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访谈

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

2019-03-03 10:23:4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法治思维三人谈】

  关于法治思维,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法治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深化基层依法治理,把法治建设建立在扎实的基层基础工作之上,让依法办事蔚然成风。

  嘉宾:

  主持人:光明日报记者 靳昊

  杨 松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法学院院长

  吕红兵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国浩律师事务所首席执行合伙人

  莫纪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到法治思维。他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2019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本报记者约请三位嘉宾就如何理解、确立和践行法治思维进行深入探讨。

  1、增强法律意识 形成法治思维

  主持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请问您如何理解法治思维的内涵?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2014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调整第二批自贸区法律法规,破除了上海自贸区扩区的法律障碍。图为俯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洋山保税港区。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杨松:法治思维中谈的法治,要做广义理解,包括规则思维、程序思维、权利思维、义务思维、责任思维、理性思维、救济思维等。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法治思维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我国全面依法治国迈向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其实是告诫我们要尊崇法律,把法律作为判断、处理问题的基本依据和准绳,形成法治思维,养成法治习惯。

  吕红兵:法治思维应该是指这样一种智力活动——考虑和分析问题,处理和解决矛盾,以法律依据为前提,以法律规范为手段,以法治理念为价值,以法律责任为底线。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实现了从“人治”到“法制”再到“法治”的跨越,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发展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离不开法治,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强调法治。所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都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而且要提高运用能力,做到知行合一。

  莫纪宏:法治思维不是指简单地学法懂法,更关键的是要使依法办事成为一种思维习惯、行为自觉。法治思维的提出,既是对我国法治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探索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的方法论和思考路径。领导干部真正把宪法和法律作为自身行为标准,仅依靠阅读法律书籍、掌握法律知识是不够的,必须要从思维方式上养成一种“凡事法律上怎么说”“什么是合法的事项”“什么当为”“什么不当为”的法律意识。

   2、凡属重大改革 都要于法有据

  主持人:改革开放40年来,改革与法治相辅相成、相伴相生。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法治思维,“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衔接”。请问,改革过程中应如何增强法治思维,如何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领导干部和公众要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教育与普法工作。图为浙江宁波“法治宣传地铁”专列。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杨松: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充分印证法治保障和推动了改革的进步、改革促进和发展了法治的进程,两者相伴相生、同向而行。改革与法治既有深刻的内在统一性,又有形式上明显的差别。“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就是告诉我们改革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通过立法方式,授权改革、确认改革成果、扫除改革阻力、预留改革空间。同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法治,推动法治进步。

  莫纪宏:改革与法治本身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处理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关系。从实质法治的角度来看,改革的合法性是法治合法性的基础与组成部分,应当改革的不改革,法治就会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障碍。从形式法治的角度来看,法治具有独立的价值,即便是再合理的改革措施,也应按法定程序进行。因此,坚持法治思维就要求改革遵守法治原则,同时不断改革法治中的落后因素,保证法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吕红兵:从法治本身而言,需要强调法律规范的稳定性,以提高人们的行为预期。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有更多难啃的硬骨头,因此法律本身也要与时俱进,从而推进改革、保障改革、引领改革。最近的一个热点是科创板和注册制。2015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有关规定的决定》,以使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于法有据。2018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期限延长至2020年2月29日。这正是妥善处理好改革和法治关系的经典之作。

  3、坚持立法先行 提高立法质量

  主持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治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学习好、践行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思维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良法善治应成为重要衡量标准。各位对此有何建议?

  杨松:中国的法治建设已经站在了新起点上。首先,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发展,增强其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在法治建设实践中,加强党对法治建设的全面领导,完善依法执政制度;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积极推动法律有效实施;注重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社会依法自治。

  莫纪宏:良法善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等方面采取措施,久久为功。在立法方面,从立法规划开始就要进行科学论证,该立的法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可行性论证,不该立的法也要充分说明理由。在执法方面,执法者要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对于明显缺少事实和法律依据的,要抑制执法冲动,对于法律依据含糊的,要在弄清法律依据内涵的前提下再行执法。在司法方面,要对司法审判的有关依据进行合法性审查,保证依法独立公正审判。在守法方面,领导干部和公众要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教育与普法工作,从被动学法变为主动找法。

  领导干部要树立起正确的法治思维,关键是要养成依法办事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避免做表面文章。对宪法和法律要有敬畏之心,要做到知行合一,对于执法、司法活动结果保持高度尊重,不能以手中的权力消极对抗,同时要不断学习法律知识,增强自身法治素养,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实际能力。

  吕红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律师协会以及整个行业,应该也一定能够在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编辑:柳阳

书库

工运

  • “稳就业”的发力点在哪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就业”目标的多元化就业是民生之基。中央提出,把稳定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在新形势下,“稳就业”的目标更为多元,既要确保失业率处于充分就业水平

  • 农民创业: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新力量

    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实施推进,新时代农民正在就业创业中实现转型,农民企业家不断涌现,“全国2.8亿农民工进城打工,700万人到农村创业创新,并且还在快速增加

  • 当好亿万女职工的“娘家人”——盘点工会女职工工作八大品牌

    这是一组温暖亿万女职工的数字——“截至2018年9月,全国建立女职工休息哺乳室的基层企事业工会28.6万个,涵盖单位58.7万家,覆盖女职工1857.1万人”“截至2017年9月这是一系列聚焦亿万女职工的关爱行动——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党中央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访谈

文献

  • 改造思想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英雄王杰的共产主义思想改造观

    编者按:王杰,原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班长,是我党我军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1965年7月14日王杰,牺牲时年仅23岁,入伍不到4周年,被誉为雷锋式的伟大共产主义战士。入伍后他很快加入了共青团,并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

  • 徐特立入党:一本没有字的教科书

    徐特立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被称为“延安五老”之一,他的一生都与革命和教育事业有关。1927年5月徐特立1877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备尝贫寒之苦中,逐渐成长成为一名进步的知识分子,走上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