,起到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作用。在乡村社会转型期,乡村社会还存在着一些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等现象。乡村要“和谐”,亟待重塑乡村社会道德规范,发挥德治的春风化雨作用。一是发挥道德模范引领作用,弘扬道德新风。要积极开展“农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乡贤”等评选活动,深入宣传道德模范,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带动村民见贤思齐,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诚实守信。二是培育文明乡风,提升村民文化素养。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全面推行移风易俗,破除乡村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时代新风吹遍广袤乡村,村民文明素养得以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和培训,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以文化人。三是建立健全宣传和奖惩机制,促进道德规范有效实施。村规民约等行为规范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发挥舆论和道德的力量,还需要利用乡村中各类载体进行引导,如张贴标语和宣传画,大力宣扬各类道德规范;让有德者有“得”,在荣誉、实物等方面进行激励,对失德者进行合情合理的规劝、约束,对屡教不改者则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让其寸步难行。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需要健全党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在乡村治理中的有机统一。自治、法治、德治是对应于村落、国家、社会三个层面的乡村治理方式,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要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医科大学基地)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居家办公薪酬怎么算需要依法说话

    在这场疫情前,劳资双方需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

  • 以积极人力资源管理引导员工复工复岗

    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复工复产,企业面临着招工、稳岗、订单、原材料供给、资金保障、产业链衔接等一系列工作。员工在疫情期间受到的情绪累积、生活压力以及交通受阻等问题均会给复工复岗带来影响。

  • 【专家访谈】疫情下,集体协商应增强灵活性注重实效性

    集体协商是企业与职工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形式。疫情下,应加强集体协商的实效性,注重解决劳动者的实际问题,在操作上更加灵活,对程序可以尽量化繁为简。同时,做好未建会企业的集体协商工作,通过行业集体协商覆盖新业态劳动者。

  • 【前沿观察】劳“疫”结合协同推进劳动教育

    学校应着力建设家校双方互动平台,将劳动教育武装为育人“利器”,让劳动最光荣成为永不褪色的旗帜,成为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口号。亲子携手,协同推进劳动教育。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