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众人瞩目,请保持风度
王地
//www.workercn.cn2015-07-23来源:检察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以下情节,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绝无虚构:一对男女互相依偎在地铁一号线的车厢座椅上,女子身穿白色衬衫、黑色西裤和黑色瓢鞋,右肩膀挎着粉包,腿上放着一把伞,身穿浅色休闲装的男子跷起右腿,右手搂在女子腰间,左手甚至伸进女子衬衫内,两人完全无视车厢内其他乘客,继续亲热、拥吻。

  这是想学优衣库视频男女主角吗?尼玛真是奇葩。噢,不好意思,我也忍不住爆了一句网络粗口。你想鄙视粗俗,可作为现代人,有时你不知不觉已变得粗鄙。有句话说得好,“普遍粗鄙化已成当代的社会病”。在社会粗鄙化的环境下,“逗逼”“你妹”“撕逼”“滚粗”“小婊砸”似乎已成习惯,绅士风度、耻感文化荡然无存。地铁里旁若无人亲热大行其道,优衣库试衣间上演春宫图,低俗、自嘲、宣泄、无良、忘我似乎成了某种流行的社会病症。无道德、无耻感和低俗无底线,通过网络的集聚和放大效应,大有泛滥成灾之势。

  不管是在地铁里,还是在试衣间,场所变化,但都是人的行为在起作用,我们反感抵制这种低俗的有伤风化的行为同时,还有必要分析一下这种行为背后藏匿的人性修养和内在精神状态。

  所谓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各种属性的总和,是人之为人并同人以外的一切事物相区别的标志和依据。人性有高低不同的层次之分,其变化的总趋势是提升的。但人性提升的历史轨迹又不是简单的直线式,而是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对于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群体或个体而言,其人性的发展可能出现“逆转”和倒退,这就是人性的堕落。在西方,柏拉图曾把人分为金质人、银质人和铜质人,以区分人品的高下;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都主张人的本质在于人有理性、有道德。

  然而,在我们当前社会,在各种浪潮的冲击下,我们必须要承认并看到,这种人性的堕落和倒退。我们不能否认奢靡享乐、唯利是图以及去思想化和泛娱乐化的人生精神正在社会蔓延,“全民娱乐”正成为时尚。整个社会弥漫的一种浮躁心态和不断的消遣欲望,让文化成了娱乐的附庸。自然,也让人的种种行为显得极不正常。正是这样的背景,我们眼睁睁看着“脸大就是奇葩”“裸露就是艺术”被利益驱动和受公众追捧,恶性循环背后,深刻折射出社会信仰的缺失、传统道德的滑坡。文化的认知、教育和审美功能,日益被边缘化。

  造成当前整个社会低俗化倾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传统文化的断层,教育体制的不健全,以及西方商业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入侵”等。我们的批判要犀利,但对未来却不能悲观。大国的文化自信不是不可以找回来,只要我们自觉坚守做人的底线,有效提升人性修养水平。孟子曾告诫人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奢靡享乐的人生精神会直接诱发人的“精神返祖”,使人丧失礼义廉耻,不断降低做人的道德底线。因此我们要时刻区分良莠,存储一点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在即将解放自己的个体意识,格式化与周围的人联系之前,再仔细想想,其实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当前的世界就是一个地球村,站立在这块联系空前紧密的大陆,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培育一种契合现代文明的全新文化素养。这样的文化素养,核心要素是基于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公共性”在每个人身上折射出的现代素养,则标注了一个民族迈向现代化的文明高度。一个人的行为陋习有多醒目,他眼里的文化就有多粗俗,从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一张自己国家的名片。每个现代人,都该具有“公共性”,但绝不是在公共场合卖弄“性”。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