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 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财经

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 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孙星
2018-10-16 07:56:48  来源:光明日报

  工业是强国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世界工业化300多年的历史证明,文化元素对工业化进程和产业变革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决定性的影响。工业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渗透到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工业文化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社会行为及价值取向,是工业进步最直接、最根本的思想源泉。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论述中,有许多涉及工业文化的内容,比如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等。工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工业领域的具体体现,理应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均构筑起一整套符合自身特色的工业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化不尽相同,中国工业文化源自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吸收世界工业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在传承创新、兼收并蓄的过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中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在一些行业或领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成果,例如,在推进工业化的探索实践中,孕育了三线建设、铁人精神,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一系列先进工业文化典型,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国敬业等中国特色的精神宝藏,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单位和英雄模范,也留下了大量承载工业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财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不仅需要技术发展的刚性推动,更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撑”。工业文化是制造强国的文化基石和软实力,它在支撑制造强国建设中,既表现出规范、凝聚、调控的制约作用,也体现了包容、浸染、渗透的润滑功能,这种影响,更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具有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工业文化调节着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保障着复杂工业社会得以顺畅运行。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为我国工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大力发展工业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等方面的决策部署,在加强工业文化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组建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加强工业文化基础研究、弘扬工匠精神、会同财政部印发《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建设工业博物馆体系等,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工业文化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在理论研究、环境培育、机构建设等方面需要加大力度。特别是,随着制造强国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从生产型向服务型、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时期,进入了需要以工业文化作为重要支撑的新阶段,亟须通过发展工业文化塑造中国工业的新形象,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因此,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发展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大幅提升我国工业软实力,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文化支撑,也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在推进工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好六个关键环节。一是加强工业精神的传播,深入挖掘、传承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传统工业精神,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诚信精神、企业家精神等。二是加强工业文化基础研究,开展工业文化对制造强国建设支撑作用、工业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工业文化与工业革命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为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三是加强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动工业文化进企业、进校园,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发展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增强全民工业文化素养。四是加强对工业文化资源的开发,抓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加快工业博物馆体系建设,发展工业旅游,推进工业设计发展,大力发展工业文化产业。五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塑造中国品牌,不断丰富中国制造的文化内涵,逐步提升“产品的文化定价权”,增强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六是加强新时代宣传工作,讲好中国工业故事,着力塑造诚信、质优、创新、绿色的中国工业新形象,提高国民对中国工业产品的认同感,增强国外公众对中国工业产品的认可度,提升中国制造美誉度。

   (作者:孙星,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 深化北京工运史研究的思考

    北京地区工人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学员涌现出一批党的早期领导骨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北京工运史的研究和宣传必须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开辟新境界。

  • 新时代应充分发挥工会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会发展历史,经历了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3个历史阶段。其间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历史转折:第一次转折是1949年新中国建立第二次转折发生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改革开放改变了过去的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

  • 工人阶级作用的回顾与展望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40年伟大历程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我们党和党领导的工人运动走过的极不平凡的道路,特别是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力军——中国工人阶级的奋斗历程和巨大贡献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的坚定支持者。工人阶级是社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在改革的不同时期,工人阶级都义无反顾地站在最前沿

  • 担当加强中国工运史研究重任

    中国工人运动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工人运动发生和发展历史的学问。加强新时代中国工运史的研究,对于推进新时代工运事业的发展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建校近70年来,工运史研究薪火相传,集聚了一批工运史研究方面的学者,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

访谈

文献

  • 84年前这份不起眼的文件,竟是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一份84年前由红军总政治部下发的文件,题目是《关于准备长途行军与战斗的政治指令》。这份文件的签发日期是1934年10月9日,文件要求各部队“必须在沿途进行对群众的宣传工作......广泛的进行口头宣传

  • “抗战文献平台”与抗战史研究的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时,对抗日战争研究作出一系列重大指示,强调要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对史料的掌握,是史学研究的根本之一。然而,史料收藏的不平衡造成了学术研究的不平衡,实际上也限制了学术的均衡、自由发展。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