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上升的“米里”旋翼-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军事

倔强上升的“米里”旋翼

唐国钦 刘阳 吴珅
2019-12-27 14:16:48  来源:解放军报

  11月下旬,俄罗斯军队出动至少12架军用直升机赴叙利亚执行任务。电视画面中,200名俄罗斯特种兵从米-8运输直升机纵身而下,围绕着目标构建起环形防御圈。

  说起米-8运输直升机,我们不得不提及它的“娘家”——米里设计局。据统计,米里设计局设计生产的直升机总数超过3万架,占俄罗斯(包括苏联)国产直升机总数的95%。在重型和超重型直升机领域,米里设计局更是长期占据着世界第一的宝座。

  一项项耀眼夺目的纪录,一批批纷至沓来的订单,在国际军贸市场,米里设计局打响了自己的“金字招牌”。本期,就让我们走近他们,探寻其长盛不衰的制胜密码。

  苏联迫切需要一款“飞行坦克”

  1988年6月10日晚,夜黑如墨,一架美军运输机在乍得首都恩贾梅纳悄无声息地着陆。一队美国特种兵转乘特种直升机,在当地法国驻军的掩护下,连夜奔袭上百公里,深入环境恶劣的撒哈拉沙漠,偷偷运回一架被遗弃的苏制武装直升机。这架让美军劳师远征的“猎物”,正是外贸型米-24武装直升机。

  在此之前,米-24武装直升机就早已在各种战场崭露头角。阿富汗战争期间,每当苏军地面部队在山区行进受阻,这款直升机便大显身手,用强大的火力为地面部队扫清障碍。即便与美制AH-1“眼镜蛇”武装直升机对抗,有着“雌鹿”之称的米-24也丝毫不落下风。

  每一款经典武器装备研发诞生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凡的奋斗史。上世纪60年代,米里设计局创始人米里曾大胆提出,直升机不仅能在战场后方运输物资和伤员,还可以适应复杂的战场环境,为地面部队提供机动保障和火力支援。

  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米里超前的理论在苏联军工界引发强烈的争议。在不少苏联功勋元老眼中,直升机速度比不上固定翼飞机,火力和防护力远不如坦克,根本不具备实战价值。一段时间,竞争对手把米里“异想天开”的理念作为攻击对象,试图将其挤上学术的“冷板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米里的理念很快在越南战场得到正反两个方面的佐证:缺乏有效防护、攻击力较弱的UH-1直升机给美军带来了极高的战损率;生存力更高、作战性能更强的AH-1“眼镜蛇”武装直升机却在战场上异军突起,备受美军青睐。这场战争给苏军高层敲响了警钟,苏联迫切需要一款 “飞行坦克”。

  那段时间,米里每天都在关注美军直升机在越南战场的作战情况。在别的厂商还在构想设计方案之时,米里设计局已经出了整套成熟的设计思路。他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米-24原型机的首飞任务。

  从此,武装直升机成为地面坦克的真正“天敌”。武装直升机在超低空飞行时,难以被雷达侦测,可以给对手致命一击。在一树之高的空域,武装直升机变身“树梢杀手”。而借助武装直升机宽大的装甲运兵舱,步兵能够灵活、安全地抵达前线甚至深入敌后。在某种程度上,武装直升机和火炮、坦克一样,重塑了战争形态,开启了陆军作战转型的新纪元。

  在米里看来,不主动迈向未来,就无法在未来立足。科技进步一日千里,谁能抢占科技变革的制高点,谁就能夺取未来战争的主动权。面对世界军事变革的浪潮,军工企业只有拥有超前的理念和敢为人先的魄力,才能拿到开启成功大门的“金钥匙”。

  米里设计局不断刷新航空界的世界纪录

  米里设计局,这个用创始人名字命名的军工企业,从创立伊始就打上了米里的个人烙印。米里设计局就像生长在贝加尔湖畔的红松,把根深深地扎进土壤,将一切严寒、风霜等外界恶劣气候条件,统统化作催生成长的“养料”。

  上世纪40年代,米里受命组建设计局,研制苏联第一款直升机。创业之初,条件异常艰苦。设计局没有试飞站,更没有办公场所,甚至连办公用品都不够齐全。总设计师米里不仅要负责直升机的研制工作,还要四处奔波,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设计局的桌椅板凳、图版和工具等基础设施问题。

  就这样,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新生的米里设计局跌跌撞撞地“上路”了。然而,真正的考验还隐藏在后面。在直升机试飞过程中,第一架原型机出现机械故障空中停转,试飞员贝加洛夫死里逃生。第二架原型机尾桨轴突然断裂,好运没有再次降临,英勇的贝加洛夫不幸牺牲。

  贝加洛夫的牺牲,为米-1直升机研制工作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贝加洛夫的追悼会现场,正当大家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时,试飞员维尼茨基缓缓地走到米里面前,主动向他请战,“贝加洛夫牺牲了,就让我来接替他”。

  维尼茨基的勇气让设计局所有人为之振奋。在维尼茨基的激励下,米里从深深的悲痛中走出,再次全身心投入到直升机的研制。在他的领导下,设计人员仔细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尾桨轴的设计,不断解决试飞中出现的问题。最终,米-1直升机顺利通过苏联的国家测试,并先后创下了23项世界纪录。

  荣誉和挑战,如同一对孪生兄弟,总是如影随形。朝鲜战争中,美国直升机在运输物资、战场救援方面的作用得到了苏联高层的高度重视。1951年9月,斯大林会见了包括米里在内的众多飞机设计师,他当场指出,要解决苏联在直升机领域的落后现状。不久后,苏联部长会议就向米里设计局下达了研制计划:一年内,开发一款有效载荷1200公斤以上的12座直升机。而同年列装部队的米-1直升机,性能尚不及该标准的三分之一。

  面对着空前的压力,设计人员决定奋起直追。他们艰苦攻关7个多月,解决了桨叶颤振、使用寿命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终于成功研制出世界领先的米-4直升机,打破了7项世界纪录,赢得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

  从此,米里设计局成为苏联直升机领域的“顶梁柱”。1957年,米-6重型直升机横空出世,这台“空中怪兽”最大载重超过20吨,最多可运载70名武装士兵,突破了当时被认为绝不可能突破的直升机载重极限,创造了航空界的一个奇迹。

  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米-6始终保持着世界载重最大的直升机纪录,直到后来,才被米里设计局设计的新一代米-26超重型直升机超越。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企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既是企业前进的绊脚石,也是走向成功的垫脚砖。面对困难,米里设计局选择迎难而上,从而激发出意想不到的潜力,这或许是米里设计局走向成功的秘诀所在。

  主动求变,成功挺过艰难的“寒冬”

  在米里设计局,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想被变化追赶,就只能走在变化前面。据统计,包括各类民用版本和外贸版本,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有名有姓”的改进型就有20多种。历经近半个世纪的风雨,这款上世纪70年代完成批量生产的装备,在经过多次改进升级后,至今仍在不少国家担当重任。

  1970年1月,就在米-24第一款原型机问世后,米里溘然长逝,他的学生季申科接棒米里设计局。当时,摆在季申科面前的是两难的困境:一边是米里留下的丰厚遗产,另一边是日新月异的先进科技。是稳扎稳打?还是主动求变?季申科选择了后者。

  季申科大胆突破了米里设计思想的条条框框。通过重塑米-24的前机身,将原来宽大的单体驾驶舱改为两个阶梯型串联式双驾驶舱,极大拓宽了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了直升机的生存力和战斗力。

  累加局部量变,带来整体质变。设计米-26的过程中,季申科大量使用了米-6的成熟设计和部件,并在之后的试验中不断改进。在原有的单旋翼带尾桨和铰接式旋翼设计的基础上,升级桨叶性能、更换主减速器后,米-26的载重能力、耐用性有了质的飞跃。

  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发生爆炸。重达1200吨的反应炉顶盖被抛向夜空,8吨辐射物质喷涌而出。为了阻止灾难的进一步蔓延,英勇的苏联飞行员驾驶米-26,顶着强烈辐射,将重约35吨的水泥棺盖覆盖到事故厂房之上,完成了直升机史上最难的吊装任务。米里设计局甚至还为米-26紧急加装了铅质内衬,保证它在完成救灾任务后能够顺利返航。

  苏联解体后,米里设计局配套的研发和生产体系遭到严重破坏,设计局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就连俄军也一度动摇,准备将卡莫夫设计局的卡-52作为新一代武装直升机。危急关头,米里设计局不断完善米-28的整体性能,凭借更高的性价比和可靠性,成功挺过了那个艰难的“寒冬”。

  进入21世纪,米-28的表现依旧出色。在叙利亚战场上,拥有先进机载雷达、电子战系统和装甲防护的米-28有着优异的实战表现,多次成为改变战局的关键。在打击恐怖分子的行动中,俄军一架米-28被击中后,依旧保持着战斗力,成功完成了接下来的作战任务。

  主动求变,企业才能长盛不衰。在企业发展的危急时刻,米里设计局顶住外界重重压力,敢于刮骨疗伤,通过一项项创新举措,使企业成功走出逆境,并在之后的发展中焕发新的活力。对于一家军工企业而言,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就要紧跟时代步伐,在实战中找准创新的发轫点,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觅得先机、谋得发展。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让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在前列

    党中央明确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点题、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健全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等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注重试点先行先试,统筹各方协同发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断走深走实。

  • 及时回应网民关切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领群众,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民团体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 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繁荣先进文化

    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离不开职工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充分发掘广大职工群众的文化自觉,让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人生价值。要通过一系列制度鼓励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凝聚起投身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

  • 牢记初心使命 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要始终以党的初心为自己初心,以党的使命为自己使命,以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为根本动力,不断开创新时代党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新局面。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