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金山银水春常在 大爱之地花长开
——新疆阿勒泰地区民族关系长期和谐的调查与思考
国家民委调研组
//www.workercn.cn2016-01-16来源:求是
分享到:更多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阿勒泰地区民族关系长期和谐主要有以下原因。历史上中央政府的特殊治理措施强化了各民族的政治认同。互惠互利的生产方式和相对充裕的生活条件强化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物质保障。

  多元一体、相互嵌入的民族分布格局强化了各民族相互认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良好习惯促进了各民族自觉交往交流交融。

  各民族深度交融强化了彼此间的亲近感认同感。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示范作用强化了各民族之间的情感纽带。独特的宗教文化传统避免了宗教极端思想对群众生产生活和民族关系的不良影响。探索了一套符合当地实际、具有自身特点的民族工作方法。

  阿勒泰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给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重要启示。必须不断夯实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必须切实保障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共同繁荣进步。必须努力创造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环境。必须努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始终坚持重在交心、以心换心的民族工作基本方法。

  位于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素有“金山银水”和“大爱之地”之美誉。长期以来,生活在这里的哈萨克、汉、维吾尔、回、蒙古等30多个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始终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长期经受住了各种困难和风浪的考验;军民关系、兵(团)地关系长期和谐;重大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率长期处于新疆末位,平安建设公众满意度长期保持在90%以上,堪称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典范,创造了民族团结的“阿勒泰现象”。

  为什么阿勒泰地区民族关系能够长期和谐?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赴阿勒泰地区进行了专题调研。在调研中,我们亲身感受了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浓浓亲情、开放包容的博大情怀和共创未来的执着精神,深刻领会了“民族团结和喀纳斯湖一样美”、“民族团结比天大”心灵之声的内涵和分量,深切感悟了“金山银水”和“大爱之地”的真美、真情和真爱。我们充分认识到,阿勒泰地区各民族长期和谐发展的态势,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和睦的缩影,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重大论断的生动诠释,其基本经验对于进一步做好新疆乃至全国民族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阿勒泰地区民族关系长期和谐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历史上中央政府的特殊治理措施强化了各民族的政治认同。清政府对新疆的治理虽然沿用了汉唐以来的军府制,却一改重南轻北传统,对同处北疆的阿勒泰地区,采取由直接对中央负责的参赞大臣管理。辛亥革命后改由直属民国中央政府的阿尔泰办事长官管理,1919年后划归新疆省管辖。因此,历史上中央政府对阿勒泰地区的管理相比新疆其他地区更加深入有效,有力地强化了各民族的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并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阿勒泰地区各民族始终把卫国戍边、民族团结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只羊儿一个兵,一条鞭子一杆枪”,放牧就是巡逻,种地就是站岗,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二)互惠互利的生产方式和相对充裕的生活条件强化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物质保障。阿勒泰地区地广人稀,资源相对丰富。当地哈萨克族、蒙古族等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汉族、维吾尔族、回族等主要从事农业。各展所长的劳动分工,使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需求互补、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当地兵团农场与附近少数民族乡村之间,也长期存在这样的互惠互利关系。此外,相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游牧生产方式更需要集体协作来抗击自然灾害而求得生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互帮互助。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有力地保障了各族群众安居乐业。2014年,全地区生产总值较1955年增长了145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704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84倍。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当地进一步加大民生建设力度,就业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每年可提供就业岗位4万余个,吸纳本地人员就业达1.8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强,幸福指数高。各民族长期保持大体相当的发展水平,避免了由发展差距导致的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行为。

  (三)多元一体、相互嵌入的民族分布格局强化了各民族相互认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阿勒泰地区形成了民族成分多样化和大杂居、小聚居分布格局。目前阿勒泰地区67.8万人口中,哈萨克族占52.3%,汉族占40.5%,其他民族占7.2%.哈萨克族与其他民族各占一半。而另一半中,汉族又占绝大多数。哈萨克族与汉族之间长期的良性互动,深刻地影响和带动了当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事实证明,阿勒泰地区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有利于各民族相互学习借鉴,也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四)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良好习惯促进了各民族自觉交往交流交融。长期以来,汉族对哈萨克族崇尚自然、热情好客、勤劳勇敢、尊老爱幼、重视教育、乐于互助的优良传统美德深感敬佩。哈萨克族等民族称赞汉族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相互欣赏成为各族人民长期的共同习惯。在阿勒泰,无论走到哪里,如果向群众询问各民族长期和谐的原因,得到的回答几乎是同一句话:“老习惯!”

  (五)各民族深度交融强化了彼此间的亲近感认同感。阿勒泰地区各民族深度交融,突出地表现为“五多”:一是多民族社区、乡村多。全部城镇社区和绝大多数乡村都是多民族杂居。二是多民族家庭多。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相互之间通婚现象较为普遍。三是双语、多语人群多。少数民族能讲汉语、汉族能讲少数民族语言的人群数量大分布广。四是各民族有关民族团结的谚语多。如哈萨克族有“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蒙古族有“草场好了牛羊肥,团结好了生活美”;维吾尔族有“指甲和肉分不开”等。五是共同的民俗现象多。如哈萨克族吃饭前由长者作“巴塔”(一种祈福仪式)的习俗,已被汉族等民族广为接受。“纳吾鲁孜节”、“古尔邦节”、“肉孜节”、春节、中秋节等节日期间,各民族群众一道过节、相互道贺成为常态。阿勒泰地区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深度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你有我、因我有你,不分你我、共担风雨的密切关系,铸就了博爱包容、感恩互助、平等相待、勤劳进取的“户儿家”精神,成为阿勒泰地区各民族深度交融的缩影。

  (六)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示范作用强化了各民族之间的情感纽带。阿勒泰地区民族团结互帮互助的事例很多。哈萨克族干部马丁别克的父亲1992年收养了晕倒在路边的四川少年王勇,老人去世后,马丁别克承担了照顾少年的责任和义务长达15年,两人结下了深厚友情。维吾尔族妇女阿尼帕·阿力马洪,从1963年收养邻居家的3个孤儿开始,先后收养了包括汉、回、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10个孤儿,含辛茹苦把他们养大成人。其模范事迹被拍成电影《真爱》,在各族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大爱母亲”。兵团10师退休汉族职工马殿英,几十年如一日帮助附近哈萨克族群众排忧解难,哈萨克群众亲切地称他“哈萨爷爷”。在阿勒泰地区,像马丁别克、阿尼帕、马殿英这样的模范成百上千,各族群众对他们的敬重之情汇聚成了维系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

  (七)独特的宗教文化传统避免了宗教极端思想对群众生产生活和民族关系的不良影响。主要受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游牧生产方式影响,阿勒泰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传统。主要表现为:一是宗教认知理性化。信仰伊斯兰教的哈萨克族对伊斯兰教以及其他宗教始终保持较为理性的态度;二是宗教生活简洁化。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较少,信教群众多在家中作“乃玛孜”;三是宗教关系和谐化。各种宗教自觉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平等相待。各民族之间没有因为宗教信仰不同而产生明显的差异感和距离感,有效避免了宗教极端思想的产生及其对群众生产生活和民族关系的不良影响。

  (八)探索了一套符合当地实际、具有自身特点的民族工作方法。主要表现为四个“始终坚持”:一是始终坚持加强对干部的民族政策教育。民族政策意识强,是阿勒泰地区汉族干部的优良传统。几十年来,当地党组织注重加强对汉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进行持续有效的民族政策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民族政策意识,提高他们开展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赢得了各族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二是始终坚持大力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不断增强各族干部团结。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做好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上级党委和阿勒泰地区党组织按照党的方针,大力培养和放手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密切党同少数民族群众的联系。少数民族干部与汉族干部一道,为加快阿勒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突出贡献。三是始终坚持倡导和督促各民族干部相互学习语言。明确规定不会说少数民族语言的干部不能担任乡镇党委书记。双语测试合格率不足60%的单位,不能参与年终评优。四是始终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的民族工作方法。善于将热爱祖国的大道理,细化为爱家乡、爱生活的小道理;将维护民族团结的大道理,细化为爱亲人、爱邻居、爱同事、爱同学的小道理。把融情、融心、融志作为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善用润物无声的方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阿勒泰的大街小巷,到处可以看到各民族有关民族团结的谚语和象征民族大团结的“全家福”宣传画。

  阿勒泰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给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重要启示。

  (一)必须不断夯实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一切问题的总钥匙。”阿勒泰地区党委和政府始终注重带领各族群众发展生产,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和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各族群众从与一些国家动荡不宁的对比中,增强了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从改革开放的前后对比中,增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从自身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增强了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自觉性。

  (二)必须切实保障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共同繁荣进步。坚持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共同繁荣进步,是我们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发展平衡、利益均衡是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基础。在努力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还要最大限度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不让发展差距成为影响民族团结的障碍。

  (三)必须努力创造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环境。阿勒泰地区民族关系长期和谐发展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互信是前提,互尊是关键,互学是基础,互助是保障,各民族在此基础上自觉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你有我、因我有你,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愿离开谁的命运共同体。

  (四)必须努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受到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切实保护和弘扬,极大地增强了各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平等感、自豪感,极大地增强了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积极性创造性。各民族对共有精神家园的自觉坚守,成为维系民族关系长期和谐发展的坚强纽带。

  (五)必须始终坚持重在交心、以心换心的民族工作基本方法。新中国成立后,党派大批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到阿勒泰地区工作。这些同志秉持重在交心、以心换心的原则,处处带头执行民族政策,全心全意为各族群众服务,赢得了各族群众的信任和爱戴。重在交心,以心换心,换来各民族心心相印。

  阿勒泰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证明,中华民族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只有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才能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