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战略成效显著 发展格局呈现新面貌-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时政

区域发展战略成效显著 发展格局呈现新面貌

2018-09-19 14:15:06  来源:统计微讯

  二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性持续增强

  区域协调发展是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40年来,我国在促进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相继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各区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加强薄弱环节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协调性增强的良好态势。

  (一)东部率先发展领跑全国。

  改革开放后,为充分发挥东部地区沿海的地理优势,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上世纪80年代,国家相继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以及大连、秦皇岛等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又相继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等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进入新世纪后,国务院先后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东部沿海地区依靠本身的区位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实现率先发展,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龙头”。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核心区和增长极。2017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52.6%[2],比1978年提升了9.0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居四大区域之首,比中部、西部、东部地区分别高1.0、1.0和2.4个百分点。从人均水平看,2017年东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11530美元,已经接近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国家12736美元的门槛。东部地区依托沿海优势,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2017年,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3]为33872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434.2倍,占全国比重由37.7%提高到82.5%,高居四区域之首。

  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经济圈成为引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2017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圈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国的19.3%、8.9%和9.7%,三者合计占比为37.8%,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其中,深圳作为最早成立的经济特区之一和改革开放的“桥头堡”,由一座默默无闻的小渔村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1.9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24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达到22.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606元增长到18.3万元。上海浦东新区作为我国东部改革开放重点地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5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93年成立之初增长了24倍。

  (二)中部崛起实现跨越发展。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中部地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三基地、一枢纽”的定位,标志着中部崛起战略进入实施阶段。中部崛起战略推进了中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中部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工业拉动作用明显。自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按不变价格计算,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相对于2006年增长了2.1倍,年均增速为10.8%。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5%,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特别是近年来,中部地区现代装备和高技术产业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发展时期,实现了高速持续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打造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富士康、京东方等一些大型电子信息企业在中部地区完成产业布局,产业呈现集群发展态势。

  “三基地、一枢纽”定位准确,促进中部崛起。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地位稳固,中部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持续多年稳定在30%左右。全国能源原材料供应重点地区的地位更加巩固。山西等大型煤炭基地基本建成,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快速发展,持续稳定保障全国能源供应。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地位逐渐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重点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发挥中部地区区位条件的独特优势,打造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了郑州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等一大批重大工程。2016年12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6-2025年)》颁布,提出中部地区“一中心、四区”新的战略定位,即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一中心、四区”是对“三基地、一枢纽”战略定位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新时期特点,在这一新的定位下,中部地区将迎来新的黄金发展十年。

  (三)西部大开发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1999年,中央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推进实施这一重大战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等。西部大开发战略有效促进了西部经济增长,带动了能源及化工、重要矿产开发及加工、特色农牧业及加工、重大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缩小了东西部之间的差距。

  西部地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00-2017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7276亿元增加到17095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6%,占全国比重由17.5%提高到20.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4948元增加到45522元,从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2.3%提高到7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贸易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较快增长,占全国比重有所上升。特别是2012年以来,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8.9%,高出全国增速1.8个百分点,使得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有效助力西部地区发展。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最薄弱的方面,也是长期以来制约西部发展的瓶颈。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突破口,建成了一大批重点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显著加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实施“五横四纵四出境”运输大通道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先后投入运营。健全绿色发展机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坚决守住生态红线。

  (四)东北振兴引领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实施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方针任务和政策措施。随着振兴战略实施,东北地区加快发展步伐,加大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了作为重要商品粮食生产基地、重要林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机械工业和医药工业基地的功能和地位。2015年《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全面启动,东北振兴政策红利持续发力。

  振兴东北战略提升装备水平,国企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重点企业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企业生产面貌大为改观,装备水平显著提升,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果显著,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大型水轮机组、大型风电机组、大型核电机组、30万吨油轮、350公里高速动车组、高档数控机床在东北实现国产化,其中高档数控机床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东北地区国企改革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取得了积极进展。大部分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百余家大型骨干企业实现了战略性重组,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同时,东北地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2017年,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约20%。2015年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启动,带动东北地区经济开始走出一度陷入的困境。2017年,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5.1%,比2016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

  东北地区合理利用区位优势,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充分利用其东北亚核心地带优势,加强对外经贸往来,2017年,东北三省进出口总额达到1487.5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2.5倍,年均增长9.3%。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黑龙江沿边经济带开放步伐加快,大连金普新区、哈尔滨新区、长春新区、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园、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等重点开发开放平台正在加快建设。

1 2 3 共3页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 打赢人社扶贫攻坚战,人社部门还有这些任务!

    近日,人社部印发《打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上一期,我们介绍了今后三年的目标任务,以及就业扶贫、技能扶贫有哪些具体措施(点击以下链接复习)。打赢人社扶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看这里!

  • 就业总量持续增长 就业结构调整优化

    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优先位置,想方设法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求,提升了就业总量,保持了就业形势的长期稳定。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刻阐释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赋予了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作用,并由此奠定了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要求各种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循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 先进制造业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柱

    经济体系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包含产业结构、财税体制、货币金融体制、企业制度,等等。其中,产业结构与产业体系是核心。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人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规律使然,是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访谈

文献

  • 抗日名将的挚爱与赤诚

    “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生入死,功垂祖国;打日寇、打汉奸,千万同胞自由平等,泽被长淮。”这是1945年2月8日中共中央委员会为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战死沙场所作的挽词。彭雪枫很早参加革命,在红军时期,先后追随毛泽东同志参加五次反围剿、四渡赤水等著名战役。抗战爆发后,彭雪枫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

  • 文献构筑信史 数据引领未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夕,“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上线发布会9月2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举行。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抗战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