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向古村镇学文化传承
李国忱
//www.workercn.cn2016-01-18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我所在的这座城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建城之初,主城就建在一片山岗之上。一条环城的小河,是城市的天然排水渠道;几处湖泊水塘,就是城市的蓄水池。虽然那时没有现代化的排水设施,但估计也没有“雨后进城来看海”的“景观”。因为古人科学地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地势,再大的雨水也会顺坡而下。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的飞快发展,如今这条小河变成了一条用石头护坡围起来的人工水渠,隔断了人们与小河的亲近感,不仅失去了它至关重要的天然排水功能,更可惜的是失去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城市自然景观。过去那一幅幅岸柳婆娑、水草盈盈、儿童戏水、老翁垂钓的优美画面,从此埋进了人们的记忆。抚今追昔,相信有人会从中得出许多深刻的教训。

  城市不是建给人看的,而是建给人住的。人们要想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城市建设就必须以人为本。大到城市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小到一个小区、一处公共绿地的建设实施,首先要考虑和遵循的就是以人为本。做到以人为本,就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地域环境、风土人情、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历史传统,充分征求民情民意,尽量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精神追求。

  历史与文化不仅存在于书本以及风土人情之中,也蕴含在历史建筑之中。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建筑风格,这是由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所决定的。历史不能割断,文化需要传承。如果否认了这些物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功能,那么今天的社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芸芸众生就可能成为一个“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迷茫群体。因此,保护城市的历史遗存和古村镇的真正意义,不仅是为了留住那些古色古香、别具一格的古建筑,更重要的是为了继承我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就像清明节祭奠祖先是对先人的敬重和感怀一样,保护历史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根脉。如今许多城市费心费力地恢复那些历史人文景观,恰恰说明了我们过去在城市建设理念上的失误。

  文化是城市的名片,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南方的许多中小城市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脱颖而出,与那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密不可分。相反,一座没有传承、没有文化的城市,也难以有欣欣向荣的明天。然而,放眼当今的许多城市,有的只有高楼,没有特色;有的只有山水,没有自然;有的只有商场,没有剧场;有的只有新闻,没有文化……如此种种,不能不引起城市管理者的警醒和深思。

  由此想到我的故乡,它是一个位于辽河岸边的小镇。过去是一处闻名遐迩的水陆码头,也是山西商人在辽北地区的主要聚集地。街道里的许多建筑,既保持了中原地区的传统,又融合了西方和东洋的风格,古朴而又时尚,恢宏壮观,让当年的日本人也为之惊叹。那时,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就会由商家出钱组织秧歌焰火闹元宵。街道两旁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各路秧歌争奇斗艳,十里八村的乡民欢聚一堂,共度良宵。小镇炮仗铺自制的铁树开花、淌花等大型焰火,流光溢彩,别有洞天。自从离开故乡,走南闯北,再也没有见过那么红红火火、动人心弦的元宵灯节。古镇历史上的繁荣昌盛,带来的是民风的开化、文明的昌兴和人才的辈出。几十年来,小镇出了不少人才,离乡创业卓有成就的不计其数。从当地走出去的年轻人,个个头脑灵活,精明强干,与人们传统印象中的乡下人大不一样。

  我想,这些历史悠久又历久弥新的古镇,就是今天我们建设美丽乡村、美丽城市的最好样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