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决策:创立中国博士后制度-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幻灯片

邓小平决策:创立中国博士后制度

蒋永清
2018-11-19 09:20:38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国1985年开始实施的博士后制度是一项培养高层次青年人才的制度,它是在李政道先生建议、邓小平同志决策下建立起来的。30多年来,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博士后制度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今后理应在深化改革中实现更好的发展。

  中美互派留学生

  十年动乱期间,我国的科研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和破坏,这一时期结束后,自告奋勇抓科技、教育的邓小平面临不容乐观的局面:高级专业人才断层、紧缺,各科研机构、高校等部门人才匮乏、青黄不接。为此,邓小平提出要向西方学习。

  1977年7月23日,他在同长沙工学院负责人谈话时,第一次提出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也可以派留学生去学”。这样,进行了探索性的试验,其中采取的一项措施就是派10个人到美籍华人丁肇中教授的实验室学习。另外,还派人到美籍华人、高能加速器专家邓昌黎教授那里去学习。

  派遣留学生政策的大幅度调整是在1978年。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听取时任清华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刘达关于该校情况的汇报,同在座的方毅、蒋南翔、刘西尧等谈话说:“我赞成增大派遣留学生的数量。”他还提出了具体意见。教育部迅速落实邓小平的这一重要指示,于7月11日提交《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的数量的报告》,同时作出了派遣3000人的计划。

  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1月28日至2月5日,邓小平访问美国。访美期间,邓小平在中国驻美使馆接见了留学生代表,并同美国正式签订了中美互派留学生的协议。美方确定在1978年至1979年度接受来自中国的500名至700名留学人员。

  1979年年初,最初的52个访问学者被分到了美国的几十个不同的学校里。两年后,他们学成归国。赴英、日、德、法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国留学生,也陆续踏上求学征程。

  李政道的CUSPEA计划

  自1972年起多次回国讲学、探亲、访问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博士非常关注中国这一重大举措。他发现到美国的这52名留学生去的都不是美国第一流的大学,哈佛、普林斯顿、耶鲁等校的物理系里没有一个中国正式派去的研究生。这促使他提出一项培养高端研究人员的计划——CUSPEA(China-U.S.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

  1980年,李政道正式向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提出该计划,受到科学院、教育部的支持。美国60多所大学的物理系几十个专业参与了该项目,其中包括所有第一流学校。CUSPEA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勤奋,学业优秀,获得好评。

  1980年至1982年,共有362名CUSPEA学生在美国学习,该项目计划办到1985年,惠及共700多人。博士后制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发达国家逐渐形成的一种吸引、培养、使用专业人才的制度。当时,这在国内还是新鲜事物,并不广为人知。

  1983年3月5日,李政道第一次向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了《设立科研流动站的初步建议》。在《建议》中,他强调“科研流动站”可以成为推动青年科技人员流动的永久方法之一,并在这流动中选拔人才,留精去芜。

  邓小平拍板:“我赞成,同意了”

  李政道的这个建议引起邓小平的关注。

  1983年3月9日,邓小平会见了李政道。在谈到李政道的上述建议时,邓小平说:“你提的建立‘科研流动站’建议我已看到。我们亦设想过很多方案,但没有那么具体。(人才流动)问题不解决好,出不了人才,是巨大浪费。国内知识分子担心待遇低,但最关心的是自己能否出力,能否各得其所,发挥长处。” 听了李政道的解释后,邓小平说:“这个问题我们始终没有解决好”“现在我们要避免头脑发热,但不管怎样,科学和教育要多投资”“现在财政情况还好,要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1984年邓小平会见李政道时拍板决策启动“博士后流动站”。

  李政道提出的问题给邓小平留下很深的印象,碰巧一件偶然的小事触发邓小平更加关注这个问题。

  1983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的《情况汇编》第590期发了一篇《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留法学生回国一年半后还未分配工作》的内参稿。11月16日,邓小平看到这篇文章,作出批示:“请国务院检查。天天讲缺人,有人不能用、不会用,为什么?是谁的责任?如何纠正?需要弄清楚。”还在文章的标题下用红笔画了两道粗重的杠杠,以期引起特别重视。随后,几位中央领导人也都作了批示。 根据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批示,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进行一次自上而下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大检查、大落实工作,并为此专门发了文件。

  建立博士后流动站,需要资金和多方面的配合支持。李政道1983年提出该建议后,被转到国家科委研究办理,但一直没有具体行动,原因是科委和派出去的留学生没有直接关系。

  1984年4月27日,应中国科学院邀请,李政道来华进行为期4周的讲学和访问。他发现该计划迟迟得不到推进,便决定直接向邓小平面陈。这次他特意准备了一份详细的书面报告——《如何安排“博士后”科技青年的一些建议》。

  5月21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李政道及其夫人。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等参加了会见和宴会。

  邓小平说:“看了你写的这个(指李关于如何安排“博士后”科技青年的一些建议),恐怕应交给科委、教育部?”“有不少新名词,‘博士后’对我来说是新名词,在国外可能是老名词了?”

  李政道向邓小平详细介绍了博士后制度在国外的发展情况,还以形象的说法简明扼要地分析了博士后与博士的区别。

  接着,李政道谈了在中国建立博士后制度的迫切性、条件等。简单介绍完后,李政道提出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希望国家拨款2000万元人民币建立十几个“博士后流动站”作试点;二是国内主要机构要采取措施,最好能有一位副总理级别的领导来牵头监督落实这件事。

  对李政道提出的建立十几个流动站的建议,邓小平说:“10个站,只解决200人,是否太少了”“我们现在对回来的人,不晓得怎样用,这个方法很好,我赞成。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培养和使用中发现更高级的人才”“这是新事物,新名词,我第一次听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0年了,但我脑子里没有这几个词,是落后分子。我赞成,同意了。”

  关于谁来牵头负责这件事,邓小平对在座的国务院副总理万里说:“你管吧,你管钱。”万里请在座的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管,说“他年轻,懂行”“我当后台”。胡启立表态说:“先从科学院和教育部开始。”

  邓小平最后作结论说:“现在已出现回来的人不知怎么用的问题,使用不对专业,零零星星已有这个反映,更多的人回来是很大的问题。”

  邓小平发表谈话后,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立即采取措施落实。1984年7月21日,全国科技干部管理工作改革座谈会上提出5条促进人才流动的措施。

  1985年博士后制度正式创立

  1984年9月30日,李政道来华主持了数次由中科院和教育部有关领导参加的讨论会,于10月10日初步确定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的“方案”和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试行“条例”(均为草案)。

  此后,政府各有关部门加紧在全国普遍试行博士后制度的筹备工作。1985年5月,国家科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试办博士后流动站的报告》。

  1985年7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决定在我国试行博士后研究制度,并拨出专款用于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此,中国博士后制度正式创立。

  目前,博士后群体已成为国家创新型人才中的一支骨干力量,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副主任)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 奋力开创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新局面

    2018年10月22日至26日,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心重视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对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思考一以贯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

  • 准确理解劳务派遣 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本期将为大家介绍一个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案例。希望通过我们的解析,能够帮助广大劳动者准确理解劳务派遣的相关规定,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2018年2月,四川省达州市经济开发区总工会在开展“尊法守法·携手筑梦”服务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行动时

  • 待业、择业、创业:我国青年就业机制的演变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青年缺乏工作经验、对职业的期望值较高,就业难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我国青年就业机制的演变历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确定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但当时仍然是物资短缺并施行计划经济。

  • 工农关系变革:改革开放40年之启示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工农关系的调适与发展,是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农业国迈向现代化工业国的重要主题,也是贯穿改革开放的关键主线之一。

访谈

文献

  • 夏衍关于集邮的书信一通

    “华夏天禧·墨笺楼”2017年举办过“集邮家旧藏:周作人、夏衍、陈湘涛、沙子芬、许庆发等名家信札、实寄封及其他邮品”专场我的邮集已于78年发回,大概损失了20—30%,大龙、小龙和那个红印花小四分四方联都还在。不过近年来视力衰退,所以集邮的兴趣已不如以前,但我的女儿和孙辈则成了邮迷,你寄给我的首日封均由他们保存了。

  • 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

    一、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地区历来多种文化并存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交融依法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积极对外展示新疆各民族文化风采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