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全国政协常委郑跃文: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培育工匠精神
班娟娟
//www.workercn.cn2018-03-19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更多

  

  “我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在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离不开两大驱动力,一是科技创新,二是工匠精神。”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会长、中非民间商会监事长、赣商联合总会会长、科瑞集团董事局主席郑跃文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壮大新动能。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对此,郑跃文表示,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两大重头戏,发展壮大新动能和加快制造强国建设之间息息相关。“比如,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日益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动能同样包含在制造强国建设的体系中。科技创新对于制造业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使用用途,更重要的是,通过产业链的换血再造,重塑制造业增长的源动力。”郑跃文说。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制造强国建设的“硬件”,那么工匠精神就是制造强国建设的“软件”。在郑跃文看来,任何科技创新并不能取代劳动力。在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过程中,离不开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工人。“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灵魂。”

  据统计,目前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

  “百年企业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工匠精神的传承。”郑跃文举例说,“德国制造”声名显赫,百年工业品牌扎堆出现,其成功的密钥就是工匠精神。德国是职业技术教育发达国家,其“双元制”职教模式闻名世界,技术工人的薪水甚至超过白领。而瑞士的钟表匠一辈子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同一道工序,钟表匠们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瑞士也有着完善的学徒工制度,从收入上说,大学毕业生与学徒工相比,在初入职场的10年内,并无优势。

  郑跃文指出,近年来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迅速。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一揽子政策措施的作用下,高技术制造业活力不断释放。不过,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变化。“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依然不高,优质品牌依旧匮乏,低端仿制、假冒伪劣产品依然存在。”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郑跃文分析称,从企业行为上看,依然存在因追求眼前利益,投机取巧、急功近利,忽视长远发展的问题。从文化上看,我国工业化起步晚,受农耕文化影响,“差不多”观念比较普遍。

  不过,在郑跃文看来,技术工人的匮乏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从劳动力资源上看,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技能劳动者总量严重不足、结构问题突出。人才市场同时存在低端过剩和技工特别是高级技工不足的问题。

  “而技术工人的匮乏,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产业技术能人教育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渠道和培训能力建设滞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技术工人经济、社会待遇不高。”郑跃文说,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壮大技术工人队伍的相关政策,但总的来看,政策体系仍不够健全和完善。

  因此,郑跃文认为,我国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打造工匠精神,为培养制造技工专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制造业各行业技术工人等级标准体系,技术工人等级评定规范体系,并加强政府的管理和引导。同时适应互联网时代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需求,对新业态、新工种、新工艺等及时建立技工等级制度。

  在技术工人培育上,郑跃文建议,进一步构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既要重视企业师徒式的传承,又要重视社会体系化的职业教育培训。探索开展高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养技工专才相结合试点工作。明确国家、企业和社会力量三方面在培养技工专才上的权利和义务。

  提高技工专才待遇在郑跃文看来异常重要。“一些制造业发达的国家,高技能工人待遇往往不亚于公司管理层。要让技术工人成为让人们羡慕的职业以及受社会尊重的人才,就需要优化职业技工待遇和薪酬机制。应该让他们享受更多工资税收优惠和国家津贴、单位奖励等。还可以建立全国性的技工专才荣誉制度。开展全国性行业技能比赛,举办全国性高等级技工表彰活动。”他说。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