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生活之水不可枯
刘兆林
//www.workercn.cn2015-11-16来源:求是
分享到:更多

  

  我是在一个小村的茅屋里写这篇短文的。这小村和小屋,是我自己建造的一个深入生活的点。这里生活条件不好,但我很喜欢,因为它弥补了我对生活的一个“亏欠”。从学校大门转入军营大门,再转入省城机关大门,虽然深入生活从未间断过,也写出了一些作品,但对农民和农村始终没有做到真正的“心入”和“情入”。作为一名文学工作者,我不能原谅自己对农村和农民的不了解。多年往来省城和这个农家小屋,我对农民的了解不断加深,对农村有了血浓于水的感情,“心”的围墙也渐渐拆除了。是啊,那热腾腾、活泼泼、火辣辣的乡村生活如同一脉源源不断的泉流,时时涌入我生活的河床,为我的写作注入灵感和激情。虽然还没拿出像样的作品,但感觉灵魂比从前更健壮,作品也愈发营养见良。

  一个作家要想艺术生命长久,就要时时汲取生活的滋养。这本是常识,可越是常识性的东西越深奥,也越容易被人们所轻视、甚至遗忘。就如同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容易被人忽视一样。所以,当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向全国文艺工作者发出“接地气”的号召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一伟大常识就重新闪现出时代的光芒。

  接地气,就是脚踏实地深入广大民众的生活,写出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并能提高素质、健壮灵魂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很深刻:“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尤其是我们正身处于变革的时代,社会变得更加复杂多元,一些文学创作者为此感到困惑,甚至无所适从,想“躲进小楼成一统”,或靠所谓的想象力去应付了事,只能是把创作领进了死胡同。只有走入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接受洗礼、获取滋养,才能创作出激荡人心的作品,才能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舍此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可能有人会说,生活太复杂了,有时越深入反而会越困惑、越无所适从,甚至失去深入生活的热情和能力。生活本是一部深奥的百科全书,没有读懂它的强烈愿望,真的难以深入。所以,首先应该让“热爱生活”这句伟大名言成为自己的座右铭。

  热爱生活,既是能力,也是境界,它包含了热爱永远也发现不尽的美。虽然这美有时被丑恶与渺小遮蔽,但美就在那里,它始终是生活的主宰,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能力发现。心中无美,无论遇到多少美也会视而不见,甚至会被丑恶牵绊,被失望击伤。只有努力去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用文艺作品去激浊扬清,弘扬真善美,才能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这是一个作家应有的社会担当。

  热爱生活,不是说非得到多远多险的地方,而是在自己身处的现实生活中,敏锐地发现无处不在的生活矛盾、新旧冲突,以及人心深处蕴藏的美,这些都是伟大作品必备的因素。对生活最本质的深入,决不是靠蜻蜓点水式的采访和“蹲点”所能完成的,只有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对生活时刻抱有一颗热爱之心,才能把生活咀嚼透,才能刻画出动人的形象,才能抓住时代的魂。鲁迅塑造的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哪一个不是他从生活中、从周围人身上捕捉到的细节提炼概括而成!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作者:辽宁省作协原主席)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