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偶像为什么会走下神坛
王晓华
//www.workercn.cn2015-12-22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与其寄希望于他人,不如回到你随时能够改变的自我。

  近年来,公众人物出事的案例明显增多。昨天还是国民偶像,今日已成负面角色。剧情转折幅度之大,让旁观者惊异,令粉丝们痛心。面对此类吊诡之事,不少评论家延续老派做法,坚持从道德角度鞭挞他们,虽然显得理直气壮,却无助于揭开深层问题:是何种隐秘的力量驱使着他们?昔日的偶像为什么会走下神坛?

  为何舞台上的明星总是阳光灿烂?他们岂不是真善美的化身?难道他或她并没有令我们钦佩的人格?为了消除此类困惑,笔者想重复一个常识:古代的演员上场时,不是戴着面具,就是画上脸谱。于是,大忠与巨奸对比鲜明,善与恶一目了然。然而,被展示的人格绝非浑然天成,而是表演的产物。它并不表征着表演者的本真状态。事实上,当表演者扮演某种纯粹的角色之极,内心的平衡已经被打破,他必然会寻求某种补偿。

  以我采访过的某君为例,此中运行机制清晰可见。与此君交流时,他刚刚从直播间中走出来,脸上洋溢着戏谑之情,嘴里不断吐出调侃之语,俨然是从王朔小说中走出的顽主;片刻之后,回到话筒前的他又换上了亲切的面孔,继续奉献温暖众生的声音,仿佛他始终是那个关怀心灵的圣者。在每个工作日,这两个他都会交替出现。不过,只有走近他的人才能看见他的正面和反面。对于听众来说,他始终完美无缺。事实上,当此君刻意戏谑万物之际,他实际上是在演练自我关怀的艺术。作为主持人,他必须尽可能升格为光明的象征,但他又不能不维持内在的平衡。于是,一种微妙的心理建构发生了:营造另外的自我。有个人站在他的对立面,但又是他。由于自我调控得力,此君生活得很好,既能及时清除心中的块垒,又可以享受知名度给他带来的快感。不过,只有少数最靠近他的人才能发现这套平衡术。虽然内心剧场动荡不安,但他呈现给公众的却始终是温暖的面孔和圣洁的声音。于是,大多数人看到的始终是天使。后者不是他本身,而是被简化的意象。他已经被切割、修饰、塞入预先制作的框架。为了满足崇拜者的心愿,出现于公共空间的他只能是展示自己单维的形象。

  如此说话,可能扫了许多粉丝的兴。崇拜某些公众人物,不就是为了寄托自己的心愿吗?如果他们并非美好人格的化身,我们岂不注定魂无所依?的确,在这个迅速变动的时代,大众渴望遇到纯粹的事物。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与其寄希望于他人,不如回到你随时能够改变的自我。肯于返本修迩,你可以活得更踏实些,公众人物也可以免除过度表演的劳役,岂不两全其美?明白了这个事实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关怀自己和他人。(作者系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